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限制扩大消费的社会成因及对策(一)

限制扩大消费的社会成因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金融风暴波及全球,极大地冲击着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安全。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策略。本文从中国消费现状和影响制约扩大消费的文化、经济成因方面略加探讨,并在一定范围内提出了新经济策略实施的文化、经济保障措施,以期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宏观理论参考。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拉动内需 制约瓶颈 共同富裕
  
  一、世界经济衰退中中国的经济战略调整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的房地产神话破灭,继而牛气冲天的股票证券投机市场也一路下滑。“次贷危机”显然已突破了纯经济的范畴,不仅是对消费经济、供求关系、金融监管诸经济概念的冲击,更是对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有效需求原理”受冷遇后泛滥的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的绝妙讽刺。世界在反思格林斯潘经济宏观建构谬误的同时,或许是并不情愿地将视角转向中国这个总是在资本高度运作的西方游戏规则下每每不合拍的被称作WTO另类的东亚大市场,一方面关心研究起中国人乐于厚储的消费观,另一方面督促中国扩大内需以防止全球经济的全面崩盘。中国政府本着对世界经济负责的态度,一方面与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积极磋商,呼吁建立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对世界金融的监管,另一方面又及时调整战略。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十项措施,投放4万亿元扩大内需。除社会层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保障设施的需求外,更要扩大社会购买力,以促进资本的有序良性运转。于是,扩大内需,建立良好的国内消费市场,平衡供需矛盾,就成了能否实现经济设计预期和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严峻课题。本文从影响国内消费增长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阶层经济状况略加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限制国内扩大消费的社会成因
  
  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不容乐观。据统计,2002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至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2.2%,这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以商品销售和社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显然处于疲软状态,亦即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仍处于较低层次。要拉动内需、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重中之重就在于要保障旺盛的社会购买力。因此,研究限制扩大消费的瓶颈和如何打破瓶颈是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不得不下大力气调研的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实际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重心、现代化经济建构重点仍局限于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宛若星星点灯,尽管象东方明珠一样仍有无限耀眼的光,但剩下的却是大片盲区,即使如广东、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也存在粤北、浙西、鲁西的赤贫地带。面对近在咫尺的灯红酒绿的繁荣,穷乡僻野里仍被束缚于二亩半土地上的旧生产模式的劳作者们只能是望洋兴叹,内陆地区尤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前3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居首,为39000多元,全国平均19000余元,但民国时即被开发的河南却排名倒数第一,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2008年社会工资增幅达26%以上。改革开放,富了一批人,特别是在资本积累和生产垄断的现代经济大势下,每天都创造着亿万富翁的神话。但存在的现实是:出于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要求,国家并没有像北欧福利国家或美国那样,对财富的社会构成进行科学的切换分析并利用税收的杠杆对财富的诸多参与者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严重畸形。5%左右的所谓精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并在不断地挑战着公共秩序和公共权力;经济发达地区在金钱的嚣肆中孕育了一股独立王国的社会心理。
  时至今日,在国家工资体制和中国粗放经济为世界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双重影响下,涵盖面广泛、稳定社会的中间阶层也没能形成。低货币收益大大地抑制了不断增长的消费和消费预期,使更多的公民将消费预期寄望于国家的行政干预和机械的工资涨幅,平均的国家统计数据掩盖了贫富的巨大反差。就具体消费而言,掌握巨大财富的少数强势阶层,早已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剩下的只有在高档奢侈品中去显示富有的虚荣和被拔高的尊贵;做着中产阶级美梦的知识分子阶层、专业技工人员、小业主仍在应对着日渐看涨的房市和繁华的车市,面临着改善居住、出行条件的梦的破灭;以农村为主的劳作大众,终于在初离温饱的恬静中穿了一身没了原色但久不破损的化纤的外衣,去评点《聊斋》式的红绿乱发的俊男酷女的怪诞……
  高涨的储蓄被视作刺激消费的大敌。如二十国集团财长聚首巴西,倡议以全球降息为手段,应对金融危机,似乎是寻到了救命稻草。但依据凯恩斯的推论,人们天生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有递减的趋势。留学美国、精于世界民俗的梁实秋也提到,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想积财。他还认为厚储是人们的一种备荒心理使然,并称之为美德,中国多有灾难,况且基于小土地的财富的积累确实不易。于是,俭于用物、吝于出纳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数千年来沿袭难改。就现实而言,采用降息并不能在中国产生大的社会效力。是大多数人消费预期短期难以实现,仍需要勒紧裤带;二是国内低水平的社会保障,难以彻底改变国人的消费程式。生育、养老负担全由家庭承担,社会养老只是资本家变相对老人的又一次盘剥。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成本,以及“大众教育”的高校扩张,本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在校舍日新月异的变迁中,精于经济但拙于育人的教育者,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一出校门即失业”的所谓高素质人才,在不情愿中加入打工者行列,接受的只能是工业资本的剥削乃至超经济剥削。再加上餐饮旅宿阔佬的温柔的刀,可怜的生育了子女的父母终是不忍,为了责任,为了义务,为了不曾泯灭的良知,又得为其成家添舍,以求可怜的生命的延续。房地产业变成了怪胎,地方大员更多关心的是数字经济,而非民生。为了纯数字的游戏,鼓动媒体的闻钱而动的娱记或御记,在造着楼盘国际精品、供不应求的骗人的舆论,甚至官阀与房地产大亨利益相关,径请捧了大把热钱的以造假发了横财的温州炒房团,制造着一个个象汤臣一品一样的房市神话,无奈的想改善居住条件或为子女置产的父母们只配在唏嘘中静观城市的数字的繁荣。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终于使农民能进入设备齐全的级别医院。但由于工业化及工业化的无序扩张带来的水系、土壤、空气等生存环境的破坏,使得以找不到原因的白血病为代表的恶性肿瘤日渐蔓延,但巨额费用却不在医保范围……这种种情况进一步制约了人们的消费倾向。
  生活成本的不断高涨,是限制消费扩大的又一瓶颈。随着国家工资最低标准的硬性规定,聪明的经营者再一次将追加的成本和搭车的超额利润一起抛给终端消费者,收益的增加或被CPI的涨幅或积蓄的一次次贬值冲洗。关乎民生的水、电、油、煤、暖等国家资本或国家控股企业,或在虚开的成本下一次次请了几个不明来历的听证代表强迫政府上调价格,以便给那个年薪十几万的同样是西部的抄表工增加工资和奖金,或径直以合资企业的幌子去骗取政府补贴。国家矿山资源无偿或廉价供矿主开采牟利,并以行业协会和联盟的形式形成价格联盟堡垒,以欺世霸道。投机行为被法律默认或放纵,从商品的上端至终端,形成了一层层金字塔式的投机垄断层,终极消费者被迫供养了一大批并不生产社会财富的寄生者,药品市场百分之几千的暴利即为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