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千百年来,茶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之一。陕西茶叶由于产于秦巴山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也曾闻名一时,而今陕茶就像深闺中的小姐,优而不名、品牌多而不响,产品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经营分散。陕西茶叶产业如何突出重围,依托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政府组织和引导,加强秦巴茶文化研究与宣传,实施品牌整合和低产茶园改造,摈弃传统观念,做好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工作是陕西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陕西;茶叶产业;资源整合
来自茶叶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茶叶消费市场的规模约120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从云南普洱茶的传奇经历我们也看到“一片茶叶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陕西不仅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而且陕西茶叶的品质在全国都应该是上等的。陕南茶区由于海拔高、无工业污染、含微量元素丰富等特点,使其出产的茶叶无论从口感上还是内质上,都可以说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然而,陕西茶至今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小姐,外地知道的人并不多;市场占有率更是少得可怜。除了少数几个品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大多数陕茶都在本地或西北地区销售,抓住有利条件发展陕西茶叶产业刻不容缓。
一、陕西茶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秦巴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黑茶的发源地。陕南茶叶始于西周,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西乡、紫阳茶更成为贡品。解放后,宁强雀舌、紫阳毛尖、八仙云雾、秦巴雾毫等均是被人称道的上等品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紫阳茶几乎占领了整个陕西和西北市场,茶叶铺所供茶叶十之八九是紫阳县生产的“陕青茶”。不过,历史上的辉煌如今似乎被人遗忘。虽然在市场上依稀可见大小商铺对陕南茶叶的叫卖,但对陕南茶业的介绍和报道却屈指可数。
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在陕南3个市的28个县、区中,目前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茶叶。截止2006年底,陕西茶园面积已达62 942公顷,茶叶总产量达12 827吨。〔1〕茶产业已成为陕南的一个重要产业,在西乡、紫阳、宁强、平利等县,茶产业已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陕西茶叶种植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陕茶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陕西茶园全部在秦巴山区,属江北高纬度茶区,茶芽生长缓慢,茶芽的嫩度好。生长周期长使得该地茶叶有效成分含量积累较多,如陕西茶区茶叶茶多酚含量可以达到28%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达到3%以上,水浸出物达到43%;而江南茶区的上述各值分别平均为23%、2.5%、1.8%和37%。〔2〕
第二,纯绿色品种,无污染。陕茶产区可谓“巴山夜雨”,湿度大、阳光照射率高,常有水雾笼罩,特别符合茶树的生长特性。目前,该地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汉江和嘉陵江),陕南先后限制了很多工业,尤其是污染型企业的开发,加之在该区大面积退耕还林,实施天然林保护等战略项目,植被覆盖率由20世纪的37%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生态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2007年1月长江省界断面水质测定,汉江水质达到I类、嘉陵江水质达到I类和II类。〔2〕
第三,陕茶以天然富硒区为依托。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向民及其课题组在20世纪80年代对陕西茶场微量元素的普查结果,大巴山北坡属于地质富硒带,有40%左右的茶场有富硒土壤地块。我国是贫硒区,缺硒人群达到2/3以上,导致缺硒病发生的地方较多。据此,陕西在全国首次进行了富硒茶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含硒量1 500微克/千克以上的富硒茶产品,并获得国家专利。尽管如此,陕西茶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二、陕西茶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6年全国茶园总计143.1万公顷,干茶产量102.8万吨,平均亩产47.89公斤〔3〕,其中陕西62 942公顷,干茶产量12 827吨,亩产仅为13.59公斤。〔1〕与之相比,陕茶的品牌却有上百种,在安康、汉中、商州三大茶区,有的地方一个县就有10多个茶叶品牌。〔2〕品牌多而不响,产品规模普遍小,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低,没有地方名牌产品,更谈不上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覆盖面大的知名品牌产品;加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大部分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水平,“三块石头一口锅,户户茶农用手搓”的现象还存在;茶叶质量参差不齐,难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等问题。陕西茶“优”而不“名”已成不争的事实。
1.品牌多,无名牌。
提起中国的茶叶品牌,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江苏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尖、河南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等,而陕茶却鲜为人知。就连西安的一些餐饮店,大多推销的也都是西湖龙井或福建铁观音,陕西的本地茶却很难上桌面。事实上,陕南很早就有“紫阳毛尖”、“陕青”茶,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镇巴县的“秦巴雾毫”、南郑县的“汉水银梭”、西乡县的“午子仙毫”、平利县的“三里垭毛尖”以及紫阳的“富硒茶”等品牌。再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宁强县的“宁强雀舌”、勉县的“定军茗眉”、城固县的“城固银峰”、略阳县的“灵岩仙茗”、商南县的“商南泉茗”等,甚至县县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观察陕南茶叶品牌舞台,颇有些“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两三天”的无奈。现在连一些乡镇也加入竞相开发独立品牌的行列中,这更加导致陕南茶叶品牌泛滥成灾。然而,今天能在市场上叫响的茶叶品牌却寥寥无几。
2.投入不足,生产能力低。
陕西省茶叶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陕南一些市、县,经济基础状况较差,茶农自身对茶叶生产的投入有限,国家对茶叶生产专项资金投入较少,这就限制了该地茶叶生产的规模扩张和生产发展。据了解,陕西茶园大部分在20世纪70-90年代建成,多为用种子直播的茶园,即群体种茶园。此类茶园茶树个体间差异大,芽头色泽、大小、形状及发芽时间各异,给茶叶采摘和加工带来很多困难,再加上管理不善,茶园已提前进入衰老期,很多属于低产茶园,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
同样,在茶叶加工方面,由于投入的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名优茶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些地方虽引进了部分名茶加工机械,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加工量还未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名优茶的制作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这就严重制约了陕西省名优茶的商品生产和质量的提高。
3.行业混乱,经营分散。
在陕西省一些茶叶市场,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消费者购买散茶后,可以要求任何品牌的包装,有些店主甚至直接出售品牌包装物、标签。这直接导致陕西茶叶的可信度降低,甚至有的江浙茶商买进陕茶后,经过加工包装,贴着自己的标签便招摇过市。
在茶叶经营方面,由于多种原因,陕西省茶叶生产经营始终各自为阵,经营分散,各唱其调,各吹其号。没有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将市场和基地连接起来,使市场导向不力,政府行政推动难度加大。同时,由于茶叶生产、经营还以家庭为主,对管理重视不够,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现有企业潜力难以发挥。
4.市场占有率低,优而不名。
有资料表明:2003年全国干茶产量76.8万吨〔3〕,其中陕西7 952吨〔1〕,占1.04%;2006年全国干茶产量102.8 万 吨〔3〕,其中陕西12 827吨〔1〕,占1.25 %。陕茶除了少数几个品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外,大多数陕茶都在本地或西北地区销售,有的县生产的茶叶大半在当地销售。陕西是一个茶叶消费大省,每年全省消费茶叶为1.6万吨至1.7万吨之间,而陕西自己产的茶叶只有7-8千吨,占不到销量的一半,而这些茶叶中又以低档茶为主,所以陕西茶叶市场上大多都是外地的茶叶。难怪在西安一些餐饮店,客人点茶时,大多推销的都是西湖龙井茶或福建铁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