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创立和完善(一)
详细内容
摘要: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理论设想,是适用于实行社会占有因而消灭了阶级差别、商品生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体系。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加以创新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基本形成。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完善了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整体架构,实现了对传统理论和传统模式的整体重构和整体创新。
关键词:中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整体转型
智效和先生在《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解读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对立”》一文中,评述了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内在逻辑、适用前提、适用范围及其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理论设想,是一个适用于实行社会占有因而消灭了阶级差别、商品生产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社会制度体系;由于对经济落后国家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长期性、多阶段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在客观上还不具备建立经典作家设想的经济制度体系的物质条件,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事实上只是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阶段,与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并不能以此否定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在理论和历史上的合理性。
尽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成熟,从理论上敲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但马克思仍然同时冷静地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既然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完全照搬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肯定“此路不通”。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何种经济制度体系,答案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寻找;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何种经济制度体系,尤其要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以及由此主导下的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去寻找。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理论设想,由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事实上,当时实行的这套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对敌斗争的特殊需要,也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直接过渡”到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但这种实践马上被后来的现实生活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列宁很快以一种“暂时退却”的名义,果断地改行“新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制度的三个方面都对马恩的设想实施了大胆的突破。但由于列宁英年早逝,新经济政策也只是一个短暂的试验。当然,这个试验还是给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者以深刻的启迪,起到了先导和探路的作用。
斯大林执政后,在经济制度方面实际上继承了十月革命初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使其进一步制度化、教条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前苏联以“国际共运中心”名义强力推行数十年后,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后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圭臬和样板,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左”的观念。
中外8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相应的现代化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按照斯大林模式建立起来的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变成了妨碍甚至是破坏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等国之所以“既唱了凯歌,又唱了挽歌”,根本原因就在于超越阶段“犯了性急的错误”,“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因此,通过改革重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是使社会主义重获新生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启动和展开的。邓小平在改革启动之初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需和必然包括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通过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要求突破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重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而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开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其实,经典作家们早就指出,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是互为条件、相互规定、相互证明的统一的整体。由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探索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何种经济制度体系,正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所指出的“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一样,必须首先认清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再认识。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二、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的创立
邓小平在理论上对整个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和展开过程,同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和展开过程是同步的。认真阅读邓小平著作,可以发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探索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深化的过程,有着三个“质”的不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