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法论文>经济犯罪的初步研究(一)

经济犯罪的初步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罪工作很重要,要从政治上而不只是经济上,看到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犯罪非法利益管理法规

一、经济犯罪概念及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犯罪,一般指自然人或法人为了牟取非法利益,在商品生产、分配、流通及其管理过程中,违反经济管理法规,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应受国家刑法惩罚的行为。这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1、贪利性。大多数经济犯罪都具有非法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犯罪人为了一已之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侵吞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财产,损害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同时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
2、法定性:经济犯罪是法定犯罪,即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由法律规定的,这一点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犯罪,如杀人、强奸、抢劫、盗窍等传统犯罪,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人们凭借社会常识和伦理道德规范就可轻易地加以判定,法律之所以将其宣布为犯罪,是因为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其是犯罪。
3、双重违法性。经济犯罪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犯罪,它即违反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的法律,又触犯刑律;即侵害国家,集体和公民的经济利益,又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传统犯罪之触犯刑律。
4、复杂性。经济犯罪由于发生在市场经济运行领域,因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犯罪,其犯罪结构十分复杂,市场经济运行领域是一个极其宠大的动态领域,其中围绕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形成的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几乎囊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证券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及科技市场等各种专业市场的建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变的更加多样化。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形形色色的经济犯罪大量滋生,蔓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5、智能性。经济犯罪的行为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很多人甚至具有丰富的经济、财税、贸易、会计或者法律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长期从事经济活动的经验,在犯罪手段上,一般不直接使用暴力、不明火执仗,不具有攻击性,犯罪人往往以其专业知识或利用其职务便利,深思熟虑、精心策划,通过钻法律空子达成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之目的,因而经济犯罪在西方称为“白领犯罪”。
6、隐蔽性。经济犯罪并不像传统犯罪那样赤裸裸的违反社会公德,和人们所熟知的行为规则,其行为人往往又是经济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使用的犯罪手段具有经济活动的性质,因而其犯罪不容易还?谒????沈缁嵛:π砸膊灰妆蝗嗣撬?鲜丁?
二、经济犯罪的现状
当前,经济犯罪在质和量上都在迅速上升,其现实和潜在的社会危害性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我省仅1997年到1999年上半年,公安机关立案侦察的经济犯罪案件,就达551起,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人民币。从近几年公安机关侦破的一批经济犯罪大要案件的情况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金融诈骗案造成损失巨大,过去,金融诈骗案件发案极少,偶有发生,损失金额也不大,九十年代以来,金额诈骗案件大幅升,动辄损失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案件也屡见不鲜,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997年甘肃省公安厅侦破的甘肃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特大金融诈骗案,追回赃款800万元。
2、合同诈骗案危害严重,这类经济犯罪活动往往涉案金额大,有的还诱发劫持人质,故意杀人等恶性案件,甚至引发工厂倒闭,群众上访,请愿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3、骗税犯罪案涉税金额越来越大,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案件,近处来不断增多,涉税金额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骗税的重特大案件不断发生。
4、骗汇犯罪案致国家外汇流失严重,近处来,一些境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利用假合同、假提单、假投资单等手段大量骗购外汇,向境外转移资金,仅1998年8月至12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打击骗汇专项斗争,就使国家避免了100多亿美元的外汇流失,为保持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