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的幼儿多元学习的实施策略(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前的幼儿园科学领域的学习,尽管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已经有了转变,但是在幼儿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又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多预设少生成、多传授少探究、多知识少智慧、多正规性科学活动少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等诸多弊端,为此展开了行动研究,以开启幼儿的科学智慧为导向,以幼儿学习活动全程渗透“游戏化”为核心理念,并努力运用简单实用又符合幼儿身心需求的科学思维方法诸如观察、比较、关联、推测等来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衍生出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等多元的学习形式,以改变幼儿科学学习的状态,逐步促使幼儿养成正确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努力推进幼儿科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学习方式;游戏
在幼儿学习中,理想的方式是要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科学领域,要通过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实现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凝聚科学精神。新纲要颁布后,幼儿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特别是在组织策略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重视幼儿科学探索环境的创设,重视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教育活动。
但在具体实施时,教师理想的观念与现实行为的矛盾导致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困难;在操作上也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四大弊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选择上多预设,少生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学习方式上多传授,少探究;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上多知识,少智慧;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多正规性科学活动,少非正规性科学活动要开启幼儿的科学智慧,需要在科学游戏之中自然生成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基础是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养成。这就要求以游戏化学习为核心,在诸如一日生活、课堂教学、区角活动等学习场景中,衍生出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等形式,以简单科学思维方法,自觉地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逐步促使幼儿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养成,并保持幼儿科学兴趣、科学理念的不断发展。
1 以游戏化统合幼儿学习的构思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解放幼儿手脚,给予他们充分的摆弄、操作、尝试、发现、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使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有提高,对科学活动有浓厚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游戏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游戏是活动者内在动机的活动,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控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活动本身,因而是自由的;游戏是活动者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因而它是符合自己意愿的一种活动;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游戏是在个体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它无须承受过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此,在游戏化的学习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迫使,玩与不玩,玩什么,怎么玩都是由游戏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游戏化的特点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不再是生存必需而是自然必然性的超越,,以游戏方法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科学领域中运用游戏化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与因素编制的教学游戏能很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 基于“游戏”的幼儿多元学习的实施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以游戏化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基本依据的,以幼儿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为基本目标,从而形成以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为基本形式的多元学习方式。
(1)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幼儿进行观察、探究之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会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还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比较浅显单一,这时就需要通过思考和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来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 探究式学习能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各种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过程。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也经常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问题的提出外,还包含问题的尝试解决、问题解释的形成、问题解释的评价、问题结果的评价和交流等五个层面的内容。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鼓励幼儿在寻找资料、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由于小班幼儿受年龄特征的影响,缺乏探索的能力即独立性,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过程,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经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保护、满足、鼓励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幼儿能不断的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促使幼儿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展开,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把握的:
一是幼儿探究式学习要以兴趣导入为条件,即要强化游戏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因为,幼儿身心年龄特点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是有别于成年人的,也有别于中小学生,它更注重感性认识,更需要情感投入,更讲究情境的营造,以激活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需求。
二是幼儿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和资源支持,即要依据幼儿的思维水平来设计相关探究要素,提供探究的资源,引导探究的方向。这是因为幼儿毕竟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组织与引导是教师的应尽职责和义务,这也是促使幼儿进入探究境界的有效保障。
三是幼儿探究式学习需要情感保护。由于经验的欠缺和独立学习能力的薄弱,他更容易遭受探究过程的挫折,失败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有可能很难找到成功感,由此,教师在引领幼儿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切不可只关注那些成功者而忽略了失败者,恰恰是那些失败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呵护,才能促使这些幼儿在失败中感受关爱,才能在不断失败中找到探究的乐趣。
(2)生成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生成性学习是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心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师幼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生成性学习的主体是幼儿,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幼儿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对幼儿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活动中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而且要对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的、教师未预料到的、幼儿感兴趣的、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生成新的活动继续进行探索,更好地提供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