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一)
详细内容
对于校本教研,我们已经形成了两点共识:其一,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发展,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其二,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是“共生互补”的,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研究的“参与”和“介入”,才会不断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状态和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可能。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师参与研究、投入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实施校本教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制度,从知识管理的背景出发,应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基本观点
1,校本教研有两条主线:“个体――群体――个体”。每一个教师不断把个人知识转变为群体的(也叫组织的)知识,又从不断扩大的组织知识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再产生新知识,达到增加个人知识的结果;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在组织内部储存和扩散知识,实现知识的内部化,然后以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的形式把新知识通过每一个教师外化,实现学校管理的提升。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就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来保证这个过程的运行流畅。
“隐性――显性――隐性。”每一个教师都分别把自己隐性的知识(包括经验)在组织里贡献、传播、交流、分享、共鸣,促进协作和持续学习,加快个人以及组织的知识更新,再把得到的新知识内化,成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再创新知识。
2,在一所学校里,每一个教师和教师的知识是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发展这个资源是学校提高质量的关键。校本教研要从组织活动转向对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
3,校本教研制度要从人事和技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在学校中营造知识流动、激励知识流动的氛围,形成知识流,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碰撞、共享、提升、创造。
4,教研组要努力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帮助教师共享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二、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考
1,在对知识管理前提下的校本教研,首先要建立知识库。把每个教师和教师群体中的知识(包括信息、数据、文字等)归总、梳理,建立起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库。
2,要在学校营造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氛围。一是要创设环境,保证教师能够彼此交流、分享各自经验的环境,促使教师群体知识共同化的实现。二是要有具体的途径、方式和机会,为教师提供、搭建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秘诀、感受、体验等等表达出来,贡献出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三是要对教师个体的外显的优秀经验、研究成果等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整合,努力成为有一定结构的知识或体系,存入学校的教师专业知识库,使得每一个教师的、零散的知识能够转变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知识体系,让全体教师能够随时享用。四要从发展人的角度制定一系列的评价和鼓励制度予以保障和支持,鼓励教师奉献自己的知识在学校中共享,鼓励教师将共享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更鼓励教师运用别人的知识,再创新的知识。
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校本教研制度可以包括: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交流制度、检查制度、评价制度、课题生成制度等等,但其基本的要求应当是“如何实现从管人向做事转变”。
不同学校的教师具有主动求知精神和智慧发展的不同需求,因此制度应该是有本校的特色。同时,教师发展、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不同学校各有特点,其有效指标难有恒定和普遍适用的标准,而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实践更没有统一模式。
样例:教学问题累积制度
某学校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对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