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一)
详细内容
全球范围内业已出现了一种普遍性趋势,即教育向民营化的转变,其核心是趋向于私人更多的对学校办学、经费及控制与管理的参与。实际上,这一转变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发生的,在有些国家向相反方向的转变更为明显。但无论如何,民营化浪潮扩展的十分激烈,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从定义上来讲,民营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和降低学校的公共所有权、公共财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进而提高私人对学校的所有权、财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过程。尽管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变化的方向,但却没有指明变化的起点。笔者认为,民营化的起点有两个,一是已经十分民营化的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民营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民营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面相关的原因致使民营化问题十分复杂。表一列出了部分国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的一些数据。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对规模
(附图{图})
注:表内数据是指学校的注册生数而不是学校数。数字主要来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关于公立和私立的定义每个国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营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民营化之倡导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提高学校对其消费者的责任感。
有些国家会比另外一些国家更为强调其中某些特别的目标。即使在民营化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由于每个社会的差异性和教育体制的选择必需基于某些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一特性,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化模式。不过,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会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学校类型和政策背景
对教育政策进行分析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类型的复杂性。大多数学校有共同的主流课程,但有些学校有不同的、针对特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其它要求的课程。而且在每一类课程体系中都有精英学校(elite),普通学校(standard)、替补学校(second-chance)和补习学校(supplementary)。笔者将其归纳如表二。
表二:学校类型
学校性质
精英学校普通学校替补学校补习学校
主流课程公立学校课程私立学校性质更新课程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理解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有助于决策者认识到私立学校不一定在质量上胜过公立学校。的确,在许多国家尤其是非洲和亚洲,大部分私立学校质量都不高。尤其是在替补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学校主要接受那些不能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而且通常缺乏设备,教师水平也低。
另外,私立学校类型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对待私营机构的重视程度上:与不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国家对私营机构更为重视。私立替补学校在不发达国家是最为常见的,由于在这些国家政府资源特别缺乏,因此影响到公立学校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私立替补学校就大量出现。相反在发达国家中,私立教育的主要类型为精英和/或非传统课程的学校。由于这一私立学校结构上的差异,所以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政策建议应与对不发达国家的有本质的不同。
民营化的策略
上述论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由此我们得出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有四种民营化策略。它们是:
・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
・在不对现有制度重新设计的前提下调整公私立学校间的平衡,
・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增加私人对公立学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但是,还要认识到大多数的民营化行为并非是周密计划的结果。实际上在有的国家民营化之发生并不是出于政府之意愿。这种情况在对中等和/或高等教育有较高需求时尤为普遍,但在部分人强烈要求设立有关针对特定宗教、文化或其它考虑的课程时也会发生。在许多国家为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额外辅导的补习性私立学校或许是最为典型的非政府计划型教育形式。
民营化的结果
民营化导致5种主要的结果,即效率、责任、多元化、机会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