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会计研究论文>试论新形势下现代会计工作的全面收益报告(一)

试论新形势下现代会计工作的全面收益报告(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现代会计工作作为一个以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信息系统,其传输的信息的有用性、真实性直接决定该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收益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何真实有效地报告企业的收益,成为现代会计工作的新问题。文章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结合国际、国内现代会计工作的理论,论述全面收益报告正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现代会计工作 全面收益报告 现行收益报告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对现代会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地剖析现代会计工作中的全面收益报告,首先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准确把握好这个准则,才能正确处理好现代会计方方面面的工作,而其中的全面收益报告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信息系统,其传输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直接决定该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因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经济对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企业收益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何有效报告企业收益,成为会计报告的一个新课题,而全面收益报告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传输系统,在其传输的信息中,最为适用者是企业投资者关注的企业收益,这一信息现在是由传统的损益表提供的,是针对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已实现的收益进行的报告。由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而产生的非传统的收益来源,以及对未来收益有重大影响的净资产的变化情况无法从收益报表上体现出来。而这些信息对投资尤为重要。因此一个新的收益报表的概念《全面收益报告》被提了出来,它是针对传统收益表的缺陷提出来的,通过它可以对传统的收益表进行补充反映,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也更加有用的业绩信息。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会计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显得愈来愈加重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会计工作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势必尽快同国际接轨,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

  以下,将从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全面收益报告的确认、计量及传统损益表面临的挑战几个方面,来论证全面收益的先进性以及其成为未来报告业绩的主要报告的可行性。

  一、经济收益方向的理论

  194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J·R·希克斯在其着《价值与资本》中,对经济收益下定义时提出两种收益概念:事前收益,事后收益。事前收益———“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事后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消费额与资本价值的增值与贬值和之差。”事前收益与事后收益已经成为经济收益理论的核心概念。

  悉德尼·S·亚历山大进一步把这一定义引深为年度收益概念,公司向其权益所有者分配的数额,要保持公司年底的境况和年初的境况一般好。经济收益概念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是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从而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然而,尽管经济收益概念的理论价值不可否认,但由于经济学中的收益和资产的计量都是以预计为基础的,可靠性偏低,进而影响了经济收益的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作为经济学分支的会计学,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必定又有自己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即会计学中的收益既要以经济收益为基础,又要适合会计确认、计量的要求,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进行收益确定时,既要吸收经济收益中的合理内容,又要考虑到会计确认、计量的要求,进而使会计报告反映出的收益能够更好地体现其经济实质,并保留会计所必须的可计量性。

  二、会计学方面的理论

  (一)“当期经营收益观”与“总括收益观”

  “当期经营收益观”是强调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衡量,重点主要放在“当期”和“经营”上,而后者则强调收益应反映期间内发生全部收益借贷项目的总影响,侧重信息的充分性和可比性。这两种观点虽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中,运用“当前收益观”要比运用“总括收益观”困难得多,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会计期间的假设性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前期事项与当期事项难以截然分开。二是经营活动与非常项目的划分很难找到一个客观、明确的标准。因此,“当期经营收益观”的主观性(即“当期”、“经营”)不仅可能导致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不可比,而且也为管理当局根据需要通过收益归属期间的划分或通过收益项目的分类来操作或修改收益表中的数据创造了可行的条件。因而更多的会计学者和会计执业团体赞成采用“总括收益观”作为反映业绩的收益报告的编制基础。通过将所有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项目列示在同一张报表中,并加以科学地分类,便于使用者全面、恰当地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杜绝管理当局对业绩报告进行操纵的可能性。

  (二)财务报表真实性、可靠性的要求

  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者通过相互勾稽关系构成一个完成的报告体系。这种勾稽关系被普遍地认为是保证财务报表表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保障。在这一体系中,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最为重要。因为它们分别反映企业财务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为了改造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会计界的许多学者建议企业应编制一份插入到两者之间的新的报表,即新的“第四财务制度”,以便使那些按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稳健原则之下,不能够在损益表中得以反映的项目“已确认未实现的利润和损失”得以反映,从而使报告的收益更加全面和更加及时,提高财务报表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