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汉语言文学>跨学科时代的语言学研究--从《语言文字应用》看近年语言学发展(一)

跨学科时代的语言学研究--从《语言文字应用》看近年语言学发展(一)

详细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创刊已五年,这是我们每期都要仔细阅读的重要语文刊物之一。原因有二:其一,《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任主编龚千炎和当任主编于根元都是本文作者之一卫志强的多年同事和老友。卫这些年也曾主编一份以评介国外语言学最新理论、方法和成果为主要宗旨的刊物。评介国外语言学最新理论和方法要密切联系国内语言学研究的实际,为国内的语言学研究服务,因此,卫非常关心《语言文字应用》的编辑思想、组稿方向和发表的重要文章。其二,本文作者之一何元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赴英国学习,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何近些年一直致力于运用国外语言学的某种理论和方法来描写和解释汉语各种现象,何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国内语言学前辈和同行的评判,为此,就得非常关心国内语言学研究的进展和新成果。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识之士一直关心中国语言学与国际语言学的接轨问题。这接轨其实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在研究工作中要努力吸取国外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同时,我们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应使海外学者了解。五年来,《语言文字应用》促进了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并在海内外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



本世纪以来,尤其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学科之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学科的不断分化和学科的不断组合。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分支越来越多。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同时,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在加强。在分化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组合,形成新的学科。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化和组合的结合点上,新兴学科在不断产生,陈旧的学科在逐步消亡。现代科学发展的上述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拓宽和提高。科学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研究对象,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抑或社会科学领域的,仅依靠某一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研究,很难取得成效。

语言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在这世纪之交,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科学发展总趋势的洪流之中。当代语言学正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自50年代乔姆斯基兴起一场“语言学革命”以来,在语言研究的方法论上逐渐形成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流派。在语言研究的方法上,总的趋向是:1.由语言结构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及语言结构规律的解释;2.由语言的静态研究转向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动态研究;3.由语言的理论研究逐步转向语言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一个总的特点是:不管哪一种方法论或哪一种研究方法都已摈弃单一学科的研究,致力于从毗邻学科中汲取有用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跨学科研究是当代语言学发展的总趋势。《语言文字应用》的创刊正是为了适应语言学发展的总趋势。五年来,《语言文字应用》从编辑思想到具体发表的各类文章都充分反映和体现了上述总的趋势,从而推动了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科学的发展。



本世纪语言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是由30年代结构主义的一统天下发展为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对立;50年代后,又逐步形成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对立(也有人称之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形式主义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为主体;功能主义以博林格(D.Bolinger)、格林柏格(J.Greenberg)、韩礼德(M.A.K.Halliday)等人的理论为代表。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们对实际话语的抽象知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是这种抽象知识,或称人类的普遍语言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话语。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学不应仅对话语作某种描写和分类,更要提出理论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这种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表现为,人们能够理解以前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能够说出别人以前没有说过的句子,能够辨别有歧义的句子和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以及儿童在两三年内不必经过专门的训练就能学会某种语言。乔姆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能力天赋说”。他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能力,是因为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普遍语法”,以这部“普遍语法”为形式特征的人类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属于人类生物遗传特征。〔①〕例如:

a.他昨天买了三斤苹果。

b.苹果斤三了买昨天他。

每一个正常的操汉语者都能判断a句是正确的,b句是错误的。徐烈炯解释乔姆斯基理论时指出,所谓“语法”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语言的声音系统、结构层次和排列等的规律;二是指人们对这些规律研究的结果。我们不妨分别称为“语法1”和“语法2”。上文a句和b句的区别可以通过语法2来表述,但是,组成a句的规律必然寓于语法1中。徐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掌握语法2,但每一个人都掌握语法1,即使文盲也能分辨a句和b句的正误,虽然他们说不出汉语中结构和词序的规律。〔②〕

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天赋说”虽然引起不少争议,但其影响深远。当代的句法研究和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以及近年发展较快的认知科学等都运用乔姆斯基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文字应用》五年来发表了多篇计算语言学方面的论文,冯志伟、陆汝占、黄昌宁等的论文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或运用了乔氏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乔氏的一套形式化、数理化的操作方法。



功能主义是近二十年来与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理论。功能主义的基本信条是,对语言形式的信息传递功能的解释,不仅是对其结构分析的充分条件,而且也是必要条件。功能主义关注在社会交往中的某一语言形式的用法的功能,以及语言形式对语境的依赖性,而不是脱离话语和语境来分析语言形式。形式主义主张语言结构是自主的不仅独立于其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独立于人类心智的一般认知能力。而功能主义的观点是,语言结构之所以如此,是传递信息使然。因此,语言能力要受到人类心智一般认知能力的限制,而不仅仅是受到所谓语言能力的限制。

其实,任何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十分复杂的。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语言的本质及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解释。一般说,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不应是对立的,因为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功能之间在本质上是互补的,而且,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最终目的都是探索人类自然语言的普遍规律,并对这种规律作出解释。功能主义的某些有影响的学者也声称,“我们不想反对乔氏的语言能力天赋说。我们只把它看成经验的问题,而不是先验的哲学假设。如果最终无法用一般的认知能力来合理说明语言的共性,我们将考虑是否有可能把它处理为天赋的”。〔③〕冯志伟在《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的世界化刍化》(刊《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中指出,“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算语言学,我们还应该处理好当代语言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方法和理性主义方法的关系”,“在把经验主义方法作为当前计算语言学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理性主义的方法,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

功能主义发展至今基本上形成三个分支:结构功能主义、语用功能主义和认知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根据某一语法单位在其所属的整体或局部的语法系统里的组合和聚合规律来寻求对其功能的解释。我国汉语界的不少语法研究论着属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范畴。语用功能主义力图分析某个句法单位在话语中体现的多重功能,并据此解释它在不同的篇章或话语层面上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语用功能主义认为,说话者说什么与怎么说同样重要。说话者不自觉地会考虑听话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参加语言交往的目的或原因。语句中某个或某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可以与该词的字面意义有所不同。认知功能主义试图找到作为某一特定语言的语义结构,因而也是其句法结构的基础的认知范畴。如袁毓林发表的几篇论文就属这一范畴。〔④〕刘大为执笔的《功能与解释的交会》(刊《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一文介绍了上海现代语言学会的一些年轻学者,如金立鑫、黄锦章、齐沪扬、戴耀晶等都注意运用认知功能主义的方法来处理各种语言现象。他们认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应该是――语言结构(主要指的是句法结构)必须与某种功能结构保持着一致关系才能保持自己在语言中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功能上得到说明和解释”,“语言中有的结构受制于人在认知时的心理操作程序”,“语言中有的结构则投射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图景”。

但上述三种功能主义的划分是相对的,一篇功能主义的论文可能涉及两个或三个方面。

形式主义的语言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在形式上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他们并不打算把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具体实际;功能主义的语言研究往往源于语言教学或语言实际应用的需要,他们希望能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语言实践中。例如,本族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规范、广告语言、法律语言等领域。

但是,无论形式主义或者功能主义都已摆脱单纯语言描写的路子,致力于语言普遍规律或语言共性的解释;并且都已由语言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形式主义提出的一套生成转换规则及句子的语音形式和逻辑形式之间的关系等,实际解决的是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动态过程。功能主义的目的是发现语言里一些迄今仍隐而未现的意念关系、语义原则和语用环境,因为这些关系、原则和环境据认为控制着语言结构的可接受性和使用的恰当性。功能主义研究的是语言运用控制语言结构的动态过程以及语言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的各种语义。



本世纪60年代初产生一门新的学科――认知科学。它是一门连接哲学、普通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神经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主要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认知科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为一系列有次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认知科学创造了许多认知过程的理论模式,概括出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策略。例如,平行加工与串行加工,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底一顶加工与顶一底加工,数据驱动与概念驱动的加工等。这些加工模式现已被计算机科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语文教学等领域用来解释语言诸层面的生成、理解和储存。如王建华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上的《关于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及他的《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书(1993)都分析了语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和方法问题。王建华主要提出了三种策略:自下而上的语言(句法的、语义的)策略、自上而下的语境策略和既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二者互为交融的综合性策略。此外,该书还灵活运用了语用学提出的各项原则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例。于根元在评论该书时指出,该书是“探讨语文教学理论的重要成果”,“这些实例,同时体现了理论和教学实际两方面的价值”。〔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