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汉语言文学>关于名称问题汉语拼音化的思考(一)

关于名称问题汉语拼音化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中国自1958年实施汉语拼音方案以来,对规范汉语语音表达,促进汉语对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在国际上也发出《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要求” 汉语拼音” 作为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地名的标准。汉语拼音既统一了过去五花八门的拼法,也成为中国人名、地名的“ 外文版”。但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汉语拼音转写名称还存在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同时,对类似人名地名的,如商标名、单位名,如何执行汉语拼音方案,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亟待出台规范表述的规定,使人名、地名及商标名、单位名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执行标准。

“中国” 对外名称不规范

我国和联合国虽然都明确规定了中国人名、地名对外的转写名称必须采用汉语拼音,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目前中国的对外名称一直叫China,一直用了几百年了。 2004年1月13日,新安晚报刊登一则消息,说 电子词典上查不到中国的翻译,输入China,出来的却是瓷器,其实,一些词典书籍上也把China译成瓷器。从读音来看,这只是外国列强把旧中国称为“ 支那” 的谐音,从词意上来说,英文也只是瓷器,现在一些英汉词典包括电子词典中,均对China只解释为瓷器,而并不解释为“中国” 。按汉语拼方规定,“中国” 的对外表述,就应该叫Zhongguo,同样,香港、澳门的对外名称,也均不是汉语拼音,香港现为HongKong,是根据其广东方言拼的还情有可原,只是不规范而已,而澳门却是叫Macau,当时是葡萄牙殖民者,误把当地马阁庙,当作当地地名,拼成Macau,竟以讹传讹,一直延用下来,张冠李戴几百年,在港澳未回归祖国时,这种状况不便纠正,但在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还在用这种拼法,就讲不过去了。国家早就明确规定,香港、港门两地名,应用汉语拼音拼写法,括注惯用拼法处理。中国过去的北京、上海也多年采用旧拼法,但自实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均逐步规范成汉语拼音,中国与香港、澳门等地名也应规范成汉语拼音,这样在推广执行汉语拼音方案时,才能起到表率作用。虽然国家规定对” 中国” 两字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现行译法,但这也会产生矛盾,如果有人高考时将中国译成汉语拼音,是错还是对呢?从严格执法的角度来看,” 中国” 译成汉语拼音才算是规范的。

作为一个人名地名,只是一个人或地的语音符号,是没有任何实意的,如某人名叫张伟大,并不等于这个人就伟大,某人叫李阿狗,并不等于这个人就是只狗,姓马也不可能译成英文马,姓牛也不会译成英文牛,在人名翻译问题上全部采用汉语拼音,基本上都能做到。但在地名问题上,现在却比较混乱,我国很多地名,翻译时却不遵守汉语拼音方案的原则,而采取意译的方法。最典型的如长城、黄河等,长城译成伟大的城墙,黄河译成黄色的河流。更令人不好理解的是,中国的4个海,却执行两个翻译标准,东海、黄海、南海按意译,渤海因是抽象名词,才采用汉语拼音,其实,东海等作为地名时,它原指“东部的海” ,的意思已经淡化了,它只是一个东海的发音,应遵循汉语拼音的原则,采用音译。同样,黄河作为地名,也并非指“黄色的河流” 了,如黄河译成黄色的河,那么黄山能否译成黄色的山呢?顺便说一下,长江的翻译也违背了汉语拼音原则,长江虽音译成“ 扬子江” ,但扬子江只是特指长江下游,如扬子江能指代整个长江,那么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能否也能指代整个长江呢?中国最著名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却有多种翻译方法,自然使人们无所适从,如南海能译成“南边的海”,那么南京能否译成 “南方京城”呢?马市牛集能否译成交易马牛的集市呢?可见,不论对人名地名,只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遵守汉语拼音的原则,全部采用音译。

因地名只是一个地方唯一的声音符号,如改变这个声音符号,也就是说取消了这个地名。如长城在译成外文时为“ 伟大的城” ,黄河成为“黄色的河” ,东海成了” 东边的海” 等等,就等于把中国的张三译成了中国的人一样,使一个个性的名称成为一个共性的名称了。

因此对这类地名,必须遵守汉语拼音这一个标准,不能强调特殊,强调习惯,强调约定俗成来各行其“ 是” ,在我国没有标准时,大家用旧拼法、旧用法情有可原,但已出台了新标准,就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新标准。

地名不能用简称

作为人名,老张老李可以简称,但作为地名,就不能简称了,如马鞍山市翻译时就不能译成“ 马市” 了。但现实生活中常见对地名的省略。前不久出差到安徽省的马鞍山市,看到著名企业马钢公司的大门口,“马钢” 两字的对外名称竟译成“马” 是汉语拼音,“ 钢” 字是英文转写。无独有偶,回到合肥市后,看到皖能集团的大门口也是如法炮制,“ 皖” 字是汉语拼音,“ 能” 字却是英文转写。这里地名与单位名交叉出现,但作为地名这一部分来说,翻译时是绝对不能简称的,如马鞍山市,不能简称为马,而必须全译成马鞍山,如北大、安大作为大学名称,国内人简称为北大,翻译时,“北” 字必须全译成北京两字。同样,国内人司惯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如安徽简称为皖,翻译时就不能把安徽音译成“ 皖” ,这时的皖,必须全译成“ 安徽” 。类似的如铁路线沪宁线,就不能音译成“ 沪宁” ,而必须音译成上海南京,线为实词,应意译。

地名不能简称的另一层含义是,任何地名翻译时都不能“ 简” 化为一个字。也就是说地名不能“单” 。中国有许多“单” 字的市、县、镇、集、村等地名,但为翻译时,这里的市、县、镇、集、都不能省略,道理很简单,这时的市、县等可成为地名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时,都必须要翻成汉语拼音。因这里的县,类似过去的州,如安徽的和县,民国前一直叫和州。苏州杭州不能译成一个苏字、杭字,同理,泾县、涓水也不能只译成一个泾字和一个涓字。这类地名中,大量存在于江海字湖,许多都是“ 单” 字名的,如黄河、东海、太湖等等,必须” 河、海” 等字,既要音译,又要意译。在这一点上,国家早有规定,地名在专名是单音节时,其通名部分应视作专名的一部分,先音译,后重复意译。

单位名称有区别

至于皖能集团,这里的皖字,是作为一个单位名称来出现的,所以这里的“ 皖” 字就不能译成“安徽” 的汉语拼音,而只能译成“皖” 字的汉语拼音,只同样这里的“ 能” 字也成为单位名称的组成部分,不能意译,也必须采用汉语拼音。当然,在有些场合,作为单位名称的能字的意义也应表述出来,应在音译后,再进行意译,全称应为“ 皖能” 能源集团,可简称为“ 皖能” 集团。与此类似的上海有申能集团,这里的“申” 也不能译成“上海” ,因上海市同样还有一家“上海能源” 公司,如把“ 申能”也译成“上海能源” ,那么人们对两家公司就分不清。顺便说一下,皖南与皖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译法却不能相同,皖南只能意译成安徽南部,皖能就必须是汉语拼音。马钢作为单位和商标名称时,也应是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