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学论文>20世纪中国科学易回眸(一)

20世纪中国科学易回眸(一)

详细内容

20世纪的中国,风雷激荡。社会历史发展,经历划时代巨大变化。先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批判封建文化而开展新文化运动;继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清除污泥浊水而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易学研究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革而不断呈现新面貌,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说百年来的易学发展,胜过以往一千年,绝非夸张。
20世纪开初20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极不平凡,清王朝被埋葬,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逐步退出思想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易学,亦随之发生新旧交替,进入易学研究转轨的前奏期。
这一时期突出的易学家,无疑首推杭辛斋。他在狱中得名家指点,对《周易》有特殊领悟。他先后撰写了《学易笔谈》初集、二集,《读易杂识》、《易楔》、《易数偶得》等七种著作,融会象数、义理,开拓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成为科学易的先驱者。他广泛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杭辛斋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浅层会通,亦反映古代文化的蜕变过程。
唐海宗《医易通说》(1910)继承发展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医易思想,开拓易学研究新领域,在医易会通研究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严峻挑战,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迅速普及。易学研究终于冲破经学藩篱,迈向新的历史时期。
科学易破块启蒙,乃20世纪易学的新发展,受国外外莱布尼兹、玻尔等著名科学家对《周易》象数青睐的影响,我国少数近代科学家,独开新风,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亦以易学象烽解释近代科学的某些原理,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易著作,为易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1924)、《易卦与科学》(1934),成为科学易的拓荒之作。他认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学、天文学中都有妙用。他的著作以英文发表,国内影响不大。造成较大影响的是薜学?《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1937)、《超相对论》(为前书之普及本,1964的睚台湾重版时改名《易经数理科学新解》)。此书将易学原理归结为易卦方阵演变定律,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锹拉克方阵算学,以及物质波、量子力学诸定律,都可同易方阵定律契合,此书一出,在易学界和科学界产生极大反响。他主张:"吾愿今之学者治《易》求诸物理,而治理者求诸八卦。"20世纪末,治科学易者蔚然成风,盖由此时开端。
1949年新中国建立,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地覆天翻变革。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打扫家门以利新的文化建设,一方面逐步实现人人瓣社会意识形态的转换,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此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文化实行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易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批判继承任务,不可避免地出现裹足不前的困境。这一时期,易学研究陷于沉寂,科学易的开展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