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学论文>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笺证(二)(一)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笺证(二)(一)

详细内容

案:第一,据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所考并覆按《宋书·文帝本纪》、《宋书·檀道济传》,可知宋文帝元嘉三年五月以前檀道济任南兖州刺史、镇广陵(今江苏扬州),以后因讨谢晦立功迁都督江州之江夏等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檀道济为江州刺史仅此一次,在晋时未任过江州刺史。因此可以确知,萧统《陶渊明传》所载檀道济往候渊明劝其出仕,渊明拒绝檀道济劝仕,及“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而去之”一事,是发生在刘宋时,而非晋时。

第二,陶渊明《述酒》、《读史述》等诗,表达了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的心情;刘宋大臣檀道济往候渊明劝其出仕,实为刘宋征辟陶渊明的试探,陶渊明拒绝刘宋大臣檀道济劝仕,并将檀道济所馈粱肉“麾而去之”,则是拒绝与刘宋合作的实际行动。由是可见,陶渊明确实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

颜《诔》篇首用“峻节”二字总赞渊明,正是依据渊明峻拒刘宋大臣檀道济劝仕的事实。

第三,因此,颜《诔》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乃是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73]。

第四,《宋书·陶潜传》载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与渊明《述酒》、《读史述》等诗自述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之态度,及萧统《陶渊明传》所载渊明峻拒仕宋之行为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宋传》所载,乃是信史。

按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宋文帝元嘉四年冬十一月:“晋征士陶潜卒。”又刘友益《书法》:“潜卒于宋,书晋何?潜始终晋人也。……潜心乎晋,则卒书晋。”[74]郑思肖《郑所南先生文集·无弦处士说》:“始者颜延年诔渊明曰‘晋征士’。又曰,宜谥曰‘靖节征士’。《南史》则曰‘靖节先生’。晦翁独取‘晋征士’三字书于《通鉴纲目》。”[75]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三《考史》:“颜延年诔渊明曰‘有晋征士’,与《通鉴纲目》所书同一意。”[76]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延之后作《靖节征士诔》,书曰‘有晋征士’,虽出于众志,而延之实秉易名之笔,其知渊明盖深也。”[77]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九《姜吏部如须哀辞》:“昔陶潜……殁于宋文帝元嘉四年,距晋亡已九载。而良史特书为‘晋征士’。”[78]张方蔼等《孝经衍义》卷九十二《士之孝》亦云:“颜延年《诔序》称曰‘有晋征士陶渊明’,其不肯屈身后代之意,亦已微而显矣。”[79]可见历代论者多承认颜《诔》称“有晋征士陶渊明”,是表达了渊明为晋遗民,不认可刘宋的事实,唯未详辨其所以然,故

本文述论如上。

关于周续之被称为宋征士。

《宋书》卷九十三《周续之传》:

刘毅镇姑孰,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节峻,颇从之遊。……江州刺史刘柳荐之高祖……辟为太尉掾,不就。……高祖践祚,复召之,乃尽室俱下,上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80]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注解传述人·〈诗〉》:

宋征士雁门周续之。[81]

唐成伯玙《毛诗指说·传受第三》:

宋征士周续之。[82]

案:第一,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乃汉魏六朝经学老庄之学之汇集,故陆德明及成伯玙称“宋征士周续之”,当是继承南朝以来对周续之的称谓。

第二,周续之在晋宋两个朝代皆曾被征辟而不就,但是,其在刘宋虽未正式就官,但已就宋武帝刘裕所开之学馆并与之合作,可见周续之认同刘宋。南朝乃至唐人称之为“宋征士周续之”,正是根据周续之认同刘宋的事实。

2.“靖节征士”之谥号:表达了渊明能坚守并能安于晋遗民的政治节操

颜延之《陶征士诔》:

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文选》李善注引《谥典》“宽乐令终曰靖,好廉克己曰节”[83],与颜《诔》相合,可以解释“靖节征士”谥号之字面意义。但是考察“靖节”二字尤其“节”字字义的传统用法,则颜延之及友好谥陶渊明曰“靖节征士”,当更具有深意。

关于“靖”字之意义。

三国魏张揖撰《广雅》卷一上《释诂》:

虞……靖、澹、隐、集、息,安也。[84]

宋陈彭年等《广韵》卷三《四十静》:

靖,立也。[85]

由《广雅》、《广韵》可知,“靖节征士”之“靖”字,意为安也,立也。

  关于“节”字之意义。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五上:

节,竹约也,从竹,即声。[86]

 《广韵》卷五《十六屑》:

节,子结切,操也。[87]

《左传》成公十五年:

 子臧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唐孔颖达《疏》:若自知己分不合高位,得而不取,与而不受,子臧、季札、卫公子郢、楚公子闾,如此之类,皆守节者也。)[88]

《周礼·大宗伯》“士执雉”汉郑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