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正确处理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一)

正确处理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从多元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出发引发对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先决条件。另外多元化经营也是培养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键是处理好二者关系。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经营 资产重组
  
  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挫折引发对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提出
  多元化经营,又被称之为多角化经营或多样化经营,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的经营战略专家安所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中首先提出,指企业不只生产某一种产品和不只提供某一种服务,而是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甚至跨行业经营。
  多元化经营在20世纪60-70年代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大公司所采用,其影响逐步扩大到世界各国,并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进入80年代后,多元化经营被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企业因多角化经营而失败的例子却不断增多,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如韩国大宇集团和我国的洛阳春都集团等,引发越来越多的人来反思企业为什么要多元化经营,又为什么会遭受失败。
  多元化经营的原因及较难克服的障碍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主要出于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企业在利润变薄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就会考虑到将资金投入另一个更有潜力的行业,尽可能降低经营的风险。但企业在采取多元化策略容易造成资源的过度分散,甚至无法对项目或投资企业进行有效监控和经营,反而会增加风险。
  为企业闲置资金找出路 对于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一些赢利性较好的项目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但多元化经营不仅需要投入资金,还包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所谓的“一篮子”投资。如果企业的原有主营业务在市场中还未形成一定规模,则很可能会导致企业既存的经营领域优势削弱,新进入的产业也形成不了气候。
  为扩大规模进行多元化的经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入世后,国内部分企业为了增强竞争能力,盲目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而搞多元化经营,有些企业干脆由政府牵头搞“拉郎配”,结果可能使本来盈利、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走向失败之路。
  以上分析只说明了多元化经营为何会失败,但对于如何才能成功地进行多元化经营却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企业经营战略成为新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企业界和学术界把目光转向如何用核心竞争力来解决多元化经营难题。
  
  核心竞争力是多元化经营的先决条件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Core petitive Power)的英文原意是“核心能力或核心技术”,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简单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的能力,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立足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才能获得成功
  当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建立在专业化发展规模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时,就会充分发挥企业现存及潜在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更快地发展。有学者对199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家大企业中最大的200家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实行单一产品经营策略的企业只有14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7%,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多元化经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