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走向:坚持、扬弃与改造(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传统大学理念作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要在指导大学实践中既保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又能使大学跟上社会的发展而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结合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走向: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重视科学研究等传统大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坚持;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与普遍学问的场所等传统大学理念,既需要保留和发扬,又需要舍弃不合理的因素,即扬弃;而“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大学理念,却必须加以改造。
[关键词]传统大学理念;坚持;扬弃;改造
Abstract:If the traditional ideas of university, a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ideas of university, want to keep the key value and root of university in the practice of guiding university and make the university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s well as keep its vital force and vigor, they must choose the reasonable trends aording to the need of modern university and society's development. The trends are insistence, developing the useful and abandoning the useless,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ideas of university; insistence; developing the useful and abandoning the useless; transformation
传统大学理念是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但它如同大学自身一样,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面对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新变化,传统大学理念必然面临着新的选择:如果一味地坚持这些理念,则可能会导致大学的改革受到阻碍,使大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被抛弃;如果抛弃传统,完全按现代大学和现代社会实践的要求建立全新的大学理念体系,则又可能会使大学丧失自己的根本,最终导致大学的异化。因此,面对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传统大学理念的选择走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大学理念及其主要范畴
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1](P75)。传统大学理念是相对于现代大学理念而言的,从时间上看,指萌发于中世纪,形成、确立于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传统大学理念在中世纪和近代社会得到广泛的倡导和支持,表现出与古典大学或近代大学的协调与适应,但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传统大学理念日益受到来自社会和大学自身发展的严峻挑战。传统大学理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者洪堡和英国的红衣大主教纽曼。根据他们的概括和阐释,传统大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范畴:
第一、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不论是中世纪大学的实践,还是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提出大学的“纯科学”和“修养”两大任务,或者是19世纪中叶纽曼提出的“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主张,都是以理性主义作为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认为大学传播和探索真理是出于纯粹的理性冲动,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计功利得失。为了保持真理的纯洁性,知识应与政治和市场分离,大学应成为封闭的象牙塔。与此同时,传统大学理念又以人文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纽曼是古典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而洪堡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虽然接纳科学,但其大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人文主义精神,如提倡人的个性和学术自由,认为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着全面修养的人等,其“由科学而致修养”的科研功能观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气息。
第二、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与普遍学问的场所。这是传统大学理念关于大学性质的集中看法。从大学的人员组成来看,中世纪大学一开始便是由学者组成的社团,洪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学者的社团这一概念,但他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一个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的社团,而师生都是探究学问的学者。从学问的层次上看,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深学问是大学产生的历史与逻辑起点,中世纪大学一经产生,其探索和传播的学问在层次上便属于高深的知识。洪堡把柏林大学称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并明确指出大学是学术机构的顶峰。从学问的范围上看,大学又是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场所。中世纪大学产生不久便形成了包括神、文、法、医四个学院的传统,其传播和探索的内容基本包括了当时可以称得上是高深学问的所有学科,大学便成为探索和传播普遍学问的机构。纽曼将这一理念明确化,认为只有把所有知识荟萃在一个名字之下,才能称之为大学。
第三、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培养人才的职能是伴随着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便有的,起初主要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如法律、医学等方面的世俗性、职业性人才,随着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大学在兼顾世俗性人才培养的同时,主要培养教士、牧师等宗教界人士。在长达五六百年的历史中,大学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说这种单一职能的状态在中世纪尚未形成明确理念的话,那么从19世纪中叶纽曼提出“大学只是传授已有知识而不是增扩知识”这点来看,我们不难感觉到这一理念曾经为不少的人所信奉。然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在大学之外先后完成,大学的发展没有紧跟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逐步走向衰落,这一事实最终迫使大学不得不进行改革,而这时接纳科学的新人文主义者洪堡,正是通过建立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主张,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第四、大学的理想模式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中世纪大学作为学者行会的组织,在与教会、政府和市民的斗争中逐步获得许多自治权和一定的学术自由,尽管这些自治既不绝对,也不稳定,学术自由也只是宗教神学许可范围内的自由,但对自治和自由的追求却成为大学学者们的共同愿望。与自治和学者社团的性质相适应,大学由教授们进行治理。这些理念在当时尚处于朦胧状态,直到1810年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明确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主张,加上为了发展科学而新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被称为经典的大学理念。尽管这些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在实践中也并没有得到完全实 现,但它符合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大学合理存在并绵延千载的认识基础。[1](74)
二、传统大学理念的坚持
考察高等教育史可知,大学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历史,发展演变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些它在产生之初便具有的特性,这是与大学理念的坚持分不开的。传统大学理念要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并在维护大学核心价值和根本中发挥作用,其某些合理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坚持。
首先是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仍然需要坚持。传统大学理念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在人才培养中提倡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强调品德修养等仍然是现代大学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一次重大变革,古典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反对大学进行科学研究,这从后来纽曼坚决维护的自由教育中可见一斑,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使这种哲学无法延续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以接纳科学的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正是以这种高等教育哲学为指导,洪堡在1810年建立了后来成为各国大学效仿对象的柏林大学,洪堡的大学理念也因此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倡导并用于指导实践,由此逐步形成了接纳科学的人文主义高等教育哲学传统。这种传统既追求人文精神,也重视科学的存在及其价值,只是到后来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它不得不坚守自己的阵地,从而站在反对科学主义的立场,但它并不反对科学本身。由于这种主张仍然适应现代大学和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应该得到坚持,特别是在科学主义呈压倒之势的现代大学里,这种坚持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