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试析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一)

试析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 高校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新时期高教改革与发展,使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及待解决。其对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学校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切人点,完善学生职业教育;以全面指导为目标,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
  在当前我国初步建立起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下,全国的人才配置得到了优化,的确有效地缓解了统一分配制度下人才供需的矛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从事的行业和就业的地区等,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挑选最优的人选,双方的自主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仍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的问题仍十分复杂。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1.人数激增,就业问题日益升温。2002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以满足普通民众接收高等教育的需要。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05万,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至2006年已增加到413万人,基本上是2001年的四倍。这样大幅度的扩招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激增的人数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这个庞大队伍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它不仅是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和教育研究的课题,更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成为难题。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女大学生、贫困生、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学习能力及技能薄弱的学生等组成。这个群体由于受性别歧视、经济(心理)歧视,以及经济高速发展下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日益增高等因素的影响,在择业上面临更大的困难。高校对于这一群体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解决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也越高。
3.就业观念陈旧引发的新问题。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直实行的是统招统分制度。“一人大学就等于人龙门,等于抱上铁饭碗”的思想是很多人报考大学的动力。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就业体系、制度的改革,“市场”这个概念被引人大学生就业工作之中。“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人才配置,更好地满足了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仍在高速发展,就业体系和制度也相应的引人了更多的市场概念和操作模式,就业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总是滞后于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有的大学生甚至仍保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的就业观念,等着去抱“铁饭碗”,不愿接受灵活的聘任制等就业形式,结果往往造成“有业不就”。
4.高校就业指导的角色急需转变。2001年以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受传统就业体制遗留思想的影响,仅仅是在学生开始择业时,进行政策法规、签约方式流程等指导。并没有真正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方面的科学教育。面对庞大的就业大军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这种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角色必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