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一)

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在分析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状况的基础上,论速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中所具有的优势。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

  l引言
  信息素质”也称“信息素养”.是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PauIZurk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的解释是“人们利用多种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从广义而言,信息素养,就是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的总和,是认识和表达信息需求并从信息资源中获取利用信息的技能与信息观点、信息意识、知识、伦理综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能力和品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以多种格式呈现,如数据库、多媒体、网页等形式。这就要求大学生认识多种格式信息的区别与价值。了解信息的组织结构,并认识到处理某些特殊信息可能要求特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是知识创新.因而信息素养已成为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缺乏信息素养的人,难以获取、提炼知识信息,也就难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足。
  2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现状
  近年来,一些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大学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用户教育栏目。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开展电子资源利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检索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同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洞察力,即人们能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与理论,并具有捕捉、分析、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接收意识、信息转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
  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特别是新生对信息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对信息的需求,不知道该如何去获取所需信息。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专业教科书.一般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投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在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时往往局限于专业期刊、科技展览,对于专业年鉴、专刊文献却很陌生。他们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意识和科研意识薄弱。
  2.2信息能力偏低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在:(1)信息获取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会熟练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有的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不知道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2)利用信息无目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阅读书刊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在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虽然有的学生学习了信息检索知识,但没有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运用,信息检索技能不强,仅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差。
  2.3信息道德有待加强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与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
  在传统的社会条件下。人的道德表现直接受到社会与舆论的监督。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使网民的活动不受社会伦理和准则的制约,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随便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这时道德观念不强的人往往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恶意下载文件、传播病毒、利用网络盗窃他人的个人隐私等行为在大学生中也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