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一)

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建设和谐文化,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要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处理好多种文化的关系;高等教育要适应和谐文化的建设,视和谐文化建设为己任。
关键词:和谐文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

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也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所以,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如何建设和谐文化是教育界、教育研究界一个非常主要的任务。
首先,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大学要创造文明、创造文化,实践文明、实践文化,传承文明、传承文化,要发挥它的文化优势,提升品位,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弊端,加上学校分科类设置、学科单一、文理分家,所以人文教育过弱。美国MIT前一段时间对该校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卷题目――“对母校最不满意的是什么?”89%的学生表示在母校没有受到更好的人文熏陶。所以,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一直成为专家学者议论的中心,大学建设中追求的目标和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要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要提高校长的文化意识,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建设和谐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研究、宣传文化,首先要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和谐文化的提出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也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最近宣布将在学校加强“公民价值观”的教育,使学校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方面的内容。所以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支柱。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基础。和谐文化绝对不是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文化,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我们要防止避开或者离开核心价值体系去谈“文化”、去谈“和谐”的倾向,不谈指导思想或者鼓吹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文化是不可能成为和谐文化的。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多种文化的关系。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要允许和鼓励不同文化形态存在,就必须存异。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些多样文化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倡导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大众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应该尊重。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发展这些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和繁荣多种文化,让它们和谐发展,以此来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