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视电影论文>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一)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文章所论述的“公路”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心灵的旅途,民族的苦难和变迁,文化的回归,及作者对历史、政治、人性的苦苦追寻。迪奥·安哲罗普洛斯(文中简称安氏)是希腊国宝级导演,他对自己的祖国做了数次漫长的旅行。在路上,他探询了希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他在路上找到了希腊文化和历史的精髓,那是不复得见的神话、历史、习俗和文学。他思索人性亘古不变的宿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便是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性质询!安氏的思想、作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公路”上。码头、海岸线、公路、落寞的村庄、千疮百孔的城市……他把历史的希腊和希腊的历史用他沉重漫长的镜头重新整合,那是让人惊异的完美凝视。安氏的作品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这取决于对古希腊悲剧的传承。古希腊的悲剧在于表现壮烈和崇高,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浪漫与理想。安氏继续着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阐释,继续着俄底普斯自我放逐的生涯。这是一种与遥远的古希腊文学遥相呼应的悲怆。只是这种呼应是一次跋涉数千年的艰辛旅程。安氏作品中的人物永远流亡在路上,即使在原点徘徊不前同样思绪万千,他们在寻找生命的答案和精神的归宿……可结果却是比起点更让人绝望的坟墓!这是作者对于希腊文化宿命结局痛苦并睿智的体现。作者让人心碎的并不是他表现的宿命般终点,而是一路的荒芜和艰辛。可是,如果停止上路,不再一次上路,谁又能知道生命如诗,岁月如歌的真正含义!关键词流亡 分别与重聚 真实与想象 宿命(命运悲剧) 凝视 流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维度,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以至一种人的生存方式或临界处境。 ——刘小枫(1990)①……我又做了一次旅行,这是我第二度周游全国,认识雅典以外的希腊,并开始寻找到自己的声音。我发现了在雅典不复得见的神话、历史、习俗和文学。——迪奥·安哲罗普洛斯(1995)②流亡的“希腊”在鲁迅时代,讽刺当时学术界“言必称希腊!”,只是他说的希腊遥远在公元前八世纪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文化的开端。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古希腊的神话、《荷马史诗》、悲剧是绕不开的话题。希腊神话:神话体现着人间的一切情感。在神的谱系中,无论众神之首宙斯或波塞冬、阿波罗等等,除却他们的神力便只是奴隶主而已。其中大多数任性、虚荣、并争权夺利。英雄传说则是神话的精华,如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不畏艰险,为人类造福,杀死女妖美杜萨,打败了冥王哈得斯。这人间的英雄与神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有过苦难的初始,有过艰辛的游历,在斗争中体现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敢。神话反映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恩泽人间,却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再如女神得墨忒耳的爱女被哈迪斯抢到冥界,她悲怆欲绝,以致大地上不再生长草木……《荷马史诗》:史诗是以“公路”的形式出现的。史诗一词在古希腊原意是平话或故事的意思,用诗的语言记叙对民族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歌颂具有光荣业绩的民族英雄。《伊利亚特》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奥德塞》描写英雄俄底修斯海上历险,飘流十年,最终回到家乡。延至中古欧洲四大史诗《罗兰之歌》、《熙德》、《尼伯龙根之歌》和《伊戈尔远征记》,无一不是描写英雄远征及他们的丰功伟业。“远征”是一个很浪漫的词汇,这里充满危险也充满发现,只有发现才能引发转变,英雄的转变正是在于发现生命的最终价值。当罗兰躺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便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