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希区柯克电影的悬念符号(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欣赏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观众会感到狐疑、焦虑、恐惧甚至令人窒息,但又难以抵挡探寻真相的诱惑,从而心甘情愿地陷入他精心营造的悬念世界里。梳理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具有符号性特征的元素在悬念的设计和完成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希区柯克;“麦格芬”;金发女郎;楼梯;追逐
希区柯克是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悬念大师。仔细梳理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具有符号性特征的元素在悬念的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希区柯克悬念观的集中体现。
一、希区柯克的悬念观
希区柯克常常把电影导演的工作比作讲故事。在一次专访中,他告诉法国大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我把自己放在听妈妈讲故事的孩子的位置,每次讲到中间停顿下来,孩子都会问:‘妈妈,后来呢?’”孩子的问话最直观地向我们诠释出,悬念就是人们对事件发展的疑问和对答案的追问。如何使这种疑问和追问变得更加迫切呢?希区柯克往往是通过观众对信息的预知来实现的。希区柯克曾说:“悬念在于要给观众提供一些为剧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物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因此每当观众猜测结局如何时,戏剧效果的张力就产生了。”
爆炸并不可怕,等待爆炸才真正可怕。通过影片《破坏》中的情节,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他的悬念观。片中的小男孩手中拿着一个包裹,观众知道包裹中是一个定时炸弹,字幕显示:“别忘了鸟儿在1点45分唱歌”,向观众传达了爆炸时间的信息。小男孩对这一切一无所知,他在汽车上快乐地逗弄着小狗,还不时摸摸身边的包裹,小男孩的毫不知情、不断接近1点45分的时钟,剧中人面临的困境与危险引起观众情绪上的强烈变化。观众对危险的预知,使其在一定意义上参与了悬念的设计和完成,焦虑感和恐惧感随着悬念的加深而不断加剧,对剧情发展的期待感也就更加强烈了。
二、“麦格芬”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核心情节往往围绕一个有待给出答案的秘密而展开,而在影片的结尾观众才发现这个秘密其实并不存在。这就是为希区柯克所津津乐道的“麦格芬”(MacGuffin)。据说,这一词汇来源于希区柯克在火车上听到的一段对话。一个乘客看到另一个人带着一个形状奇特的包裹,就问:“那是什么?”那人回答:“麦格芬。”又问:“麦格芬是什么?”答:“苏格兰高地上捕狮子用的。”接着问:“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呀?”“啊,这么说,也就没有麦格芬了。”希区柯克就借用“麦格芬”这个概念来指代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表示一个话题或一个简单的情节和意念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悬念和情节。
“麦格芬”是不存在的,但是却导引着情节的走向,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是悬念的发端。
《蝴蝶梦》中的丽贝卡就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典型的“麦格芬”。女主人公“我”和新婚的丈夫德文特先生一起回到曼德丽庄园,这是一座屹立在海边的中世纪建筑,景色迷人,然而“我”却隐隐感到这里被前任女主人的阴魂笼罩着,餐巾上、枕套上、通讯簿上,等等,都留有她的名字——丽贝卡,幽灵般的女管家丹佛斯也让“我”感到局促不安。丽贝卡早已离世,但却无处不在。“丽贝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德文特先生真正爱的是丽贝卡吗?”“为什么丽贝卡的死让德文特先生如此痛苦?”一个在影片中不曾露面的女人却俨然成为真正的主角,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观众的一次次追问。
《美人计》是希区柯克的登峰造极之作,希区柯克在电影剧本酝酿的初期,就开始着手寻找“麦格芬”了。影片的故事来源于《星期六邮报》上的一则新闻,因此,基本框架早已确定:女主人公在特工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拉丁美洲,要潜入一个纳粹组织盘踞的宅地探查他们活动的秘密。如何找到引人入胜又符合情节的“麦格芬”呢,希区柯克在构思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波折,甚至与制片人闹翻,最后采用了“一个简朴但具体可见的麦格芬:藏在一只酒瓶里的铀矿样品”。影片中所有的悬念场面都围绕着地窖钥匙和藏矿粉的酒瓶展开,简单的元素却成就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在影片《精神病患者》的前三分之一,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马里恩和她偷走的4万美元上,正在这时,马里恩在浴室里被残忍杀害的场面让观众大吃一惊,影片的“麦格芬”也在此时登场,这就是凶手——诺曼的母亲。在马里恩和私家侦探阿尔博格斯特遇害时,观众亲眼看到了“母亲”的身影,而后,观众又亲耳从郡长口中得知诺曼的“母亲”在十多年前已经死亡,这种错位形成的悬念引领着观众焦急地找寻真相。希区柯克在《精神病患者》中通过这种巧妙的结构设计,牢牢地控制住了观众的思路,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三、金发美女
1926年3月,电影《房客》开机,影片的女主人公黛西由琼.哈罗德.特里普扮演,这是希区柯克在电影中一律启用金发女郎的第一个例子。《房客》的故事来源于玛丽.贝洛克.朗兹夫人发表于1913年的一篇同名小说,讲述一位神秘的房客被房东怀疑为杀人恶魔。作为希区柯克自己从制片厂现有的故事中选择的第一个故事,他非常喜欢这篇小说,在对小说改编的过程中,房客的女儿黛西在故事中的分量被加重了,而且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改动,那就是黛西成为一个“卷发的金发女郎”,这个改动呈现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使女主人公与悬念更加接近,因为电影中所有“复仇者”的牺牲品无一例外都是“卷发的金发女郎”,观众不禁会为其命运担忧,“复仇者的下一个目标会是黛西吗?”影片中,黛西躺在泛起泡沫的浴缸里尽情舒展,浴室里冒出的蒸汽引起房客的注意,房客正懒洋洋地躺在楼上的公寓里,想到黛西沐浴的场景,他蹑手蹑脚地走下楼,偷偷地拧了拧浴室的门把手。观众的心随着房客的一举一动悬了起来,导演巧妙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诱导他们相信房客就是残忍的凶手,观众在房客拧动浴室门把手的瞬间仿佛看到了他抚摸着黛西金色的卷发,掐住她了的脖子。
黛西甜美纯真而又性感十足,但她并不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金发美女,在后来的影片中,希区柯克塑造的金发美女形象总是冷若冰霜、优雅端庄,《蝴蝶梦》中的琼.方登、《美人计》中的英格丽.褒曼、《后窗》中的格蕾丝.凯莉,等等,这些金发美女至今仍深入人心。希区柯克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女演员长着金黄色的头发,那么,她应该是一位外表冷若冰霜的美女,像一座冰雪覆盖的火山,激情在冰雪之下酝酿和沸腾。电影和导演的任务是激发这座休眠火山。”
死亡与谋杀是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重要情节,在他的电影中金发女郎很少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更多的是谋杀案的被害者,因为据说金发女郎会激发复仇者的嗜杀秉性,同时也更能引起观众的怜爱。希区柯克曾经说过:“金发美女最适合被谋杀!想象一下,鲜红的血从她雪白的肌肤上流下来,衬着闪亮的金色头发是多么的美啊!”《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一部引起评论家激烈争论的电影,其中的“浴室杀人”场景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小说里浴室被害的女人是暗褐色的头发,但希区柯克仍然将其改编为一个金发女郎,在血案现场,金黄色的染着鲜血的头发,黑洞洞的大张的嘴巴,恐惧的眼神,四处喷溅的鲜血的确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将“到底谁是凶手”的悬念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