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视电影论文>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一)

论奥斯卡获奖电影《时时刻刻》的非语言符号传播(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非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方式的重要方面,在电影世界里,非语言传播包含的意义十分丰富和深远,电影《时时刻刻》是一部优秀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它的非语方符号诸如颜色,人物外貌、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和音乐符号的运用独具特色,对于阐释影片主题、刻划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符号 时时刻刻
   
  一、非语言符号传播的意义及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所谓非语言符号传播,指的是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时间与空问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它们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而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实现的。由此可知,非语言传播符号能够传达的信息量是极具丰富性,多维性和真切性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包括颜色、人物外貌、形体动作,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和音乐符号等,蕴含的内容与情感极为丰富。非语言符号的成功运用能突显影片的魅力,使影片的内涵更为细腻真挚。非语言传播元素还能多角度延伸拓展画面的含义,提升影视中美的效果,加强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非语言传播符号理解导演的意图和作品所隐含的内在情感。因此,在影视作品当中,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各种非语言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影视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展示影视媒体独特个性和魅力的最佳方式。
  2002年公映的美国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在公映伊始就取得了不俗成绩。无论是从演员的演技,还是场景运用、后期配乐、剪辑技巧以及影片的深层含义上来说都称得上是精品之作。更为可贵的是这部影片在充分运用非语言符号塑造人物、传情达意、转换场景、营造审美意境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功之处。
  
  二、电影《时时刻刻》的主题与人物关系
  
  1. 《时时刻刻》的中心主题
  电影《时时刻刻》具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描绘了二十世纪女权主义所走过的道路。影片通过弗吉尼亚的描述道出了主旨:女性的一天就是女性的一生,女性人生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是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因此,三个女性的故事,就构成了女性的一个世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今,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抗争,女性终于摆脱了此前所遭遇并为之痛苦的不公,终于换来了在经济、工作、行动和心灵的自由。但是,影片最终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无论多有主见和多独立的女性,只不过还是在重复着女性的悲剧,女性群体依然需要另一半的男性去庇护。如果女权主义泛滥,那么男性也是毫无疑问的受害者。这部电影所探索的,是一个人类生存的哲学命题,而不单纯是女性主义。
  
  2. 《时时刻刻》的人物关系
  影片《时时刻刻》共有三位女性主线人物和三位男性副线人物。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与三位女人一天中的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穿越影片《时时刻刻》的主轴。每位女人都与另两位女人生命链条中的一环相连,冥冥之中的一部文学巨著不可抗拒地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首先出场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伦敦郊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游走于疯狂边缘的弗吉尼亚着手写着她的第一部超乎寻常的小说《达罗微夫人》(Mrs,Dalloway),同时她也与精神上的病魔所带来的折磨相抗争。她的丈夫莱纳德为了可以经常照顾她,搬到乡村居住,但弗吉尼亚还是感觉到没有自由,生活非常孤独和苦闷。最后因为忍受不了被监视的生活与病魔的双重折磨选择了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
  接着出场的是20世纪50年代家住洛杉矶、家境殷实、有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儿子并还有一子在腹中的劳拉,布朗(Laura Brown)。她阅读了《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小说深深地影响着她,由此她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产生了质疑,开始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她最后选择了在她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就离开两个孩子与丈夫,寻求一种她觉得幸福的,能够为自己而活的生活方式。
  最后出场的是纽约城里的克拉丽莎·沃恩(ClarissaVaughan)。一位现代达罗微夫人的翻版,克拉丽莎爱上了朋友、杰出的诗人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而理查德因艾滋病濒临死亡的边缘。最终选择了跃出窗外结束生命的做法,而克拉丽莎也从中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三位女人的故事相互交叉,并最终以其惊奇和超越而得到了彼此间的呼应。
  要探究该影片中非语言传播符号在其中的应用和对人物的诠释,首先就必须了解清楚影片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有主线人物都是受到《达罗微夫人》这部小说的影响,弗吉尼亚是开创者,劳拉是被其所影响感染者,而克托丽莎则是将近八十年后的一个翻版现实中的达罗微夫人。这三位女性也受到身边各种人物的影响而作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三、电影《时时刻刻》中的非语言传播符号分析
  
  《时时刻刻》中存在的非语言符号相当丰富,很多情节的内在含义和情结的推动都是由非语言符号完成的。笔者将电影里丰富的非语言符号进行分类,以便全面地分析影片当中的非语言传播艺术。根据影片的内容、中心思想和人物的关系情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颜色符号、人物外貌、蒙太奇语言、实物符号、音乐符号。
  
  1 颜色符号
  颜色,奇妙而复杂,不仅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而且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颜色本身不能算是符号,但是人们用颜色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世间百态,赋予颜色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样颜色就与另一事物发生一种关系,也就成了符号。在影片里,由于思维、理念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各种颜色色调所指的不尽相同,主要反映在交代人物生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思想情感上面。
  影片中三位女性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年代,而这三个年代的色调处理是不同的。首先出场的弗吉尼亚,所处的色调是阴暗的灰色,这给观众的效果是:一开场就感受到弗吉尼亚的心境是压抑的,周边的环境并不是令人舒心,也使观众对影片最后弗吉尼亚的自杀有了心理准备。第二出场的劳拉,布朗的色调,则相对明亮艳丽。观众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这一色调得知劳拉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从这一颜色符号可以引发出观众将劳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忧郁的内心进行对比,引发矛盾,会产生不自觉的联想:究竟生活优越的劳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阴暗的心理呢?通过这一色调与人物内心的反差,受众更能理解劳拉这一角色的思想斗争,就是:虽然生活中物质非常丰富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如此空虚,为影片中后段劳拉尝试自杀埋下了伏笔。属于克拉丽莎的色调则偏于中性和多色。由此色调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就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正是克拉丽莎性格复杂的象征,体现了非语言传播符号的相似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三个不同场景段落所采取的不同色调,都是为了利用颜色这一非语言传播符号来反映三位女性所处的环境、精神状态,内心思想和性格,同时,也为王位女性一天内的故事发展趋向埋下了伏笔,使观众更能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也让其对影片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 人物外貌、动作
  
  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往往是人与人之间认识理解的第一个视觉要素。正所谓“众生百态”,每个人的外貌千姿百态,每个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 人与人开始接触的时候,总会很不自觉地端详对方的外貌,身材和衣着,因为大多数人的内在性格很多时候都反映在其外貌上。虽然人们常说不能总是以貌取人,但是外貌这一非语言传播符号,在判断和解读人物内心的时候,有着比其他类型的非语言符号都要来得真实,并很好地体现了非语言传播的真实性。在电影世界里,这种类型的外貌非语言符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非常常见的。电影《时时刻刻》对于非语言符号在人物外貌上面的运用独特而传神。
  首先对第一个LH场的弗吉尼亚·伍尔芙进行分析,弗吉尼亚在影片中的形象是:发髻蓬松凌乱,面色苍门,眼睛深邃,眉头深锁,嘴唇紧闭,衣着随意。这是她静态的总体外貌,设计这样的人物外貌形象,目的在于:弗吉尼亚是一位身体和精神都不乐观且苦闷的女子。再来看看她的动作举止,在整部影片中,凡是有弗吉尼亚的段落,都不难发现她有一个动作是经常出现的,那就是嘴部经常喃喃自语。这个细节或许部分观众会忽略,但是这个动作却是一个在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动作非语言符号。喃哺自语的嘴唇,反映着弗吉尼亚时刻思考着她的小说《达罗微夫人》,构思着情节应当如何构建,人物的命运应当如何进展,从而让人们有了一个思维延伸,就是弗吉尼亚的内心是孤独和苫闷的,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她探讨生命和生活的话题,所以她才不断地喃哺自语,用自己的嘴唇来与自己的大脑对话,以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