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务其它相关>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一)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一)

详细内容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内容及其执行和完善。
  
  随着我国目前传统财务管理逐步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出现了跨多个组织的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如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服务中心等。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跨多个单位应用,财务数据的安全、操作人员的权限等都需要跨越多个单位统一考虑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由此,各类组织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现了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一、现有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类型及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类型有:
  1.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
  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的具体实现上,有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信息实时监管两种类型。
  (1)会计集中核算是由财政部门成立的独立的会计核算机构,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财务数据,实现代理记账。(2)财务信息实时监管是继续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各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数据实时或定期传递到财政部门数据库服务器上,以实现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有效监督。
  2.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集团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组织成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信息在全球传播的空间距离。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而且把财务管理职能拓展到对企业外部前端供应链和后端客户关系的管理,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公司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强化了集团的财务监管力度。实践表明,集中管理模式承载了企业集团的战略与执行力,可使企业集团呈现出边际效益优势、产业链组合优势、复制扩张优势,从而增强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上,也需要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企业集团下属单位的财务数据。
  
  (二)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1.财务信息化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单位内部,而扩展到多层单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中的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就涉及一级政府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如广东省财政厅建立的会计服务中心,涉及广东省本级10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由于涉及大量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很多单位又都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自主权,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和执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难度会明显增加。
  2.财务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很多单位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技术和管理发展趋势下,要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就涉及到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新软件系统的选型、新软件的培训以及原财务数据的转换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均需要有集中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有规范的、科学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有:
  
  (一)应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
  这要求建立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管理制度,做到进入系统的数据要有凭有据,数据进入系统后要确保其完全、可靠。要通过基层单位的数据录入、审核,上级单位的数据审核等环节保证只有正确的财务数据才能进入财务数据库。
  
  (二)应兼顾各类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
  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要合理规划本单位的各项信息内容,规范本单位的管理模式,了解各种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定出最佳的建立方案。
  
  (三)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用来规范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的,不宜经常改变。因为如果它经常改变,财务信息化人员将无所适从,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规范性的形成。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不断地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也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最好留有一定的升级空间,以便在必要时,可及时改进而又不必要重新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化制度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内容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保证已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保证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财务信息化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建立岗位责任制
  在管理工作中,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将权限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是保证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是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牵制,保护资金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运行效益。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需要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创新。如,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下,会计核算中心一般由其内的综合部门负责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的培训工作,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只负责审核各单位报账员整理的报账单据。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频繁变动,会计核算中心综合部门可能不能及时组织培训来提高新报账员的业务素质。如果由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在审核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单据的同时,兼负责各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就会使主管会计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织报账员参加培训,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岗位责任制时,可以明确由各核算组会计主管负责培训对应单位的报账员业务知识和报账软件操作。
  
  (二)上机操作管理
  上机操作的管理是通过建立与实施各项操作管理制度,要求财务人员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审核记账凭证、记账、结账和输出会计账簿等,严格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会计软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正常地操作运行。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上机操作的规定、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上机操作人员可能分布在一个城市的多个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城市,因此在确定上机操作管理制度时,要加强对上机操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和权限的控制,确保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
  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会计软件处理正确,当天会计业务当天记账,期末要及时结账和打印输出会计报表,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单位会计处理的职责。如,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统一记账、统一结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由各单位通过网络自己完成。在确定财务集中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时,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