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持股相关财务问题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试行职工持股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内在趋势。本文就职工持股操作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股权设置、离退休职工的安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工持股 资产评估 产权界定
职工持股,是指企业职工和经营者持有本企业股份而成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行为。它包括两种投资方式:以自然人直接投资形成的直接持股;以职工持股会会员间接投资形成的间接持股,两者统称职工持股。本文拟就职工持股操作过程中的财务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资产评估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成为由职工股和国有股共同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时,要先对原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企业未予披露的财务事项;二是与负债有关的事项;三是对存货的审查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人为地高估或低估存货价值的情况;四是对财务报表的审查。这些都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财务状况的审查。资产评估主要涉及到四大问题:
土地资产的评估
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职工持股改制中,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各地在试验中采取的做法不尽相同,但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忽略土地价值,不列入资产评估范围。二是将土地使用权作价折股,其折股标准,有的按照当地土地现价,有的参照国家土地管理中有关国家建设用地的征地费用标准进行。三是转让土地使用权,由企业一次性缴付土地转让费。
企业的债务
在改制中如何处置企业的债务,是一大难题,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实行“债随资走”,将债务分摊到每个股东身上,设虚股,通过年终分红逐步冲减债务。负债较大的一些企业把债务分类,将银行贷款和财政周转金等债务转为企业债务,其余债务在取得债权人同意后,全部转为债权人股份;有的企业把债务划为主管部门所有,主管部门负责还本金,企业负责还利息;一些企业将债务置于一旁不予考虑,试图乘改革之机,卸掉企业债务包袱。因此,企业改制一定要妥善处理债务问题。
无形资产的评估
对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评估要以市场信誉度为依托,根据其形成时所需的实际成本、使用价值和获利能力来确定,防止无形资产低估造成资产流失的情况出现。
应收账款的可变现值
应收款项的管理是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最薄弱环节,企业资金在这方面流失和沉淀量很大,这是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只重视产品经营而忽视资产经营造成的后果。当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不善,应收账款资金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不高,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非常必要。如何评价应收账款的可变现值对企业资产评估有现实意义,因为一个经营期结束,大部分经营指标都可以比较准确计算和评价,而应收账款的可变现值评价则非常困难,这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价值。
产权界定的问题
产权界定的难点
主要是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享受的优惠,包括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所形成的资产归属的问题,资产的划分缺乏统一的规范。实行职工持股的前提是明确产权关系。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且各地政策不一,致使在实行职工持股的实际操作中,或将应无偿划拨给职工的股份取消,造成职工的怨气和不满;或将国家的资产不规范无偿量化到职工个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等。国有企业在职工持股改制时,由于对资产的划分缺乏统一的规范,由此引发出许多问题。
产权界定的原则
在理论上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在操作上应实行“实事求是、公正有效、简便易行”。就理论上的原则来讲,任何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形成资产,相应取得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以此为依据,在界定资产时,必须追溯资金的原始投入,而不能仅仅考虑企业会计登记时的经济性质。就操作上的原则来讲,我国国有企业资产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更由于企业隶属关系和财务制度多变、历史资料不全等因素,使得产权界定工作很难完全规范。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力求简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