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为元 建元始通(一)
详细内容
机遇还是陷阱?
“不实现产品化,永远比人慢一拍”某增值商抱怨说。
也难怪该增值商发牢骚。“我们完成一个项目需要3到6个月时间,人员投入少则3人多则5人。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由于实现了产品化,三个人可以同时实施3到5个项目,项目的实施周期通常只有1到两个月。”
公司领导一致认为实现软件开发的产品化是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机遇。然而,公司的产品化进程却遭遇了许多困难。
该增值商实施产品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项目实施提速与规模定制,最终实现降低开发成本和打开销售通路的目的。但是,随着公司各个部门将研发、实施、服务等功能进行分离,原来节约开支的预想并没有实现,相反,费用随着人员和职能部门的增加提高了三倍。
公司的研发部门对于产品开发、维护的过程监控缺乏科学依据和研究,经验操作现象严重,质量和操作流程缺乏评估依据和标准,没有标准的产品化如同儿戏。公司因此希望通过参加ISO和CMM认证体系改善公司管理流程,但却感到无从下手。
再一点,产品是否符合业界标准?兼容性如何?这个问题不解决,还是无法实现产品化所追求的规模营销效应。
产品化是机遇,但操作不当反而成了陷阱?该增值商盼望有人拉自己一把。
四层包围圈
产品,是营销价值链的源头,是增值商打破发展过程中的行业与区域瓶颈,树立企业品牌,实现规模运作效应,降低实施成本,加速项目研发与实施分离,实现有效分工,并规范其产品研发监控的必然过程。
但增值商要实现产品化,却面临着四大难点的层层围困:
软件产品化最基础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一个可靠的开发平台。一软件业资深人士介绍,他所接触的软件增值商开发的产品40%是基于JAVA的代码编程,真正设计应用的内容只有60%,从而大大增加了研发成本和工作量。平台的选择还关系到产品是否符合业界标准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