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人力资源>置疑量化管理(一)

置疑量化管理(一)

详细内容

德鲁克说:“如果我们知道目标,目标管理是有效的。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目标。追求考核上的量化指标,而不是目标的明晰一致,这是量化管理的误区。”

  对于管理之道,研究或实践的路线虽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两条:偏重组织,偏重人。偏重组织的倾向于研究战略、结构和系统,偏重人的则倾向于研究价值观、文化和行为。与此呼应,前者强调“硬”管理,主张指标定量或量化,实行量化管理;后者则更强调“软”管理,主张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

  所谓量化管理,典型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包括:泰罗的定额管理、二战后福特公司“蓝血十杰”的统计管理、质量管理中运用的过程统计控制、支持管理的IT系统等等。但无论哪条路线,最终的目标才是关键所在,而这恰恰被研究者尤其是实践者所忽视。

  在管理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公司制定了一揽子的衡量指标,并且指标之间逻辑关系清晰,形成完善的指标体系;公司将指标层层分解至各个部门或分公司,再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予以保障;公司分阶段统计指标完成情况,据此对各部门及其责任人进行奖惩。从理论上推断,在这样严密的量化管理下,公司理应不断达到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公司最后发现:原先设定的目标其实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管理者往往混淆了目标和指标。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对组织行为起着牵引作用;而指标往往是评价性的,属于事后算帐。更致命的是,很多指标从一开始制定时就是错误的,没有聚焦到目标,因此完成得越好,离目标越远。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地做事”。细究下去,流行的量化管理存在着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量化才好管理

  凡是能够衡量到的,就能够做得到。那么,衡量哪些内容和要点呢?衡量指标的设计或选取显然非常关键。

  如何设计或选取指标呢?在实践中,高层或职能管理者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内容似乎是不可衡量的,衡量不了的,也就难以做到,更不能加以量化考核。于是,为了便于管理和考核,选取哪些定量或容易量化的指标,便成了自然的选择。目的在于牵引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向,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组织目标相一致,通过整合员工资源以有效实现公司的目标。衡量指标必须支持目标实现,这才是设计或选取指标的真正也是唯一原则。可定量或易量化的指标可能违背这一原则,因此也就可能将员工的工作引入一个错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