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发放真的“公开”不得吗?(一)
详细内容
由于多种原因和考虑,很多企业都不会采用完全公开发放薪酬的方式。于是薪酬发放应该保密就成了当然的选择。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以“薪酬应否公开发放”辩题模拟一场辩论,或许你会有新发现。
“密”真能“保”得住吗?
反方:公开的薪酬使得公平的概念绝对化,最终走向平均,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效果。
正方: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薪酬才具有激励作用,员工对公平的感知,并不是薪酬的绝对值,而是可比较的相对值。只有在等式“A的收入/A的投入=B的收入/B的投入”成立的情况下,公平感才会建立。如果组织的绩效考核是客观公正的,决定薪酬的因素是被认可的,而且是可衡量的,就会形成客观的比较基础,公平感自然会产生,与薪酬发放的方式无关。
其次,保密的薪酬不利于制度的监督和完善,有可能助长权力的滥用。
最后,由于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保密只是相对的。比如:员工本人与人力资源管理者或薪酬发放者同属于一个非正式组织,以及不可避免的“小道消息”,致使不公平的感觉会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放大。
“公开”一定助长“攀比”吗?
反方:大部分员工都会自我感觉良好,常常是高估自己低估他人。虽然公开发放的方式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但同时也强化了“攀比”的过程,引发不公平感,无端引出麻烦。
正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客观的“攀比”?首先是制度上缺少可以比较的客观标准,这个客观标准是每位员工完成本职工作目标的程度,是一个绝对标准,即员工的实际业绩与年初公司对他设定的业绩标准比,而不是跟别人比。而且如果考核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这样比较的基础就会更客观,就会减少“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可能性。
其次,组织没有关于业绩的反馈。员工不知道自己的业绩,更不知道别人的业绩,只能凭自己主观的感觉进行比较。如果业绩评估的过程是公开的,员工对自己和别人的业绩有一个及时的认知,就会相对客观的比较自己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