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薛金龙创业 走出坚实的脚印(一)
详细内容
三间村小教室改成的厂房,三四十个熟练机工,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提起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薛金龙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顿时生动起来,脸上的笑容也随之明亮。
薛金龙刚刚送走一批发往日本的货,为了赶制这一千多件休闲装,他带着工人忙活了半个月。“再忙再累也不能耽误交货,一次不守信,就是砸自己的招牌,”薛金龙淡淡地说,带着倦意的脸上,透着几分忙碌过后的轻松。
说是“厂”,其实更像是个“作坊”,简陋,还有些凌乱。然而,这个“作坊”,在楚州南闸镇戴湾村不少妇女心中分量可不轻――守着老人孩子,顾着田里庄稼,每月还能在这里挣上千把块,不比外出打工强?
薛金龙是个跛脚的残疾人,却走出了一条曲折的创业路。伴随着他的讲述,记者品尝着这个残疾人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
靠人不如靠自己
做裁缝,搞缝纫技术培训,再到办服装加工厂,薛金龙最深的体会是,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只要会动脑,肯吃苦,残疾人创业一样能成功。
薛金龙的“会动脑”,体现在两次成功“转型”上。早在十多年前,劳务输出刚在农村兴起的时候,薛金龙看到村里一些年轻人苦于无技术,出去打工找不到活做,便盘算起了办缝纫技术培训班、做中介,为出外打工者提供学技术、找工作“一条龙”服务。
做了几年裁缝,刚刚吃饱饭,手里才攒了几个钱,这一“折腾”又让薛金龙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状态。没钱请老师,他走出家门学技术,回来自己当教员;买不起新设备,花上两三百买来别人淘汰的旧机器修修将就着用;租不起房子,一家四五口挤一挤,腾出家里的三间房子做课堂。渐渐地,薛金龙的培训班办出了名气,当地近300名青年通过他的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在苏州、扬州、无锡等地找到了工作,连云港一家劳务公司还和薛金龙签订了常年用工合同。
搞了三年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薛金龙寻思起办厂――搞外贸服装订单加工。2004年,在镇里和亲友支持下,他借来30多万元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此后,薛金龙一边当“业务员”,跑着货进货出的市场,一边当“技术员”,手把手地教每个来这里做工的乡亲。创业过程中,苦和累自然不用说,一忙起来,薛金龙还常常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
亏己不能亏工人
做的是来料加工,获利微薄,但不管厂里经营情况如何,薛金龙始终坚守着一个准则――每到月底,都要雷打不动按时给工人发薪水。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薛金龙的小厂接不到业务,几乎支撑不下去了。即便如此,到了月底,他还是东挪西借地筹钱把工人工资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