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创业>“土秀才”成了带头人(一)

“土秀才”成了带头人(一)

详细内容

沈墩村,这个在地图上用放大镜都找不到影子的小山村,却有着近八千人的村民。而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村,却又是附近几个村中最大、最有名的落后村。但后来,它竟然成了闻名全县的先进村。

  说它有名气,是因为山穷水尽,地荒人贫。单说这村里的光棍汉,就像塘里的螺蛳――一摸一大把。谁家的姑娘找婆家,只要听说是沈墩村的,都会将脑袋摇摆得像拨浪鼓一样,死活不得同意。

  1985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吹进这片贫瘠的山村时,便有一个村里人都叫他“牛娃子”大胆人,领着一群不怕在外面走丢了的年轻后生,还理直气壮地说“出外打工为挣钱”来着。到后来,居然还有极少数的小媳妇也跟着他不顾羞耻地往外跑。

  “这群狗男女!”每当村里的老人们提起此事时,便情不自禁地骂道。

  说起外出打工的事,就不得不提及牛娃子其人,他可是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在这个世代跟土地打交道的穷乡僻壤的村子里,算是个公认的“土秀才”了。

  牛娃子能够上学,并不是他家的实力比别人的强多少。而是有两个根本的外部原因使然促成的。

  一是他父亲在解放前给地主家扛长工,经常耳濡目染东家的少爷既然那么有钱,还被逼着上学读书。后来竟上了个什么军队学校,还当了官,让家里更加光宗耀祖了。当解放后娶了牛娃他妈时,便发狠要将未来的儿子送去读书,不能像自己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纵然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有出息。

  二是当村子兴建小学时,从城里自愿来了个老师。因村里条件有限,便在牛娃子父亲的要求下住进了自家。从而使放牛娃的牛娃子有了“家教”的督促和及时辅导。这才有了牛娃子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牛娃子本姓朱,生性好动,打小就是个机灵鬼,加上在农村里不多见的嘴巴甜,见人就喊。所以,颇得乡亲们的喜欢。因为从小被村里人叫习惯了“牛娃子”这个名字,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或叫他的大名。为此,他曾多次试图让人们改变对自己的称呼,主要是感觉太俗。但却无人响应。

  初中毕业的那年,踌躇满志的他正好赶上出外务工的火热潮流,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复习升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打定主意,到外面的世界去经风雨、见世面。一旦赚些本钱,便回来孝敬父母,回报养育他的这片热血故土。他还有个心愿,就是迎娶漂亮的“山妹子”,让母亲抱上孙子。

  自从牛娃子到广东打工的五年来,日思夜盼的不仅仅是他的父母,还有那望穿秋水的山妹子。

  山村的夜晚特别宁静,几乎连星星眨巴一下动情的眼睛都能让人听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