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三个农民创业增收的故事(一)
详细内容
100个农民就有100个故事。11月下旬记者在沙雅县采访,倾听、记录了三个农民对各自创业和增收经历的讲述。
新垦合作社“强筋壮骨”
合作社控股的滴灌带厂、地膜厂正在安装设备,很快就可以投入生产。新购进的激光平地仪正在参与棉田平整土地。“要不要我带你们到地里看看?”沙雅县新垦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刘向武征求记者意见。
新垦农场多年来以种植棉花为主,由于农民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土地破碎化,机械化程度不高,棉花种植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地块太小,拖拉机犁地、播种、中耕来回掉头次数太多,地头容易造成耕作‘死角’,浪费土地。地埂多了杂草也多,杂草的根能长一个半膜(侵害一垄半棉田)。”刘向武说起棉田管理滔滔不绝。
再说用工。今年虽说人工拾花报酬提高到每公斤2.2元,但人手还是很难找。“我们连四川的彝族农民工也请来了。”刘向武感叹。
很显然,棉花要想继续种下去,传统的小家小户经营模式非改不可。2010年1月,新垦农场280多户棉农共同组建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范围的棉田达到2万亩。
合作社首先想到引进机采棉模式。只有借助采棉机械,才能彻底破解拾花环节的人力“瓶颈”。经过一段时间酝酿,今年合作社5000亩棉田采用机采棉模式,每公斤棉花机械采摘成本0.6元,比人工拾花降低1.6元。即便加上后期清花(机采棉杂质稍多,皮棉加工时需要增加一道清理工序)费用,也比人工拾花划算得多。明年新垦合作社2万亩棉田计划全部采用机采棉模式。
土地破碎化问题也正在得到解决。刘向武承包的480亩棉田,加入合作社之前就由原来大小24块整合成3大块。土地化零为整以后,加之已有的滴灌设施,亩灌溉定额由原来400多立方米减少到260立方米,机耕费也从原来每亩50多元减少到30多元。“170亩地,两台机子(拖拉机)犁地需要两个白天一个晚上;现在500亩地,也是两台机子,同样只用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刘向武举的是今年春耕的例子。
创办地膜厂和滴灌带厂也有利于降低种棉花成本。市场上购买的0.09毫米厚、2.1米宽地膜每公斤10元至11元,合作社生产的每公斤只需9.7至9.8元。滴灌带毛管一年一换,合作社自产的滴灌带价格可比市场价优惠30%。
今年新垦合作社还通过社员集资添置了四台激光平地仪。使用激光平地仪的棉田百亩高差不超过4厘米。过去依靠铲车和推土机平地,百亩高差在15厘米以上,据说最大高差达1米!
此外今年合作社还新购进2台打埂机。棉田冬灌需要修筑临时性堤埂,新买来的打埂机和老式机子相比多了镇压功能,打出来的埂子更严实,不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