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产业群聚集优势效应(一)
详细内容
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由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这个产业链条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世界各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
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
海尔自身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青岛一方家电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配套电子零部件的分供方――青岛海润电子,成立3年期间,公司年产值一路上扬,2002年产值已经达到1.73亿,公司的员工也从10来人发展到1200人,“速度、创新、SBU”等海尔理念逐渐被吸收到海润的管理体系中。海尔不仅为海润搭建了一个财富平台,更创造了一个创造成功的平台。
海润的发展仅仅是海尔产业链上一个小场景,在海尔19年的资产裂变和品牌发展过程中,随着海尔的规模化发展,青岛已经形成了一片“家电产业生态经济林”。
产业链竞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1998年走向世界时,海尔集团原材料分供方多达2200多家。1999年,海尔集团组建物流推进本部,物流改革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开始进行,借助互联网络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有的分供方进行优化淘汰,吸收有国际化供货经验的大企业为分供方,淘汰不合格的分供方。三年后,海尔的分供方从优化到721家,其中,有59家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家电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物流整合不仅让海尔可以采购到高质量的零部件,还给海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1999年当年降低的采购成本就达5亿元,到2001年又降了10亿元。
制造链条互动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海尔自身的扩大和流程再造,在产业链的上游,海尔与分供方之间打破了传统的买卖关系,一些分供方到海尔附近设厂,直接参与海尔的产品设计并建立配套工业园。目前位于胶州的海尔国际工业园已经聚集了三洋压缩机、爱默生电机等20多家国际化分供商。这些国际化的分供方,提升了山东半岛制造业家电的零部件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