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王张小泉(一)
详细内容
为了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得以传承和发展,2006年1月,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张小泉锻制技艺项目入围。张小泉三百年多来的历史钩沉中,曾经独领风骚于一方,也曾经濒临倒闭,让许多人想起它就想到了中国的世纪沧桑。
历史回眸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镶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宣统元年(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
命运沉浮
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80多人。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在首届西博会获得特等奖。
正当张小泉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时,日寇侵占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尽管在剪刀业中遥遥领先,但仍遭受重创,濒于破产。到解放前夕,张小泉制剪工业日见凋敝,已无光彩可言。直到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社会日趋安宁,各作坊商号纷纷复业。为了将张小泉这个传统的民族品牌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从1953年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5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生产品种各有不同。1954年,五个合作社一起迁至杭州海月桥集中生产,时共有职工423人。1955年,五社正式合并为杭州张小泉制剪合作社,职工已增至527人。至此,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的重新崛起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