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景作文>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三潭印月导游词》

三潭印月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弃船登岸,来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前面我们介绍过,水光潋滟的西湖上有三座绿岛,她们都有动听的名字,分别叫湖心亭、阮公墩和三潭印月。这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就是海上仙山的意思。小瀛洲是湖中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它的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为60%。南北两部分由九曲桥相联结,东西两侧则以土堤来连贯,从空中俯瞰,恰似一个绿色的田字,呈现大湖围小湖、岛中套小岛的景色。它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运用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和多变奇巧的布景艺术,成为西湖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之一。

各位团友,这美丽的三潭印月岛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多少年来,人们用古典造林手法建设起来的一个园林艺术精品。最早,这里是人工堆叠而成的水上陆地,吴越时这里被辟建为水心保宁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当时的钱塘县令聂心汤,别出心裁地想在西湖建造一个放生地,就利用水心保宁寺的遗址,用西湖的淤泥筑起了这个湖中之岛,又在岛外修了条环形堤埂,使它形成了岛中有岛,湖中有湖的格局,作为放生之所。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在此苦心经营,大兴土木,建亭台楼阁,植奇花异草,使小瀛洲成为一处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上园林。当时的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就在此地。民国时期,由于政府腐败无能,对小瀛洲长期不加整治,亭阁颓废,堤岸沉陷,花木荒芜,一派萧条,小瀛洲几乎成为一个荒岛。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拨款对三潭印月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改造,使它重现昔日风采,在空间变化、组景层次、建设布局和花木配置方面都显得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今天的三潭印月由大量景物构成几个景区,而每个景区都自成一体,又互为衬托,有机结合。可以说小瀛洲是西湖中的一个大盆景。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细细欣赏这大盆景吧!

请大家先看上面这块匾额:小瀛洲。它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写。而这座歇山式敞轩是小瀛洲上的主要园林建筑。它原是清朝时期大官僚彭玉麟退省处,称为彭公祠,辛亥革命后被改作浙江先贤祠,奉祀明末清初四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浙江籍学者黄宗羲、齐周华、吕留良、杭世骏。现在的建筑是1959年改建的。

穿过先贤祠,来到了九曲桥。这三潭印月岛上的九曲桥,有九转三十个弯,为全岛的中轴曲线。当我们在迂回多变的九曲桥上行走时,就会发现岛上湖中的美妙景致仿佛成了立体的画,流动的诗,使你有步移景换,小中见大的感觉,体会到这里美景层次丰实,游程突然延长,千变万化,出奇制胜。大家请看这块大石头,这是一块有名的太湖石。有人称其为九狮石,上面似有九只狮子,仔细辨认一下,就会发现这九只狮子有的形似,有的神似。

各位团友,请看这别具一格的三角亭,它造型别致,名为开网亭,取自佛教开网放生之意,同时也点出了早先此地是放生地的原意。再看左边,这个四角亭被称为亭亭亭,取明代聂大年诗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这开网亭和亭亭亭一高一矮,一东一西,相互呼应,互为衬托,选址精心,营造奇巧,十分讲究与自然的结合,是三潭印月岛上不可缺少的一组景观。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三潭印月的中心绿洲,这里的景观主要由粉墙、漏窗、竹径组成。请看这一截横列于两段曲桥之间的矮墙,中间有个圆洞门,上书竹径通幽四个字,落款是康有为。这粉墙内外景致各异,墙外翠竹千竿曲径通幽,墙内游者济济,俨然两处天地。

墙上构图精美的漏窗,起到了内外互相渗透的作用。透过圆洞门两边的漏窗可见墙外竹影婆娑,清幽恬静,一条小径消失在竹林远处,使人感到庭园深深深几许。而回头一览这三潭印月岛中之湖,亭台倒影,尽在水中,奇花异草,映碧叠翠。假山曲桥,一静一动,虚虚实实,相映成趣,又是一幅生动的水景画。

篇二:《三潭印月教案》

三潭印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并理解“杰作、镂刻、月色溶溶”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文史资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了解祖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掌握设问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三潭印月的奇妙景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三潭印月这一人文景观,生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1、了解三潭印月的由来。

2、引导学生借助文史资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从图入手,激情导趣。

1、多媒体呈现三潭印月,学生发表感慨。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引入课文学习。

二、整体感知——人间仙境。

1、自由读文,作者遥望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感受呢?(人间仙境)相机读第一自然段。

2、读与人间仙境相关的四字词语。

三、了解来由,感悟智慧。

1、小岛由何而来呢?指名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听了这个同学的朗读,答案应该一目了然,谁知道?(生复述或朗读)师相机讲解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像这样在自然段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后面的内容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解答,这就是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常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在写作中也可借鉴。

3、对苏东坡的这一做法,文中用哪一个词进行了评价?(杰作)读此句。

4、理解“杰作”,再读此段,从哪体会出是杰作?(挖泥蓄水;堆泥变岛;立塔作标)补充资料(三塔可划分水域,保证水质)

5、读到这,你认为三潭印月仅仅只包含着美吗?(还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充满赞叹)读“相传是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当地方官时的‘杰作’。”{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4、师总结:用泥堆成的岛、用作深水记号的三个石塔竟组成了三潭印月的景观,此举既解决了难题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杰作!我们不得不称赞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

四、提出疑问,引出明月。

1、充满赞叹地读课题“三潭印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三潭”了吗?(三个石塔与周边较深的水域)

2、那么,它为何又叫“三潭印月”呢?“三潭”与“月”有什么联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潭印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三潭印月”的美景。{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3、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4、搜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

板书设计:

21三潭印月

人间仙境

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仙境、引入三潭。

1、回顾仙境。

师:上节课咱们学习了课文1、2自然段,了解了湖心小岛的来历,还感受到作者远望“三潭印月”就一见钟情,赞叹这里像……(人间仙境一样)

2、引入三潭。

师:走进后细细观赏,又让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呢?请大家快速游览课文3——5自然段,看谁能在文中找出作者赞叹的一句话?

师:你来读!(板书: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师:作者远望三潭,犹如仙境;走进三潭,如到天堂!大家一起读!(课件出示: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赞叹!谁能读出反问{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的语气?(再指名读){写三潭印月美景的作文}.

师:在你的想象中,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天堂应该是景色美丽,置身其中让人觉得幸福,让人向往的地方,是吗?

过渡:“三潭印月”到底有怎样神奇的美景让作者感叹这里如同天堂一般呢?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我们先去看看象征着三潭的三个石塔。

二、深入品读,感悟美景。

1、观塔,感悟别致。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点击CAI课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文中有两个词语形容了三个塔的特点,是哪两个?

生:优美、别致。(点击CAI课件,刷红“优美、别致”)

师:“别致”是什么意思?

生:与众不同,新奇。

师:再读读这句话,从哪些词让你们感受到石塔造型不仅优美还很别致呢?划上着重号。

A生:我从“上尖下小”感受到它的别致,它上面尖尖的,下面小小的,很有意思。

师:自上而下,上尖下小,形状秀美特别,的确别致。你来读!

B生:我还从“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一只宝葫芦”感受到它的特别。石塔中间是空心的,像个葫芦。

师:“镂刻”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雕刻。

师:大家仔细观察石塔中间的球形部分,想想“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是什么样的?

生:是球形中间完全挖空。

师:哦,就像个石头灯笼,是吗?说得真好!你能读读吗?

生:读

师:将坚硬的石头中间完全挖空,还能雕琢得那么圆滑、流畅,多么精湛的工艺,多么别致的造型啊!谁还能读出它的别致呢?

生:指名读(2人)

师:与众不同就是别致!那么,它到底与别处的石塔不同在哪呢?我们一块儿比较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出示CAI)

生:谈感受。

师:看,线条流畅,中间镂空,表面还有五个小圆洞,难怪作者很喜爱地将它比作……

生:宝葫芦

师:来,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喜爱之情。

生:齐读。

师: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啊!正因为它优美别致的造型,它已成为杭州西湖的象征、代表,所以作者说它已是杭州西湖的……

生:标志(CAI课件,刷红“标志”)

师:就连咱们一元钱的纸币上也有了它的身影。(课件展示)它何止是西湖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自豪的标志!让我们再次轻轻走进它,去细细观赏一番吧!(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齐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造型优美、别致的三个石塔相映成趣,与一湖碧水相互融合,的确带给人天堂般的美感,难怪作者说(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出示CAI)(指名读再齐读)

2、赏月,想象美景。

过渡:三潭我们欣赏了,可它为什么又叫三潭印月呢?这月在哪呢?请同学们朗

篇三:《三潭印月教案》

三潭印月

教学目标

1.主要通过自学认识“杭、阁、储、灌、镂、朦、胧”,掌握会写字“杭、繁、阁、储、灌、堤、范、辉”。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注意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4.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教学重难点:

1.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进行朗读训练。

2.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注意教、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2.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

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的照片以及相关资料,或者自己向往的风景名胜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暑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名胜?

2.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一处风景名胜。

那就是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教师板书“西湖”和课题)1.学生谈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

2.让游览过西湖或对西湖有兴趣的同学

谈自己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示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思考课文围绕“三潭印月”这一景点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2.文中提到哪些景物和相关故事,画一幅图表示出景物的位置,简单介绍这些景物。(教师随机

板书)1.自读课文。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①西湖中央有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小岛。②相传是苏轼带领百姓挖湖堆泥筑成的,并在湖中立了三个石塔。③石塔的别致造型,成了西湖的标志。④“三潭印月”的来历。)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西湖景物,逐步把握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景物。

三、尝试运用设问、反问介绍景物: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大家初步了解了西湖美景.知道了“三潭印月”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有关“三潭印月”的传说。作者充分挖掘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传说,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下面谁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注意找出描绘景物样子的词语,突出景物特点。1.朗读课文,讲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故事。能够运用合适的修饰词语(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隐隐约约”“人间仙境”),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或者故事。

2.比较问句的不同形式和各自的作用。

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相传……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因为……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2.尝试运用设问、反问的表达方式再次介绍景物。(由于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井不长.所以学生如果介绍不是很生动.可以在第二课时继续提高.)

四、课堂练习

1.记写生字。

注意“繁”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系”字少一撇。“浇灌”的“灌”是三点水旁,不是草字头。

2.自由朗读背诵课文。

3.课后作业:

从下面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认真研读课文和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做好跟大家汇报交流的准备:

(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尝试配乐朗读);

(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注意口语,尝试使用“设问句”的表达方式);

(3)假设自己是一名曾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用自己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的景点):

(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初到杭州为官,来到西湖,看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想法;西湖疏浚以后,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介绍自己设计的三塔和这样设计的好处,最好自己画一张石塔的示意图或制作一个简单的石塔模型)。

第二课时

一、交代任务。明确目标:

1.上一课时,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今天让我们换一换角色,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

2.下面,请同学从给出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做好准备跟大家汇报,汇报时注意尝试使用课文中生动的词汇。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隐隐约约”“人间仙境”等。

(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

(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

(3)一名曾到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

(4)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

(5)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

3.学生在课上再进行选择,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自己也选择喜欢的一个身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第二,对于学生的语文活动教师要引导大家客观欣赏评议,以促使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共同提高。

2.活动提示:

(1)西湖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自然景观,“三潭印月”更是承载了许多的文化内涵,所以,配乐朗读应该注意语调舒缓,乐曲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