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旧金陵
详细内容
篇一:《补充...在六朝古都金陵》
在六朝古都金陵,临扬子江北眺,可见青山隐隐,遥相横卧。明代即蜚声大江南北的“江北第一游观之所”,南京市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掩映在这群峰叠翠之中。
自从1987年开发建设以来,度假区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蓬勃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海内外投资者。已建和在建的36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珍珠泉山庄、观光索道、旅游滑道、万米长城、农夫山庄等40多个项目,均以其较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92年,游客量即达百万人次。
随着开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以其独特的大自然美的神韵、古文化美的深邃和现代化美的风采,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我们将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诚邀四海宾朋到珍珠泉观光、度假,也真诚希望与有识之士携手并进,共置伟业,共创一个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乐园。
珍珠泉园林风景曾名噪一时。自明万历十年(1590)始,历经180年的建设,形成了以龙王阁为主体的一系列园林建筑景观,游人如织,曾享有“江北第一游观之所”的美誉。距度假区东北1.5公里的营盘山上,为原始社会晚期古墓葬群。它的发现不仅使考古工作者在探索南京地区的原始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且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佳话--白龙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十里长山的芙蓉峰上住守着一条白龙,据说这条白龙是玉皇大地派到人间镇守珍珠泉湖畔的十里长山。由于当时珍珠泉只有大财主卜士仁家里有一口井,但心狠的财主却要十吊钱才能买一担水。于是,附近的百姓所吃的水都要到30里以外的长江边去担,过的正是滴水贵如油的生活。心地善良的小白龙看见当地百姓生活是那样的艰苦,于是就在每天的晚上悄悄地将百姓们的水缸里装满清水。
这件事被狠毒的财主卜士仁知道后,于是他请了一个巫师谋害心地善良的白龙。一天,当小白龙从珍珠泉路过的时候,被早已守侯在那里的巫师用一根特制的野桃木箭射瞎了小白龙的左眼,小白龙受伤后返回到了自己的白龙洞,那个巫师于是又追到了白龙洞口,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道士的模样,他拿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圈子对小白龙说:“小白龙,你想治好你的眼睛吗?如果你要是想治好你眼睛,你就从这个圈子钻过去就好了,这是一个神圈。”小白龙当时由于受了重伤,无法辨认道士的真伪。于是摇身变成了一条白龙钻进了圈子,哪知这个圈立刻变成了一个无底的神洞,任凭小白龙的百般挣扎,也没能出来。最后巫师就移起了十里长山,压在了白龙的身上。
据说,珍珠泉源头就是白龙的龙头所在,所冒出的串串汽泡就是白龙在水下呼吸时产生的。龙的尾部在江浦县境内的汤泉,汤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35度以上,而且水里含有大量的硫磺,人们在水里泡过后,许多的皮肤病都会慢慢痊愈。所以当地人们至今都还流传小白龙的许多美丽传说。传说也好,空幻也罢,但珍珠泉毕竟有着一个至今仍流淌不息造福一方的清泉。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以山、林、湖、泉为主体构成了风景旅游景观的基本骨架。在其范围内,有六座山峰,古称“六合山”,为浦口地区的历史发源地,现由度假区主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分:
路北三座山峰,依次为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三峰一字排开,挺拔峻峭,气势不凡。南朝诗人曾这样描述: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向忽斜置,绝顶复孤园。登上峰顶,向西可望老山蜿蜒而至,层峦叠翠,茫茫苍苍;东南可俯瞰林木葱笼,水平如镜的珍珠泉镜山湖以及远处长江如练,大桥如虹;北望又是一番景象,田畴若锦,一派田园风光。日出时,可以看到太阳从紫金山顶升起的奇丽景象;日落时,可以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境。路南三座山峰,为石人峰、寒云峰、双鸡峰,成三角形排列,形成三条幽静、深邃的山谷,
谷中林木葱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顶有古烽火台遗址,山谷中有“乌龟驮经书”、“四十八墩”及间歇泉等景点。
泉水
由于老山山脉的石炭岩地质形成了多泉水的环境,延锦二十公里的老山形成了两大泉水群:西南有汤泉温泉,东北有珍珠泉。以珍珠泉为代表的泉水群,古称“九九八十一泉”,现已查明30多处。最著名者为:珍珠泉、卓锡泉、琥珀泉。
卓锡泉
卓锡泉在度假区东,狮子峰下,定山寺遗址内。据记载:泉出定山寺观音阁下,上覆以板,暗流入阁前石池,池上嵌横石,有“卓锡泉”三字,池内游鱼潜泳,冬则藏阁下穴中,泉从石池右出,灌溉近田无旱岁。
民间传说此泉为印度高僧达摩在定山寺面壁时,因思念故乡之水,以锡杖卓地遂得泉,故名“卓锡泉”。
明人有诗曰:梵宇至今留法家,清泉自古说波斯,即指此泉和达摩画像碑。此泉旧时为寺内众僧侣的水源,水质优良。
琥珀泉
琥珀泉在度假区西,芙蓉峰北坡平原上。据记载:泉在定山之阴,颇利田畴,置有水磨,泉水清澈见底,泉中曾有石子如琥珀而得名。现为水产养殖场,有鱼池近3公顷。此泉为中温泉,水温31.4摄氏度,水量大,日流量万吨以上,且含多种矿物质,如加以处理可供浴疗。竹排漂流
据说,烧烤是历史悠久的烹饪方式。在古代,人们把猎物放到篝火之上烤熟,此法不用锅不用灶,在游牧民族一直沿用,可以说有了火就有了烧烤。而炒、蒸、煮、炸、烙、煎等技术,是要有了铜铁之后才能够具备的烹饪方法。所以说烧烤这种烹饪手段能流传至今而且久盛不衰,堪称烹饪中的经典。
野营是什么?野营是指不依赖山屋、旅社等人工设备,而是用自己准备的道具,在山野中生活过夜。
珍珠泉国际高尔夫球场北依狮子峰,南临镜山湖,地域开阔,地热起伏,山环水绕,林木葱融,环境优美,是36洞144杆的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
关于高尔夫运动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古时的一位苏格兰牧人在放牧时,偶然用一根棍子将一颗圆石击入野兔子洞中,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后来称为高尔夫球的运动。因此,“高尔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十四世纪苏格兰议会中的文件中。率先涉及打高尔夫球的是苏格兰北海岸的士兵,后来逐渐引起宫庭贵族和民间青年的浓厚兴趣,最终成为苏格兰的一项传统项目。尔后传入英格兰。十九世纪末传到美洲、澳洲及南非,二十世纪传到亚洲。由于打高尔夫球最早在宫庭贵族中盛行,加之高尔夫球场地设备昂贵,故有“贵族运动”之称。
珍珠泉坐落在定山脚下,珍珠泉山庄在定山的怀抱之中。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新颖,雄伟壮观,内部装修豪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是一座二星级旅游宾馆。定山在南京市浦口区与江浦县交汇处,山虽不高,整个山脉却绵延数十里。如今不少地方风景区还喜以山庄命名,既然名之以"山庄",便不可无山,无山则不成山庄。
佛手湖景区建于2003年,度假区投入2000多万元,开发建成的“佛手湖”工程,形成水面1000亩,佛手湖的建成,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提升了旅游开发价值;投资5亿元的“佛手湖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览”项目正在建设,该项目邀请了国内外顶级建筑师设计一批代表二十一世纪建筑业发展新趋势的优秀作品,供展览、商务及度假需求,建筑艺术展览园建成后,将会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为2005年南京十运会增光,为江苏创建文化大省出力。
篇二:《六朝古都——南京》2010.2
A版C版
鸡鸣寺栖霞寺秦淮风光紫金山
秦淮夫子庙栖霞山莫愁湖梅花山中山陵
B版D版
珍珠泉长江二桥
玄武湖莫愁湖
栖霞山金牛湖灵谷寺{六朝古都旧金陵}.
六朝古都{六朝古都旧金陵}.
秦淮夫子庙中山陵雨花台明孝陵玄武湖栖霞山莫愁湖——南京
篇三:《金陵怀旧诗》金陵史称“六朝”古都,自公元229至589年,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但六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六十年,都是短命王朝,金陵成了六朝繁华、兴亡、荣辱以及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王朝短命,悲恨相续,引得唐宋时期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自唐宋以来,金陵怀古题材在诗词中大量出现,金陵怀古就成了唐宋文学家寄兴感怀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成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金陵怀古为唐诗宋词增添了一份伤感的幽幽情怀,唐诗宋词中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金陵情结。
一、亡国之痛:六朝如梦鸟空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文化大国,
文化遗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尤以七大古都为甚,这些古都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给人一种无尽凄凉的沧桑之感。历史遗迹昭示着前代的风云,
自然景致常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激发人们
的怀古之思。“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
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方回《流奎律健》卷三)古代文学作品里的怀古诗词中,关于金
陵咏叹兴亡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洛阳、西安、北京、
开封、杭州等其他古都,同时“金陵怀古”较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维扬怀古”
、“赤壁怀古”、“长安怀古”、“姑苏怀古”,不论从整体创作
数量,还是从名作数量而言,都远为优胜。唐宋时期的诗词大家几乎都有关于金陵的怀古之作传世,夏晨中等编的《金陵诗词选》共收录历代歌咏金陵的诗词作品249首,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约400多首。
金陵“其地居全国东南,当长江下游,北控中原,南制闽粤,西扼巴蜀,东临吴越;居长江流域之沃野,控沿海七省之腰膂;所谓„龙蟠虎踞‟
,„负山带江‟是也”[1]
。春秋时金陵为吴王夫差的冶铸重镇,称冶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大夫范蠡于此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设金陵邑。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升州”条载:“《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属丹阳{六朝古都旧金陵}.
郡。故《丹阳记》
则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
诸葛亮使吴经此,观察地形,评价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建安十六年(211年),东吴孙权将京城(今镇江)迁来,依山临江筑城,后世称石头城,又在其东部修筑建业城,在北部筑后苑城即台城。永嘉东渡,在此建立东晋。东晋时期金陵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商业繁华,文化繁荣,王、谢等大族聚居于乌衣巷、朱雀桥一带。此后宋、齐、梁、陈均建都建康,史称南朝,与前之孙吴、东晋合称六朝,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齐、梁之际,建康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全国最大城市,街景繁阜,经济发达。梁武帝时,
穷奢极欲,广建宫室城垣,城内外佛寺多达七百多座,
陈代后主叔宝荒淫奢靡,大兴土木,广建寺观,饰以金玉珠翠,日夜与宠妃、狎客荒淫
游乐。公元589年,隋军攻陷建康,杨坚下令毁城,摧毁六朝宫苑,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仅存石头城,设蒋州。六朝文化遭毁灭性的打击。北宋时南京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为建康府,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金兵于1130年火烧建康城,城内建筑大都化为灰烬。
初唐王勃《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概括了金陵
历史的兴衰:“蒋山南望,
长江北流。伍胥用而三吴盛,孙权困而九州裂。遗墟旧壤,数万里之皇
城;虎踞龙蟠,三百年之帝国。阙连石塞,地实金陵;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曾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在金陵悲恨相续的历史延续中包含了深深的教训,在国运动荡衰落的唐宋之际,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唐宋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专题。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怀古诗词,顾名思义即是咏怀古迹,它必然会涉及历史。“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配”
(王安石《金陵怀古)》),“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庚信《哀江南赋序》),怀古诗词大多是就古代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发兴,再由眼前的古迹而回眸悬想,把眼前景物与历史感怀掺杂在
一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国文化自古即有尊古、托古的传统,文学创作也大多遵循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的思维定
势、
怀古之作正是依托此一模式,以眼前古迹为载体,
抒发对现实政治的感怀,并且利用历史对现实政治作出裁判
[2]
。怀古诗词所追忆的基本是历史
教训表现得特别明显、
社会动荡、更迭频繁的三国、
六朝和隋朝时期。怀古诗词常常产生于国势日下,危机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唐代是中晚唐,到宋代是北宋过后。据今人统计,现存唐代咏史诗为1442首,晚唐竟占了1014首,在213名咏史作者中,晚唐也高达95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陷入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晚唐国运渐衰;晚唐诗坛“犹如日落前的夕照余辉,只有几个诗人在忧时
悯乱,感叹身世,在为唐皇朝的衰落唱着挽歌”[3]。宋代国势更加严峻,靖康之难以后,南宋朝廷偏安
江南,金陵成为紧邻前线的军事重镇。唐宋后期的现实危机使诗词大家们带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
识来观照六朝的兴衰史事。金陵“六朝兴废”的历史内涵,与唐宋感念国事、忧患时艰的时代精神极
度契合。对于六朝遗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咏叹六朝,以古为鉴,汲取历史教训,免蹈灭亡覆辙,在国家沦亡之际,实际上正是喻示当下王朝的黯淡
前景,借金陵六朝历史的“酒杯”,浇唐宋艰难时事中的“块垒”
。
唐宋文人在金陵游历期间纷纷留下了激愤
悲壮、深沉哀怨的肺腑之言。《全唐诗》中关于金陵咏史的有近90首,
唐诗宋词中平添了许多怀古咏史之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辇路江枫暗,宫过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唐彦谦《金陵怀古》)“山寒老树啼风雨,泉暖枯骸
动藏牙。欲起忆原看一看,秦淮声儿急西斜。”(罗隐《建康》)“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
盘。”(李商隐《咏史》)“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画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刘禹锡以《金陵五题》借古照今,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
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六朝古都旧金陵}.
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为人传诵。宋代文坛关于金陵咏史怀古之作也层出不穷。王安石感于当世而发的四首《金陵怀古》
,以《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沉挚:“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白鹭洲前,乌衣巷口,江上城郭。万古豪华,六
朝兴废,潮生潮落。”(袁去华《柳梢青·建康作》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
(贺铸《台城游》)“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西河》
)“王谢堂前又燕,空绕乌衣门巷,斜日草连天。”(周紫芝《水调歌头》)“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深沉的兴亡之叹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曾经的笙歌彻夜、金粉遍地、繁华竞逐落花流水如春一般逝去了。唐宋文人经过时
代的盛衰巨变,创巨痛深,此刻再面对历经变迁的六朝故都金陵。“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始工”(《赵翼诗选》),金陵怀古诗词在唐宋的兴盛就绝非偶然了。
二、忧己之伤:人生失意无南北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游历登临的传统,怀古
创作与登临会意密不可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都,“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谢眺《入朝曲》)的金陵江山雄秀,引人入胜,逶迤绮丽、山青水秀的明媚风光和舟驶车驰繁盛景象曾吸引了
无数文人墨客。永嘉之乱后,
晋人南渡,大批士人流连于以建康为中心的会稽、温州、九江等地峰峦
叠翠、碧水沉潭、云遮雾绕的秀美山川之中,并以诗文书画表现之。人们常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和南朝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实得益于江南山水的独特风貌。“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诊赋篇》)“文人墨客登临送目悠然心会,顿生兴亡之叹
古今之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金陵东有“龙盘”紫
金山,
西有“虎踞”清凉山,北有玄武湖,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