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羊作文
详细内容
杀羊作文(一)
、
狐狸借豹杀羊
戴新安
冬天就要来临,森林中的动物都在为过冬食物而忙碌。狐狸从树洞里爬出来,发现一只山羊就在树下吃草。狐狸想吃这只山羊,但靠自己力量,是不能捕食到山羊。脑子机灵的狐狸,很快想出一个“借刀杀羊”的办法。
狐狸悄悄从树枝上爬过去,渐渐靠近山羊,临近山羊,狐狸对准山羊撒下一泡尿,当山羊还没有反应过来,狐狸从树上扑向山羊,在山羊身上打了一个滚,趁机把自己身上刺鼻的臊臭味涂抹到山羊身上,接着围着山羊转了几圈,就摇晃着尾巴,慢悠悠离羊而去。山羊惊恐地跑了一阵,一看是狐狸,也就没有介意,再一看四周没有动静,就仍然回到树下吃草。狐狸偷偷地爬上树,把身子藏在树洞里,眼睛在洞口一直盯着山羊。
山羊身上的狐狸臊臭味,随风飘到四周。正在林中寻找食物的云豹,顺着狐狸臊臭味,没有发现狐狸,而发现了山羊。云豹悄悄靠近山羊,突然飞跃而起,像闪电一样扑向山羊,强壮的前爪一下将山羊扑倒。几经撕咬,山羊就血淋淋躺在草地上。云豹张开血盆大嘴,很快将山羊的心、肝、肺等内脏吃光,然后,将没有内脏的山羊,用嘴叼咬住,费力地爬上树,把山羊横卧在树枝上,并咬断几根树桠,把山羊掩盖好,然后在树上撒了一泡尿,就悄悄离去。
躲在树洞口的狐狸,喜滋滋地看着云豹的一切。等云豹走远,它不慌不忙爬到山羊处,十分得意地咬断山羊一条大腿,美滋滋地把羊腿拖进树洞;过一会儿,又爬出树洞笑眯眯地咬断山羊另一条大腿,把羊腿拖进树洞。最后,只剩下一个羊头留在那里。
杀羊作文(二)《小学生最爱的120个亲情故事》
这本书里没有搞笑、恐怖,只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味儿。
里面讲述着许多亲情故事,有母爱、父爱,还包括一些小动物的亲情故事。我给大家说一篇:从前,有一个叫张三的屠户,一直靠杀羊来维持生计,有一次,张三去买羊,看中了一头老羊和一头老羊刚生下来的小羊羔,小羊羔很可爱,张三就先不杀羊羔,想先把老羊宰了。第二天,张三把刀准备好,把老羊宰了送到早市上去。可小羊一直跟着张三,时不时还跪下来,张三想“难道小羊羔也会求情?”张三的妹妹说“牲口哪会求情?准是吃奶跪惯了。”张三没多想,回屋去提热水,回来发现屠刀不见了,一直没找到,看见羊羔在一个角落里卧着,发觉有点奇怪,把羊羔拎起来,发现肚皮下有明晃晃的屠刀。张三立刻被感动了,准备把老羊放了,妹妹阻止了,张三给了妹妹一耳光,说:“你真是的,每天只想钱,真是不可理喻!”于是,张三把老羊和小羊羔送给了一户人家,并决定不把它们杀了。
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应该报答父母,不单单只有这一个道理,我推荐给大家,是要告诉大家,父母也老了,也该让父母依靠我们了。时仍我们明白一些道理:自立、报答、感恩、坚强的意志。不要为了钱财、事业忽略了在我们背后默默为我们加油鼓励的人!有人曾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爱和母爱是平等的。父爱就像山一样支撑着整个家庭也像一颗大树保卫着我们;妈妈的爱就像水一样清、透明、凉,母爱是柔和的,有一丝丝的爱意卷入我们的心中。
我们长大了,请走出父母的保护之下,我们也可以给父母一个依
靠的肩膀。
杀羊作文(三)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杀羊作文(四)院士讲座有人睡倒谁之过
宋广玉《中国青年报》(2014年09月18日02版)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作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每一个执着的梦想都会开花
北华大学周丽文《中国青年报》(2014年09月25日12版)
去年整个夏天,当周围同学忙碌着旅行,忙碌着在海边谈恋爱的时候,这个有些腼腆却最用功的男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工作室里,从对车的构架毫无头绪到学会铣床、钻床、打磨机、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中青在线9月16日)
在讲座上“睡倒”的学生并非多数,但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争议。有的微博在转发时评论说,“其实不论是否自愿,即便内容枯燥,传达出来的希冀却是真切的吧?起码要做到对场合的尊重,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年轻一代应该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学业?”
此情此景,的确让人不是个滋味。何况吴院士已是92岁高龄,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新入学的研究生们总该有起码的尊重吧?而且报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35分钟。因此,研究生们的这一睡,不但引发了“不修身,何以修学业”的质疑,也让主办方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能邀请到吴良镛院士这样学问、学风俱佳的科学家,宣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确实非常难得。但根据一些报告会的举办惯例,不管报告内容听众是否感兴趣,确保报告会的上座率,几乎成了报告会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发票、组织听众、考勤等,就成了报告会的一项重大工作。很多时候,决定一场报告会举办的效果,不是报告会内容本身有多精彩,而是上座率是多少,至于这些被组织来的观众,是否出于自愿,是否对报告内容感兴趣,就不是主办方的关注重点了。
按说,以吴良镛院士在学界的影响力,他出来作报告,应该会有很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听讲的。如果面向社会发布其报告会消息,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恐怕会一票难求。笔者所在的城市南京有个已经举办了10年的“市民学堂”,每次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能容纳1200多人的会场都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市民。遇上名气稍微有点大的专家学者,会场的走廊甚至讲台上,都坐满了市民。如果吴良镛院士能在“市民学堂”上作报告,现场会有多火爆,笔者能够想象出一二来。是“市民学堂”的报告场场精彩?还是主办方组织有方?或者是南京市民比北京的研究生更“修身”?
南京“市民学堂”和其他的一些报告会之所以受欢迎,是前往听讲的市民对于报告会有选择权,他们前去听讲,固然是冲着专家学者的身份而去,但更多的是冲着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内容而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主动选择听报告的人来说,因兴趣而选择用时间换听报告,尊重自己选择的同时,自然会尊重场合、尊重作报告的专家学者。相反,被动听报告的话,他们的意愿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就不太可能配合主办方尊重会场、尊重作报告的嘉宾。
因此,对邀请院士作报告这样的事,主办方切勿仅仅一片好心,不能单纯追求现场观众座无虚席的效果。一场报告会的效果应该体现在报告人和观众双方的心灵交流上,体现在双方的互动和共鸣上。如此,哪怕会场只有寥寥数人,只要能让他们获益,这样的报告会也是善莫大焉。
电钻,几乎车上每一个手工拧紧的螺丝钉上都留下了他的指纹。而当得知因经费原因不得不退赛的消息后,他也黯然过、斗争过,最后却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妥协。那一年,距离大连大学刘小帆的赛车梦只有一步之遥。
2014年,全新的一年,一批新鲜的血液注入到这个表面平静内心却依旧澎湃着造车梦的工作室中,而此时的刘小帆心中的汽车梦依旧沸腾着。恰巧这一年,刘小帆参加了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青汽车讲师团活动。在北京,刘小帆相识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人,也看到那些尽管起点低却依然在努力不曾轻易放弃的车队。在参观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车队后,刘小帆内心更是激起了斗志。“青春要干什么!我要造车。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会有人能看到我们的成绩和潜力。”
从北京回来后的刘小帆把内心的造车梦在工作室传开后,队员们热血沸腾纷纷响应。然而,造车之路才刚刚开始。这个炎热的夏天,当其他同学背着书包回家的时候,刘小帆和他的队友们留在了学校,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原材料的缺少及经费的紧张,队友中有几个人开始做起了兼职,为车队补贴费用支出,刘小帆去了废品站打工,帮他们拆各式各样的机器。同时,他们也回收了大量的二手材料,无论是小部件或者残料、废料,只要是车队需要的,刘小帆都仔仔细细地回收着。在练习焊接车架时,正好处于8月初,当普通学生在空调房依旧能够感受到炎热夏天带来的炙烤时,刘小帆和队友们待在密不透风的车间里一遍又一遍地焊接着车架。队员们纷纷打趣道:即便不干活儿,汗也会顺着脖子流下,浸湿衣裳。“我们每天都是以汗‘湿身’”。
说起这辆车,刘小帆满满都是自豪,全车采用了一根铝质梁作为整个车体的支撑,而最大的特色则是所有的材料都是回收二次利用。发动机没有改装,采用链条传递动力,链轮采用自行车变速器链轮的其中一盘与车轴焊接在一起制成,考虑到发动机熄火时,能够进行滑行,队员们经过激烈地讨论后,决定使用自行车的棘轮棘爪机构。除此之外,为了使刹车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够完成紧急制动,他们采取了碟刹设计,通过刹车油传输动力。对于车壳的制造,刘小帆更是策划了采用竹子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不仅减轻了车体重量,也便于回收利用。
“技术在于积累,成功在于执着”。当赛事日期慢慢逼近时,这个车队慢慢地走上了正轨,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曙光。在经历很多变故后,刘小帆和他的队员们坚定了最初的梦想,不再选择退缩,迎刃而上勇敢地面对。节能竞技大赛不仅仅只是一项赛事,更是造车者梦想展示的一个舞台。“今年究竟能不能成功完成比赛取得好名次,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一个个为梦想而奋斗的日子,却让我和每个队员终生铭记。”刘小帆说,在漫长的造车路上,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执着的梦想总会开花。
一位摄影师记录的三江源巨变
本报记者桂杰实习生吴雪阳《中国青年报》(2014年09月18日11版)
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地区出现了很多来淘金的人。“为了寻找金矿,来自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淘金者来到这里。我亲眼看到,工人开着挖掘机在草地上掘了几丈深,就是为了淘金。这里没有,再去别的地方,草地伤痕累累。”淘金工具也在不断进化,由铁锹到推土机。“人们有钱了,
提起摄影家郑云峰,不少人就会联想到他另外一个名字“三江源拍摄者”,73岁的他在青海省三江源一拍就是30年。
决定去三江源拍摄的那年郑云峰45岁,正值壮年,他手中的镜头见证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环境从被疯狂破坏到政府开始有效保护到生态逐渐好转,牧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30年,15万余张图片,行程几十万公里。
郑云峰本可以在机关安稳地过朝九晚五的生活,1982年,痴迷摄影的他趁出差的机会来到青海三江源头,第一次见到淳朴热情的牧民,丰美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的雪山„„他像着了魔一样,本来5年的拍摄计划一直延续至今。为何留在这里?郑云峰的回答是“寻找真实感”。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自学摄影的他,曾在一些国际摄影大赛中落选,他把原因归结为缺乏“真实感”。
“与自然友好相处不好吗?”
“30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江源一直在变。”郑云峰说,初到三江源头,他看到的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的地方,雪山连绵,蓝天白云,仿佛人间仙境。然而,对商业利益的疯狂追求,让一些人渐渐盯上了这里。
三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海拔3500米~4800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一些个人也买得起这些工具,既省时又省力。”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过去有湖泊4077个,后来只有300多个,其余的全部干枯了。黄河三大主水源也变小变浅,曾一度导致中下游断流。看到这些场景,郑云峰感觉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一些场景有时甚至让他颤抖着双手,痛苦得无法按下快门。
“对比来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破坏环境给当地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雪线上升、冰川融化、水源减少、湖泊萎缩、土质沙化等。”郑云峰觉得,造成这些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过度砍伐森林,淘金热,猎杀藏羚羊。“我亲眼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一点点被人类的欲望吞噬,那种心痛是无法形容的。”他指着图片给记者看,“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昔日的草原风光不再,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水源枯竭引发的旱灾„„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断流,给黄河中下游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最严重的黄河断流发生在1997年,一年内断流多达226天。
郑云峰拍摄的三江源图片不时在一些摄影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加之媒体和环保人士的呼吁,三江源地区的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青海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8月19日挂牌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拟投资75亿元,涉及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
有媒体报道说,经过治理,七八年间青海湖的水涨了近1米。然而,作为观察者,郑云峰说:“三江源的环境开始好转,除了受益于国家环保政策的推行外,还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青海湖西北部的冰川融化也促进了青海湖的水位上涨。”
让郑云峰高兴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信息,在刊发的公报中写到“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他把这段话抄在一个小本上,有时会掏出来,给他认为有必要告知的人认真念上一段。
郑云峰初到青海三江源时,正是环境遭受人们疯狂肆掠最严重之时,“你很少能见到那些藏羚羊,即使远远看见几只,也根本不可能到跟前拍,用长镜头也达不到效果。”郑云峰说,那个时候连野牦牛这种昔日里很常见的动物也很难碰到。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对猎杀野生动物惩罚力度的加大,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对野牦牛和藏羚羊等猎杀的人群渐渐变少,“如今,这些野生动物看到我的镜头不再跑了,眼神里都是善意,藏羚羊也不再像之前那么警惕”。在三江源拍了30年,对于环保,郑云峰的看法是:“与自然友好相处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它推到对面呢?国家出台政策保护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环保认识才是关键。”
“这种生活最能带给我心灵上的共鸣和感动”
“自然的必是生动的,生动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定是传世的。”行走拍摄的过程中,郑云峰逐渐明白自己早年的作品被拒的原因。来到三江源头后,他才明白摄影的题材在哪里,决定用一个个镜头来记录下自己所见和内心的真实感情。然而,摄影耗时耗财,有时为了一个好的镜头,郑云峰往往要搭上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以及许多胶卷,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其间,他也因为负债上
百万元不得不暂停在三江源的拍摄,回到徐州家中,开设了一家婚纱摄影公司。上世纪90年代,婚“只要我还能跑,就不会停下脚步”
纱摄影风靡大江南北,他的店生意火爆。一年后债务还清,他再次踏上了三江源这片土地。郑云峰常年在青海三江源地区跑,居无定所,走到哪儿,歇到哪儿。
尽管日渐遭到破坏的环境让他在摄影的过程中揪心,然而在行程中他也不断感受到温暖。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手脚冰冷的他遇到一个藏民兄弟。当时,野外刮着沙尘暴,徒步前行的他不知该到何处落脚,这个藏族兄弟把他带进自己家的帐篷里。“初次见面时,他的一个表兄刚逝世,按照当地风俗是不能杀羊的,但因为我的到来,他还是杀了一头羊,并且把羊尾巴留给我吃,这是只有最珍贵的客人才有资格享用的。后来跟他一起去放羊,我的墨镜丢了,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墨镜塞给我,取下口罩上的一块纱布蒙在了眼睛上。”至今,那张纯朴热情的面孔依然印在郑云峰的脑海中。
有人问郑云峰,在三江源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笑着说:“在有些人眼中,高山缺氧、连绵的冰山、道路崎岖什么的可能就是困难重重,可当你与那个环境融为一体时,丝毫不会觉得那是险阻。住在藏民兄弟的家里,与牧羊人相伴,那种自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面对大雪山、大冰川、蓝天白云、大草原可以放声大笑,可以想哭就哭,那种状态是外面的世界无法给予的。”在郑云峰的眼中,为了寻找“真实感”,所有的困难都不值一提。
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无我之我”的境界,有雪山、冰川、牛草相伴,一个纯净的、没有喧嚣的天堂。“牧民们丝毫不觉得苦啊,饮着清澈的水、吃着纯天然的牛羊肉,这种状态就是仙境,相比之下,我们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又有什么呢?毒大米、毒奶粉充斥着各大商场,食品安全一再拉响警钟,却还是一而再地出现问题。”藏民们生活的地方路不拾遗,自得其乐,在他们眼中,草原就是他们的精神圣地,于郑云峰而言,经历了这种原始的纯天然的“无乐之乐”,便是最乐。
在这个拍摄过程中,没有大都市的消遣娱乐,没有豪车可以坐,没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可以品尝,藏民们以马代步、以帐篷为舍、以炒面为粮,“这种生活最能带给我心灵上的共鸣和感动,自在且安宁。”他说。
在郑云峰看来,不被外界污染的三江源牧区文明是真善美的文明。它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人与万物和谐的最佳状态,二者之间的和谐是没有掺杂一丝物欲和利益的,这里简单的生活孕育着一代代质朴的人们,让他们心中没有俗世中那般狂热的欲望。
在郑云峰眼中,人与自然是可以和睦共处的,掌握自然规律并不是妥协,对自然尊重并加以利用这是人类的大智慧,这样才能共生共存。
“贵州的苗族先祖探索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苗族的一个村寨,近千人共用一个泉眼,在泉眼下游挖大小不一的坑,分门别类,饮用水、洗菜淘米水、防火用水、灌溉用水„„依次循环使用,这是当地人在与自然相处中摸索出来的大智慧,世代如此,无一不遵守,当地的环境面貌可想而知。“如果世人能够按照贵州苗族同胞的这种相处之道与万物相依相存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严重的雾霾和沙尘暴了。”郑云峰说。
照片是有力量的,然而,拍摄的过程中,郑云峰也常常觉得无奈。亲眼目睹湿地被人类的野心一点点吞噬,藏区原本就不多见的树木一棵棵倒下„„作为一个摄影家,郑云峰有时觉得自己很无力,“当时多想自己能有三头六臂,能一声呵斥去阻止他们的恶行,可是我却只能颤抖地举起相机记录下那些场景”。
“真实记录这个世界上的事是一个摄影者的使命,也是我认为自己喜欢并且能做到的事情。”三江源的真实带给郑云峰很多感触和灵感,“好的照片是要先能感动自己的”。
“不同的人看到的青海湖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景只是看到了目及之物,却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有的人则是想到了后来就忘记了,而我用相机将这些想到了的东西记录下来。”郑云峰希望自己的拍摄和研究能将学术的、文献的、欣赏的都融为一体。
不过,郑云峰可能算不上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由于常年在三江源地区拍摄,郑云峰陪伴老伴儿和孩子的时间很少。“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虽然担心我的身体,也有些抱怨,但不会阻拦我。”同样搞摄影的儿子曾经来过三江源,陪着郑云峰在这里行走。高山缺氧、道路不通、恶劣的环境、家中摄影店的一系列事务,儿子终于还是回去了,郑云峰继续在这里孤独前行。“年轻人受不了这儿的环境,耐不住寂寞,这里是留不住他们的”。
郑云峰和儿子有过一次促膝长谈,他希望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传达给儿子,他说给儿子的话也是说给所有青年人的:一、做真人,说真话,“无为、无不为”。二、学法、变法、无法。首先学习前人,然后把前人的变成自己的,最后不需要教条的束缚,摆脱教条。三、厚积薄发,蓄势待发,选择了的路,要坚定,经得起沉淀才能出好东西。四、胸怀大目标,有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年轻人在思考个人未来时,有多少会将个人的理想与人民、民族挂钩?”在生态文明中,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处于什么位置,郑云峰一直没有停止思考。
如今,郑云峰的名字已经响彻大江南北,他是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徐州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高级会士。很多人不理解,凭借他今日的名气在老家搞婚纱摄影完全可以挣大钱,颐养天年,为何还要这般辛苦,坚持到艰险的环境去拍摄?“如果我想过这样的日子,30年前就不会放弃安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