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观后感>天津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

天津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

详细内容

篇一:《中共天津市委2012年工作要点》

中共天津市委2012年工作要点

(2011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届

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来源:天津日报发布日期:2011-12-3010:53:24目前已有347个人阅读了此文章中共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分析面临形势,紧密结合天津实际,提出2012年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在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在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上取得新成效,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进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力争实现更好发展、发生更大变化、达到更高水平。

做好2012年的工作,贵在坚持,重在创新,成在上水平。要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要继续坚持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路、做法和举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不断巩固和发展天津来之不易的好形势。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恪尽职守,真抓实干,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努力开创天津工作的新局面。

一、探索科学发展新路,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再上新水平

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做到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管理高效化、发展可持续,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谐社会首善区,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着力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引擎,进一步优化东港口、南重化、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布局,全面加快各功能区开发建设。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中航直升机生产基地、中俄大炼油、长城汽车二期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于家堡、响螺湾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建设渤龙湖等企业总部经济区。推进国家海洋博物馆、铁狮门金融广场、中澳游艇城等项目建设。搞好海洋功能区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着力增强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建设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产业基地。

着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区试点。加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园联动发展。加强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和办好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总部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水平。加快天津未来科技城、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滨海信息安全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实现东疆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封关运作。筹建天津国际航运交易所和期货保税交割库。推进东疆保税港进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建设。建成天津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推进国际邮轮码头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滨海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扩建工程。建设内陆无水港和异地航站楼。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口岸。

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生态产业,创新生态环保生活方式,推进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性示范区建设。加快南港、临港、空港等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示范企业。加强生态用地规划管理,搞好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生态组团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推进北疆二期、北塘、南疆等电厂建设。完善对外交通、双城间交通和区内交通体系。

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实施计划。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扩大在津投资规模,启动外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强创新型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制度,增加交易品种,做大业务

规模。加快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搞好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建设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对建港造陆形成土地的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理顺权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做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修订滨海新区条例。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用好用足各项政策,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全社会投资质量和效益,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坚持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建续建项目投达产,不断推出新的项目,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促进合理布局,推动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综合实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总体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设立国家参股创投基金,实施创新发展工程、产业示范工程和前瞻储备工程。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盘活存量,激活增量,转变方式,提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实施名牌拳头产品和商标战略力度。引导企业加强科学管理。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深入推进南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技术交易、网络信息、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总部及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加快建设梅江会展中心二期、津湾广场二期、泰安道地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国家级大型会展项目。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津洽会、融洽会、国际矿业大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津台投资合作洽谈会、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完善设施,提升品牌,拓展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中国旅游产业园建设。建设改造一批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中心,新建提升一批标准化菜市场和早餐网点,支持便民连锁超市扩展网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构筑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发展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发展水平。加快发

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联盟。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和各区县加快发展。推动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楼宇经济和都市型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启动解放南路和文化中心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推进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建设。优化运营环境,强化定向招商,形成一批业态先进、特色突出、配套完善、效益显著的亿元楼宇。加强城乡统筹,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推动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联动协调发展。有序推进示范工业园区拓展区建设。深化“三改一化”试点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电气化建设等工程。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工程试点。实施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工程。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

三、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中心环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转变。

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加快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启动锂离子电池隔膜、永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等新一批产业化重大项目。实施新能源汽车、抗癌药物及治疗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节能、食品安全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节能降耗、绿色制造、公共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强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

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加快实施“春笋培育”和“巨人成长”工程,加快引进一批、转型升级一批、创业新建一批,培育领军型科技企业。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孵化转化一体化载体和科技产业园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创投之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校师生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深化与

国家有关部委和大院大所合作。建设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新能源联合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加强科普工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城市建设。

努力建设“智慧天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加强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推进光纤到户。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启动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城市应急、交通、社区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推动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标准整治,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筑生态宜居高地,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升承载能力和文化品位,充分展现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大都市风貌。

发挥规划龙头先导作用。坚持规划优先,充分体现超前性,突出科学性,保持稳定性,维护权威性,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管好一片。深化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开展区县总体规划修改。深化滨海新区功能区规划,提升解放南路和文化中心周边、西站等重点地区规划。高标准搞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郊野公园等专项规划。

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实现津秦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津保铁路、京津城际延伸线、地下直径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南港铁路、西南环线、京津城际机场引入线等工程。加快京秦高速、塘承二期等项目进度,开工建设唐廊高速一期等工程。实现地铁3、9号线试运营,推进2号线区间试运营及延长线建设,加快建设5、6号线。新建一批城市主干道,打通一批卡口路段,新建一批过街通行设施和停车场。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加快车辆更新,推动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专用道建设,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搞好独流减河、永定新河等治理。加快津沽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搞好供排水设施更新改造。推进陈塘庄热电厂搬迁改造。加强建筑质量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巩固发展奋战9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搞好京津城际铁路沿线综合整治,提升中心城区次支里巷道路和社区环境,启动中心城区旧楼区居住功能三年提升工程,完成区县建成区环境整治工作。搞好路灯和夜景灯光管

篇二:《中共天津市委2011年工作要点》

中共天津市委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的关键一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着力”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着力构筑“三个高地”,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深入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取得更好效果、达到更高水平。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居安思危,攻坚克难,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取得新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天津的发展活力、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天津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

一、在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重要作用上迈出更大步伐

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互动发展、和谐发展,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做到规划高水平、发展求效益、工程高质量、建设重环境,推动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争创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关联项目,增强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中船重工造修船基地、中航直升机基地、友达光电、力神迈尔斯动力电池、长城汽车等项目,加快新型运载火箭二期、中俄东方石化炼油等项目建设。推进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渤龙湖总部经济区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开工建设铁狮门双塔、洛克菲勒中心、中澳皇家游艇、宝龙欧洲公园等项目。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邮轮经济发展。提升载体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集群发展,全面加快各功能区开发建设。争创科技创新领航区。搞好国家创新型城区试点,推进滨海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建成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试平台、中科院天津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天津大学滨海临港工业研究院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更多高水平研发机构。组织实施云计算、物联网、高端通用芯片、新一代移动通讯等自主创新项目。培育科技研发转化集群,推

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建一批专业孵化器。筹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人才高地。

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中新生态城起步区。加强生态功能区、生态廊道和生态组团建设。搞好独流减河治理,改善海河下游河口生态环境,加强人工岸线生态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进北疆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建设南港、空港循环经济示范区,完善石化、冶金、汽车、海水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进天津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开工建设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区路网,加快双城间道路建设。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争创改革开放先行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三年计划,争取更多先行先试的国家改革试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创新型交易平台建设,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创新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等。搞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土地征转分离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搞好盐田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国际船舶登记、邮轮公司准入许可和单机、单船公司注册试点范围。加快东疆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功能开发。拓展内陆无水港。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大通关体系。完善权责到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修订滨海新区条例。

争创和谐社会首善区。抓紧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推进医院集团组建、医院托管、医生多点执业等探索,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蓝领公寓、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创新管理制度。稳妥推进撤镇建街、撤村建居,探索强街强镇新模式,搞好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加快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建设,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建设平安滨海。

二、在高水平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迈出更大步伐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形成良好消费预期,完善鼓励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继续抓好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创新项目引进思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做到投产达产、开工建设、储备报批项目源源不断,以扩大增量促调整、促转型、促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和国防科技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零部件聚集扩散,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突出重点领域,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培育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引导企业强化科学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市场开拓,提高竞争能力。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完善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支持南开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健全金

融服务体系,加强资本和要素等市场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重视金融风险防范,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搞好投融资平台整合,完善“借用管还”良性机制。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强集散和辐射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津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及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机构。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会展主体,引进品牌展会,提高办展水平。加快建设梅江会展中心二期工程。推进津湾广场二期、泰安道地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