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详细内容

篇一:《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奇台四中张丽娜

1、通过与黄庭坚《瑞鹤仙》比较,找出内容与情感的不同,力求背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懂得并学会在受挫折不幸时,应持旷达的情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比较,找出内容与情感的不同。

学习难点:

结合背景材料探究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阅读、思考、讨论

1、初读、找出不同;

2、再读,探究文眼;

3、回顾,概括主旨。

一、导入

由QQ对话中的醉翁引出作者及课文。

二、初读、找出不同;

与黄庭坚的《瑞鹤仙》进行比较,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找出文章的不同。

三、再读,探究文眼

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概括力、最能表现全文主题的字眼,并把所有的句子念出来。

阅读、交流。

文眼:乐、醉、醒。

(一)10个“乐”字舒心怀

思考,交流:

问题1、“太守之乐“乐什么?

山水之乐滁人之乐宴酣之乐宾客之乐禽鸟之乐为文之乐

与民同乐

(二)6个“醉”字显情态

问题、“醉翁之意”在何处?醉的实质是不胜酒力还是贪杯酗酒?抑或其他?

陶醉于山水之秀

沉醉于百姓之乐解脱身心暂得忘忧洒脱自适

醉心于美酒之淳

(三)1个“醒”字吐真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一个醉翁,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可以在沉醉之中暂时放松他的心灵,但是他的本质是清醒的。因为他是清醒的,所以他依然能够在醉过之后,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的洪流,继续他的革新运动。”

——康震《清醒的醉翁》

三、回顾,概括主旨

本文围绕着“醉”、“乐”、“醒”展开议论,可以看出欧阳修的“醉”只是表

象,“乐”则是体现,“醒”方是实质。他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六个醉字,十个乐字,归结到一醒字。醉而能醒,醒而更乐,醉中依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醉翁

亭记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乐→与民同乐(体现)太守醉→寄情山水(表象)欧阳修醒→旷达乐观(实质)

篇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者,太守醉也。{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重点问题:

一、《醉翁亭记》选自《》,作者是(),字(),号(),晚年号(),()朝著名的()家、()家。

二、《醉翁亭记》一文描写了,

表达了作者。

三、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1、用原文回答。

(1)描写醉翁亭状貌丰姿的句子:

(2)破题句,直抒胸臆,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

(3)贯穿全文主线,微露主旨,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

(4)说明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

(5)出自第(1)段的一个成语(富有哲理的名句):

(6)表达“做事情的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别有用心”的意思时,可引用“”。

2、概括第(1)段内容。

3、给第(1)段划分层次,归结层意。

4、第(1)段写景分三步,各用一个字概括:()、()、()。写景的作用:

5、第(1)段写景的顺序: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含义和作用: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含义和作用:

8、作者写此文时才40岁,为什么以“醉翁”自称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四、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1、用原文回答。

(1)写山间朝暮美景的句子:

(2)写山间四时美景的句子:

(3)第(2)段中的两组对偶句:

(4)出自第(2)段的一个成语:

(5)表达“事情真相大白”的意思时,可引用“”。

2、概括第(2)段内容。

3、给第(2)段划分层次,归结层意。

4、第(2)段描绘了六幅图景,分别是什么?

5、第(2)段从哪两个时间角度和感官角度来描写山间景象变化多姿的?

6、第(2)段描写景物抓住了什么特点?具体说明。

7、第(2)段写景的作用:

8、从文中的“乐亦无穷”反映出什么?

9、第(2)段的结构特点:,这样安排的好处:

五、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用原文回答。

(1)描写滁人游的句子:

(2)描写太守宴的句子:

(3)描写众宾欢的句子:

(4)描写太守醉的句子:

(5)最能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句子:

(6)体现太守不作铺张,不讲排场,不奢侈的句子:

(7)出自第四段的成语(形容许多人欢聚宴饮的情景):

2、概括第(3)段内容(可用文中词语概括):

3、第(3)段可分几层?哪一层是核心?其他三层有什么作用?

4、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体现了什么?

5、“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体现了什么?

6、第(3)段描写了官民同乐的情景,为什么以“太守醉”来结束这一欢乐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怎样理解“太守醉”的含义?太守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六、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

1、用原文回答。

(1)写游人暮归的景象:

(2)写游人暮归后的山中景象:

(3)用衬托手法说明“太守之乐其乐”的句子: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5)用设问法说明太守姓名、籍贯的句子:

(6)“禽鸟之乐”指,“宾客之乐”指,“太守之乐”指。

2、概括第(4)段内容。{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3、第(4)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文中多次提到“醉”与“乐”,二者有什么关系?

3、文中的太守是怎样一个人?

4、你认为做官的人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与民同乐”?

5、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的境遇相同,都是被贬谪之人,但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却毫无抑郁之感。在古代遭到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屈原、苏轼、滕子京、李白……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6、文中的太守(欧阳修)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请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领导干部事迹,进行评述。

7、根据本文的内容主旨,撰写一幅对联。

8、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内容主旨,撰写一幅对联。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

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篇三:《欧阳修醉翁亭记手稿原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手稿原文[403字]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燕也。燕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燕也。燕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是我的分段,与一般书中分段不同——苟芽山童]

篇四:《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林泉高致》比较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娆雪语文网>

答案:(1)像鸟的翅膀(2)命名

7.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C)(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答案示例: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千山万水山重水复巴山蜀水白山黑水尺山寸水登山临水高山流水出山泉水名山胜水火山汤海千山万水水剩山残水色山光山穷水断山穷水尽山穷水绝水穷山尽山清水秀山眉水眼跋山涉水游山玩水青山绿水,山明水淸山穷水尽、高山流水、显山露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山水相依,依山傍水水漫金山,山水相逢,

[raoxue.]

10.(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篇五:《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如何改成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如何改成的

教学参考

05080917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如何改成的

欧阳修出身贫寒,四岁丧父,其母以荻秆画地教读。经过刻苦学习,欧阳修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

廷任职,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早年支持范仲淹改革,在文章上主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正是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洲太守之时。欧阳修到滁洲后,为驱散心中积郁,常到琅琊山游览,甚至连公文也带到山上处理,有时也到琅琊寺与住持智仁观景论诗。智仁为人机警,一天,他对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惟有山水乐,最能冶心情。”欧阳修一听,问大师何以知道他的心事。智仁回答说:“太守素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欧阳修感动地说:“知我者,智仁也。”遂成至交。

一天,智仁到山下的醉翁亭去会欧阳修。走到亭前,见已喝得满脸通红的太守还在和几个人一起喝酒猜拳。智仁认为“醉翁”这次是真的喝醉了,连忙过去劝阻。欧阳修哈哈大笑说:“我哪里醉了?黎民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醉倒我?所谓醉者,自作糊涂罢了。”说完,欧阳修干脆吟起诗来,以示其真的没醉:“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仁慨然说:“原来醉翁不醉啊!”一位儒生十分感慨,当即写了首诗以咏此事:“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众人拍手叫好。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不过39岁。他在《赠沈遵》一诗中曾写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今天,在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一文时,应当结合背景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深层含义。

篇六:《醉翁亭记欧阳修》

古文阅读训练

出卷人:林晶审核人:阮婷婷时间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一、(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代的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六一居士传(节选)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

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6、“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1分).

7、“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2分)

8、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2分)

二、【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余至扶风之明年()..

(3)既而弥月不雨().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4分)

4.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4分)答:

三、【甲】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2分)

四.[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醉翁亭记》)(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和()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5.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关于醉翁亭记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