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改写
详细内容
篇一:《别董大教案(2)》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会拼写“曛”这个字,并能理解它的意思;能区别“已”和“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难点: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凄凉悲苦——昂扬豪壮),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主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积极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赠别诗篇,收集一些有名的赠别佳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着离别。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送别亲人或友人的时候,都会说些什么呢?(要保重身体;要经常联系;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要记得找我„„)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常用的离别赠言。那么,古代的那些人呢?他们又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或者是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然后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知道的赠别诗句也很多。那么,今天的这一课,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别董大》
1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么诗人要与谁告别呢?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释,简单了解一下董大。(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教师可补充:董大,他的名字叫做董庭兰。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所以,此诗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别董庭兰。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作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适这位诗人呢?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归。
诗人在写此诗时,正处于四处飘泊,仕途不达,贫困交加的境遇中。而董大虽然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了京城,好友高适就为他送行。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当时送别的情景吧!
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难读的字词以及节奏和停顿。(教师提示:“曛”的读音与写法;“己”和“已”的区别。)
学生自由轻读
谁愿意起来把诗读一遍?指名读
(2)齐读第一、二句诗。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知道这是写景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用笔把描写到的景物勾画出来,看看作者都写了那些景物,他是如何去描绘这些景物的?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
(3)黄云?我们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的云都是白云或乌云,这里怎么会是黄云呢?大家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千里黄云”中“千里”就是一千里的意思吗?
(教师点拨:当时他们分别的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漫天,所以云也显出黄色。“千里”在这是虚指,意为满天都是。)
接下来,这里的“北风吹雁”中的“吹”是什么意思呢?“雪纷纷”又是什么样子呢?(吹:在此是“送走”的意思。纷纷: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4)到此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看看有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呢?
(北风呼啸,黄沙漫天,原本灿烂的太阳也黯然失色,变得惨白昏暗了。乘着疾驰寒风,冒
2
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群大雁离开故土向南方飞去。)
(5)面对着这样的情景,结合诗人的遭遇,想一想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诗人写景的用意又是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仕途不畅,生活困顿的内心积郁;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渺茫的忧虑。写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壮氛围,也为后两句的劝慰之辞积蓄力量。)
(6)学生齐读全诗。
作者在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情景之后,立即对友人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中的“知己”是什么意思?君又是指的谁?
(知己:知心的人。君:古代对男性的尊称,在此指董大。)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不要问前途担心,你走到哪里,都会有知心朋友!)
(7)下面,有谁愿意起来描绘一下全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大家看,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临别赠言写的多么的鼓舞人心啊!现在我们弄懂了全诗的大意,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齐读全诗。
3.反复思考品读,入境悟情。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的大意,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一听,想一想诗的意境,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感受。现在,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他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播放背景音乐,出示图片),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送别,你准备用什么话来安慰董大呢?或者你就是董大,此时,你听了诗人的话后心情怎样?又有什么话对诗人说呢?
指名学生回答。
(3)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发现在刚才你们是“诗人”的时候,有同学这样对董大说“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相信我们很快会在见面!”大家想一想,这句话中有怎样的情感?
3
在送别时,说这样的话是想表达你的——依依不舍。
除了包含着依依不舍的赠言,我们还有同学是这样说的:“朋友,快扬起人生的风帆,努力冲破激流巨浪。不要担心,我永远给你自信的目光,灿烂的笑容,你一定会成功!”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呢?这是不是在劝说朋友要继续努力,激励朋友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放弃呢?
(4)大家看,在送别时,我们有大致两种情感可以表达,一种是我们的依依不舍,另一种是我们的劝慰和激励!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里有哪些情感?有没有同学刚才说的那些情感呢?
有依依不舍吗?在哪里?有激励和劝慰吗?又在哪里呢?
(从全诗可知,有从依依不舍的悲凉之情到慷慨激昂的劝慰激励之情的转变。)(板书)
(5)在介绍背景时曾提到当时高适和董大的遭遇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处在仕途不达的境遇中。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时候,这后两句诗除了可看作诗人高适送给董大的离别劝慰之言外,是不是也可把这两句诗送给高适自己呢?如果是送给自己的,这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虽名为“别董大”,但实际上也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胸怀抱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必胜信念。)(板书)
4.情景再现,一展文采。
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别董大》改写成一篇小文章,不少于100字。
(三)结束语
通过大家的写作,我相信同学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学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在送别友人时,不仅仅可以表达我们的不舍之情,我们还可以抒发一下慷慨激昂甚至是壮伟之音,我们要对友人进行劝慰和激励,更要让他充满信心和力量!
七、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景
送别情
5
篇二:《五年级必背古诗(改编)》滁州西涧终南山
唐韦应物唐王维
独怜幽草涧边生,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上有黄鹂深树鸣。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春潮带雨晚来急,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野渡无人舟自横。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初春小雨子夜吴歌
唐韩愈唐李白
天街小雨润如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草色遥看近却无。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绝胜烟柳满皇都。
旅夜书怀终南山望余雪
唐杜甫唐祖咏
细草微风岸,终面阴岭秀,
危樯独夜舟。积雪浮云端。星垂平野阔,林表明霁色,
月涌大江流。城中增暮寒。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寄扬州韩绰判官示儿四时田园杂兴
唐·杜牧宋陆游宋范成大
青山隐隐水迢迢,死去元知万事空,昼出耘田夜绩麻,
秋尽江南草未凋。但悲不见九州同。村庄儿女各当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王师北定中原日,童孙未解供耕织,
玉人何处教吹箫。家祭无忘告乃翁。也傍桑阴学种瓜。{别董大改写}.
别董大四时田园杂
唐高适南宋范成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梅子金黄杏子肥,北风吹雁雪纷纷。麦花雪白菜花稀。莫愁前路无知己,日长篱落无人过,
天下谁人不识君!惟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秋思泊船瓜洲宋·杨万里唐张籍宋王安石泉眼无声惜细流,洛阳城里见秋风,京口瓜洲一水间,树阴照水爱晴柔。欲作家书意万重。钟山只隔数重山。小荷才露尖尖角,复恐匆匆说不尽,春风又绿江南岸,早有蜻蜓立上头。行人临发又开封。明月何时照我还?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塞下曲江雪牧童
唐·卢纶[唐]柳宗元唐吕岩
月黑雁飞高,千山鸟飞绝,草铺横野六七里,单于夜遁逃。万径人踪灭。笛弄晚风三四声。欲将轻骑逐,孤舟蓑笠翁,归来饱饭黄昏后,大雪满弓刀独钓寒江雪。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山居秋暝游园不值宋杨万里唐王维南宋叶绍翁一叶渔船两小童,空山新雨后,应怜屐齿印苍苔,收篙停棹坐船中。天气晚来秋。小扣柴扉久不开怪生无雨都张伞,明月松间照,春色满园关不住,不是遮头是使风。清泉石上流。一枝红杏出墙来。
墨梅蜂
元王冕唐罗隐
我家洗砚池头树,不论平地与山尖,
朵朵花开淡墨痕。无限风光尽被占。
不要人夸好颜色,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只留清气满乾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篇三:《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改写古诗《赠汪伦》
习作题目:改写古诗《赠汪伦》
设计思考: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本课希望通过对古诗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改写不但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还要展开丰富想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具体描写和适当补充,以生动地再现原诗的“景”,表达原诗的“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为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根据《赠汪伦》这首古诗的内容,想像诗人所看到的初春美景,并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要抓住“桃花盛开”、“歌声”和“河堤杨柳”来描绘春天的迷人风光;要抓住送别的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不能夸大其辞去描写那些与诗的内容毫无关系的东西。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原诗一样,自然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得要真切恰当。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古诗《赠汪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说出对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感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的内容展开丰富想像,按要求改写一篇记叙文。
3、激发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趣,提高赏析古诗的能力,养成爱观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师: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师: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5、师:古人喜欢写诗,我们喜欢写文章。如果把古人写的诗歌改写成一篇现在的文章,一定是会很开心的事儿。而要想写的好,首先必须设身处地,想象体验一下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①、“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
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②、“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6、师: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披文以入情”,通过欣赏、品味与诵读,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从而明诗意、悟诗情。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语),设身处地地与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
㈡、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友好往来鸿雁传书书信频繁纸短话长情投意合情趣相投性格类似
脾气相吻情同手足情意融融情思绵绵亲密无间消除隔阂恢复友谊
与人为善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患难与共雪中送炭互帮互学
关怀备至满腔热忱问寒问暖朝夕相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三生有幸
重归于好和好如初亲密无间亲如手足情同手足如胶似漆如兄如弟
如影随形深情厚谊形影不离形影相随班荆道故促膝谈心患难之交
两小无猜莫逆之交青梅竹马倾盖如故忘年之交忘年交刎颈之交
2、师: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读一读下面的送别的诗句,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表达友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别董大改写}.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成语和诗句,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㈢、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导语:有人说,联想与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节课让我们扇动这对翅膀,展开联想,放飞想象,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先来玩一个游戏。
2、游戏激趣
⑴、游戏规则:教师任意说两个(也可是三个)互不关联的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将两(三)个词联系起来。
⑵、教师示例:天空和茶。
可以简单地说,蓝天下,那片绿色,正是山民们的茶园。
也可说得稍复杂点,最好能有情节,有画面。如:接到中学录取通知的那个下午,我手捧一杯香茶,站在阳台上,望着从天空中悠然飞过的鸽子,心里满是对中学生活的向往。
⑶、学生活动,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激活课堂的情趣,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激励学生敢想欲说。在此情境下,较容易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㈠、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归纳:
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断、精彩对话;
③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那好,在动笔写作之前,我们先在小组内练习说一说你要写的内容。
5、课堂练说:用上述方法,从《赠汪伦》中任选两句进行扩展说话,同座交流,取长补短。
屏幕提示:
⑴、时间:清晨
⑵、景物:江边小船,垂柳依依、桃花盛开
⑶、地点:江边,桃花树林
4、人物(王维,元二等)
⑸、事件:(汪伦为李白送行)
⑸、主旨:依依惜别
展开联想与想象,设置场景:怎样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外貌、语言、表情、动作等是怎样的,人物如何话别?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创造之去。
㈡、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为了帮助大家习作,老师特意带来了两篇佳作。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佳作,说一说你的收获和启示。
2、展示佳作,引导阅读。
改写古诗《赠汪伦》
春天的早晨,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爽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啊,水鸟也知别离情呀!
我正陶醉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在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游览胜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岸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向您招手。啊,这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为我送别的深情厚谊呢!
3、诵读《赠汪伦》,思考讨论:{别董大改写}.
该文写的是什么时间的事?(从早至晚)什么地点?(江边)什么人?(李白、汪伦等)干什么事?(送别)人物的心情如何?(依依不舍)表达了什么主题?(友谊天长地久)
4、读一读下面的佳作,想一想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展示佳作,引导阅读:
依依满别情
唐天宝十四年的一天早晨,温暖的阳光洒满汪家小楼。大诗人李白被窗前小鸟的叫声惊醒,他戴好纱帽,穿好红衫,来到楼下,向桃花潭走去。风光旖旎的桃花潭镶嵌在群峰之中,水质清澈,波平如镜。从桃花潭到上游的玉屏山,沿途长满了桃树。现在正是三月仲春,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将潭水映得一片火红。在旭日的照耀下,水花相映,似红霞缭绕,又如彩练舞空……李白看到这里,不禁心旷神怡,深深陶醉于这独特秀美的山野风光中……
吃早餐了,主人汪伦特地为李白端来了百年陈酿桃花潭酒。
李白小抿一口,红晕顿时涌在脸上,他轻捋胡须,连连赞道:‚好酒,好酒啊!‛‚观潭景,沐潭水,饮潭酒,此桃花潭三乐也!‛汪伦笑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楼。’老弟呀,亏你想得出,给我写这封信,骗我过来。‛
‚不如此,安能请你大诗人驾到?‛
‚十里桃花,是村十里之外的桃花渡口也;万家酒楼竟是姓万的人家开的酒楼。老弟你……‛
‚你后悔了?‛汪伦扬起脸庞,狡黠地眨了眨眼。
李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水好,酒好,人更好,不虚此行,不虚此行也,哈哈……‛饭后,李白开始上网了。在网上发现了一份电子邮件:
老兄:
明儿黄山,不见不散!豆腐{别董大改写}.
‚豆腐……豆……腐……杜甫!‛李白默读了几遍。不禁哑然失笑,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子美兄今天也开起了玩笑。你别说,也只有杜甫才想得出这押韵的顺口溜呢!
李白急急收拾行李,匆匆来到楼下。他不忍当面向汪伦告别,想不辞而别。
来到桃花潭渡口,天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潭水泛起点点碎碎的微波,岸边的树木随风摇摆,好像伸出长长的臂膀也在挽留李白似的。站在船头,李白环视四周,一股淡淡的怅意涌上心头,汪伦会不会……
突然,从来的路上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李白侧耳细听,好像是几个人合唱,很有声势。歌声高昂时,彻遏云天,低沉时,缠绵悱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白叹道。他踮起脚,向岸上望去。来人近了,打头的那个不是汪伦吗?戴幞头,穿麻布衣,后面跟着一大群村民。他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合着节拍,急匆匆地向渡船走来……
李白眼睛一热,失声叫道:‚汪伦老弟……‛再也说不出话来。
人群来到岸边,停了下来,但他们的脚还在踏地,手还在不停地打着拍子……
‚李兄,我率众乡亲特来相送。‛好大会儿,歌声戛然而止,汪伦对着李白,双手抱拳,举过头顶。
李白用手拭了一下眼泪,好半天才说:‚汪伦老弟,你可愿与我同游黄山?‛
汪伦没有回答,突然他开口朗声唱道:‚长亭外,古道边……‛一时间,众乡亲以脚踏地,一齐和着汪伦的调子唱起……
李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潸然泪下,他整了整斗篷,头扭向一边,向船家挥了挥手。船缓缓地开了……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声继续着。望着岸上的众乡亲和深深的桃花潭水,李白似乎在想着什么……
汪伦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发现一份李白发来的邮件‚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看了,自言自语道:‚李兄真不愧是文坛奇才,诗中豪杰啊!我哪能同他相提并论呢?‛
5、师:此文的改写,富有现代生活气息,连李白杜甫也都用上了电子邮件了。写依依惜别的场面,更是富有生活情趣,真切感人。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文中哪些是原诗没有的,给你什么启发,试归纳改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