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弟子规孝

弟子规孝

详细内容

篇一:《弟子规孝》

弟子规———孝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弟子规》原文与译文;

3、用于学生讨论的案例故事一批;

4、表达亲情的歌曲。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程:

讲舜帝的故事

[教师总结]在舜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正是虞舜的孝行才促使了帝尧决定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当时30岁身为农夫的虞舜,使当时的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舜帝的孝德,是中华民族孝悌的楷模,4000多年来,舜帝的孝道一直为炎黄子孙所传颂。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领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孝”和“悌”。“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了解孔子等古代先贤是如何解释“孝”的,还要了解我国古代是如何从行为上教导孩子尽孝道,重道德的。

二学习弟子规第一部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1)《弟子规》主要从日常生活中规范了儿童的行为,使儿童能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学习如何孝敬父母,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2)《弟子规》中的许多日常行为规范都值得我们学习。

3)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弟子规》中的许多日常行为规范,在自己的家庭中培养这么好的言行举止,一定会带给父母亲欢欣和快乐,我们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现实的社会里仍有可贵的借鉴和学习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孝文。

篇二:《谈谈弟子规与孝》

谈谈弟子规与孝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

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

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这样的了。

难道“孝”真的必须有固定公式吗?我不敢苟同。就我而言,我没有给父母洗过脚,他们生病时我也没有整个晚上守在床边不睡觉,有时候爸妈说我这里那里不好说多了我也会反驳回去。但我们仍然生活的很开心,他们也从未说过我不孝。我的家,很温暖,因为我们会彼此平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压不平。我能与他们沟通交流,在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孝的方式,这方式,比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强多了。

再回头说说古人的孝,仔细看就会发现,有时候古人自己对孝的评价都是矛盾的。例如《二十四孝》里的:“埋儿奉母”一则,因为家里穷,把儿子埋了供养母亲。假设这真的是孝,那当古人来了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又要作何解释呢?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最喜欢儿孙的,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活埋了孙子,她是会欣慰还是伤心呢?你不会否认她是伤心的,那么,让长辈伤心难过,又是孝还是不孝?

我无意吐槽,无意抨击,只是觉得这些“古董”已经不能当作现时的教材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了解古人对“孝”的虔诚,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化的工具,那是迂腐的。时代在前进,而教育却要向后看吗?我觉得与其拿《弟子规》当教材,倒不如让现今的学者们自己编一套教育孩子与父母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教材,这或许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虽然我不否认它在道德教育方面至今还是放着光彩的,但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一批封建伦理道德书籍是封建政治的产物,它是用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如果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武功秘籍,一招一式演练的话,那我不敢说我们的青少年那原本已被蚕食殆尽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对未来的憧憬,还会剩下多少。我还记得,曾经鲁迅说:“救救孩子!”

篇三:《弟子规入则孝解释》{弟子规孝}.

《弟子规——入则孝》释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

理,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

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

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弟子规孝}.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才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使他们改正,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委婉。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在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到责打,也无怨无悔。父母亲生病吃药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去世,应该守孝三年,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篇四:《弟子规入则孝及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译文]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弟子规孝}.

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译文]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小故事]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亲所讨厌的东西,要小心为他们拿掉。

[小故事]郯子是古代的一位大孝子,对父母特别孝顺。父母的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郯子听说鹿乳对恢复视力有好处,他决定想方设法取得鹿乳。郯子来到山上,却无法靠近鹿群。于是,郯子买了一张鹿皮,披在身上混进了鹿群中。郯子的耐心获得了回报,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郯子父母的眼疾被治好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壮起来。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也传遍

了天下。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要爱惜身体,遵守道德。身体有了伤痛,会让父母担心;道德出了毛病,会让父母亲丢丑。

[小故事]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皇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的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朝臣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的恶行使其家庭也受到了牵连,连年迈的父母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我岁了,也被依法处死。实在是可悲啊!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译文]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是要孝顺他们,这才是最可贵的。

[小故事]王祥是晋朝人,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取了继母。继母对王祥很苛刻,但王祥从不忌恨,仍然对她很孝顺。继母生病了,他总是伺候在旁。有一年冬天,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大冬天的,哪里能捕鱼呢?但王祥还是来到了河边,河上已经结冰了。为了能捉到活鱼,王祥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捕鱼。真巧,两条鲤鱼一跃而出。他不知有多高兴.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格外关心起来。{弟子规孝}.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文]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小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谏不入尽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小故事]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父母亲病倒在床上,要日夜护理,不离开他们的身边。

[小故事]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母亲。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房间请安。有一次,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而且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弟子规孝}.

[译文]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三年中,夫妻不同居,不喝酒吃肉。

[小故事]蔡邕小时候非常孝顺母亲。母亲得病长卧不起,蔡邕心中非常难过,总是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而且为母亲洗马桶不厌其烦。看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蔡邕无心学习了,连衣服也不换洗,整天坐在母亲床前,直到她永远闭上了眼睛。埋葬母亲之后,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一帝做事的仆人见此情境,莫不潸然涕泣。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旁搭个小房子,他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心。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办理丧事要尽到礼节,祭拜要真心诚意;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小故事]湖北有一个城市叫孝感。这个城市的名字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古时候,有个叫董永的人,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了,由于家里穷,董永连埋葬

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九天仙女,她偷偷来到人间,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还做了他的妻子。后来人们便把仙女下凡的地方称作了“孝感”。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小故事]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父亲连连点头称赞。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小故事]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家有两兄弟。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