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名人名作

名人名作

详细内容

篇一:《名家名作赏析》

名家名作赏析——郑板桥

音体美组沈爱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欣赏清代名家的郑板桥的诗画作品,并且从他的作品中了解郑板桥

的人格风范。

2、过程与方法:围绕郑板桥的作品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文情怀展开和深入本课教学,通过

他的人生经历来阐述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郑板桥的艺术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国

传统的艺术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郑板桥的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了解郑板桥的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文思想。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郑板桥的各类资料学生准备:课前对郑板桥有所了解。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

由一名学生吟咏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首诗引入新课。老师问:曾经留下千古绝句“难得糊涂”的是哪位名人?学生答:郑燮

老师:非常好,那么郑燮究竟是个明白人还是糊涂人呢?他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艺术作品和人格风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艺术大师。2、新授:

郑燮其人: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扬州八怪:

艺术风格: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因此得来“怪”称。

代表人物: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金农、黄慎、郑燮等。郑板桥之艺术风格:

A、书题与画面相结合,构成统一的诗情画意(三绝:画绝、诗绝、字绝)B、体现了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郑板桥最擅长画的就是竹子,那么在他的画中是怎样体现他人道主义情怀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1)《潍县署中画竹》

2)《兰花荆棘图》

衙斋听竹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

兰花荆棘图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名人名作}.

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抒发了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体现了板桥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

3)竹图

画工何事好离奇,一杆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檐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

在数株低矮的竹子中间独有一杆竹子直插云天,画面上只画了不足六个竹节和一束数片叶子,竹杆便超越了画面,图画构思独特,并自题诗一首,道出原由,其诗如下:“画工何事好离奇,一杆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檐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后两句是说假如所有的竹子都循规蹈矩的立在屋檐之下的话,就不可能出现一杆掀天的竹子了。可以看到

4)教师小结:

郑板桥对压抑人才清代社会的控诉,也用“一枝独挑”离奇的绘画构图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非常令人感动…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同时带着更重生命力的人文情怀。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思想,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那么郑板桥为什么会怀有这种浓浓的人文情怀呢?这个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关,我们一起来经历板桥崎岖坎坷的一生。3、郑板桥的一生我们分为三个阶段来认识五十岁之前考功名

五十岁——六十岁做县官六十岁——去世卖画扬州1)二十年功名路:

二十四岁:考中秀才(康熙末年)三十四岁:考上举人(雍正十年)四十四岁:考上进士(乾隆元年)

2)十年官场:前三年范县县官

后九年潍县县官(今山东潍坊)事迹:开仓放粮、活万人3)郑板桥归隐

事件:难得糊涂(讲一下这个事件)欣赏板桥归隐的作品

置身已在烟霞外,莫问人间道路难。写与数枝清瘦竹,秋风湖上作鱼竿。板桥看尽官场腐败,决定归隐,写上几支清瘦竹,回去做鱼竿。足见其洒脱的个性和宽广健康的人文精神。

4、教师总结: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

第的楹联,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今天我们从郑板桥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中,阅读了这位清代著名的诗画大师,从他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之外,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疏放狂宕中,更见其真性情,故人有云,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希望同学们回去能够再多多观赏板桥的其他作品,体味他的艺术魅力。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学板桥弄两支墨竹来赏玩一下!

篇二:《名家名作赏析》

名家名作赏析

---TheLastSupper{名人名作}.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

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

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

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

神和行为,都刻化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现

收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画作高4.6米,宽8.8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

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

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

图做得比正常的就餐距离

更进,并且分为四组,在

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

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

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地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到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语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这时,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四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

一手抓着出

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桌子上有很多个小面包,把它们按音乐的顺序排列可以排列出一首将近一分钟的歌曲,曲调很悲伤。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了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中。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的。{名人名作}.

《最后的晚餐》的创造的历史

1.1463年-由建筑师索拉里兄弟修建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SantaMariadelleGrazie。

2.1470年代-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扩建修道院。公爵找来了当时28岁的画家达芬奇与另一位米兰建筑师布拉曼特一同设计,建筑师布拉曼特将修道院后部的半圆顶穹窿改为挑高的圣坛。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餐厅等。

3.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庐多维科王徽装饰的主窗下。达芬奇选择了大厅北墙绘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就连颜料也是他自己的发明,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此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最后的晚餐”

在五十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修道院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

4.1652年-修道院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因此将画中耶稣与三个门徒的脚给截去了。

5.1796年-拿破仑占领米兰,修道院被军方占用,据记载该大厅被用来当做马房。

6.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米兰遭受剧烈的轰炸,所幸修道院并没有被完全摧毁,为保护画作,军方与人民以沙包、钢架、木板将整面墙做了严密的保护,战后修复了顷倒的其他屋体之后,才重新公开此画。今日去参观此画,仍可看到当时的照片纪录。{名人名作}.

7.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复小组,并在奥利外提公司的资助下,开始用科学仪器辅助清洗并修补“最后的晚餐”,主持修复计划的是米兰的一位艺术史女教授比宁〃布拉姆比拉(PininBrambillaBarcilon)。此举虽满足世人长久以来的愿望,但也引起艺术界的一些争议,因此修复过程相当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开展示此画。

8.2000年-“最后的晚餐”并没有停止修补,而外界的争议却越来越大,有些评论家认为此画被清洗的太过明亮,而艺术史家和宗教学家则在修复过的画中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线索。

争议:

9.2003年3月18日-美国作家丹〃布朗(en:DanBrown)出版小说:达芬奇密码(en:TheDaVinciCode),书中指出此画中耶稣右手边的门徒约翰,其实是位女人,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因此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至今仍无结论。注意画中有一只握着匕首的手,令人着迷的是这只手似乎不属于画中任何一人。俄国艺术史

家拉扎列夫有一段话,细腻地描绘了画中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心境:“如同向水里扔一块石头,激起轩然大波,在死一般的寂静中,耶稣的这句话,在晚餐桌上引起了最强烈的激动,一刹那间使晚餐处在一种绝对寂静之中。对耶稣的话特别冲动的是坐在他左手边的三个门徒。他们形成了不可分的一组,被一个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动作支配着。年轻的菲力浦从座位上蹦起来,困惑不解地转向耶稣。老成的雅可夫,抑制忿怒,摊开双手,向后挪了挪身子。福邓举起一只手好像急于弄清所发生的事。位于耶稣另一方的几个人,则处于完全不同他们离中心人物有一大段距离,他们的动作要矜持得多。犹大明显地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他阴暗、丑陋、粗俗的侧影,与委决不下地把头侧于肩际、沉静地把手臵于桌上、美丽的脸庞被照得鲜明的雅安,成了强烈的对比。犹大和雅安之间伸过来彼得的头,他向雅安弯下身子,左手放在他的肩上,在他的耳边悄悄说着什么;在这同时,好像他的右手毅然握住佩剑,想用它来保卫自己的师长。坐在彼得旁边的三个门徒都转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凝视着耶稣,向他询问变节者。在桌子对面的一端是另一个人,年事已高的法捷依,好像要从他那里得到对眼前事件进一步的解释。然而,后者困惑不解的手势表明,他也苦于不知底细。”到此为止,画里13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中,观赏画的人好像跟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的时刻。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在达〃芬奇以前有不少画家都描绘过这一题材,但只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成为空前的杰作。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最后的晚餐》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达〃芬奇在使每一个人物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把这13个人物有机地组合起来,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这样的一致,首先来自于作为中心形象的基

督无可臵疑的领导作用。画家尽可能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从容不迫、神态自若。大师把基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臵上,背景中明亮的门洞的透光,使基督的形象更加清楚,并且有意识地将基督与两侧的门徒分开,初看基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用情绪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门徒始终紧密连在一起。一切都以基督为中心,同时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这些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使艺术显出高度凝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达〃芬奇的创作达到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辛勤的艺术劳动是分不开的。他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认真,为创作《最后的晚餐》,他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在创作之前,他的准备工作做得周详而细致,画了大量的速写,构思时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推敲,还深入地研究了每个登场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并且为每个人规定了行为举止的意图。为这幅画所作的笔记中,他写道:“一个人饮了酒并把杯子放下来,把头转向说话的人,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的手指,眉毛紧蹙,看着自己的伙伴,又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掌,把肩耸到耳边,嘴上显得惊奇的样子⋯⋯”在笔记中虽然没有注明门徒的名称,但在构思中,达〃芬奇对于具体塑造每个门徒,已经做了严格的选择和规定,根据每个门徒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设想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举止,以及在整个构图中的位臵。因此,现在画幅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与自己性格、身份相适应的动作和表情。在《最后的晚餐》中淡定的耶稣和姿势耐人寻味的圣人以及身份不明的女性出现在同样的一副画中,似乎有些矛盾。当然首先这些地方在整幅作品中看起来还算正常,与画面整体还较为协调,这些分析也可以是超脱于作品之外对单独个体的赏析。还有就是,这种对神或者是高尚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和种种对神的疑虑和人性化,是和“文艺复兴”息息相关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干将们往往是提倡人的精神、人性解放,但同时相信神的存在,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种矛盾中反

篇三:《中国名家名作赏析》

断魂枪

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笔名有“舍予”、“老舍”。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风味,语言简洁传神,富有表现力,艺术成就很高,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中,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享年67岁。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3期。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歇,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是一个殖民主义横行的年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统治着世界。

在中国,日本军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东北三省,并觊觎着华北、华东的大片土地。在上海、天津、汉口、厦门等地,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老旧的中国四分五裂,积重难返,欲振无力。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国门,西方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也涌入了古老的东方大地。在30年代,中西文化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对峙,复古派与西化派的论战,表现得尤为激烈。纷争的焦点,便是如何对待西方的现代文明,如何评判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其实,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矛盾与困惑的。一方面,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屡屡侵略中国,国民深感耻辱,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再次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气和爱国热情,而民族意识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走强国之路,必须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和国家,而走这条道路的学习对象又正是西方,而且要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既要反对西方的侵略,又要学习西方文化;既要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又要发扬民族文

化传统,这就难免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冲突。

就在本篇小说发表前不久,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等十位教授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章开头就指出,中国已经没有了,由此将文化建设的中国性与当时的民族救亡运动联系在一起。此文引发了知识界的一场大论战,争论聚焦于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西化派以胡适为代表,认为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具有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应采取批判和超越的态度。本位文化派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反对作过多的批判和否定。这场论战前后,老舍曾在大学里任教授。应该说,论战的内涵与这篇小说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互文性。小说要回答的正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国术在西方现代文明压迫下的出路问题。

老舍的经历使他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上有直接的观察、深入的比较和独特的态度。老舍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从小在大杂院里长大,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