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消愁怎么解释
详细内容
篇一:《酒文化》
宋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
[摘要]宋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的联系得益于饮酒这一传统在宋代的延续与普及,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男性文化也同样促使女性文学与酒交结。同时宋代女性写酒之文也承载了女性的生命、灵魂与情感,于是便呈现出悲情、真情,也突显理想和现实。
[关键词]酒女性文学宿缘悲情
宋代女性文学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繁盛时期,蔚为大观的女性作家群,数量颇丰的诗词文佳作,使得宋代成其为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此时的女性文学与酒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女性文学中写酒的就有百来首,如此较大规模地与酒牵扯,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写作的主体尤以青楼艺妓、闺阁女性和宫廷妇女为多。那么是何原因促使酒走近广大女性并承载起宋代女性的美丽倾诉,是何原因使酒与宋代女性文学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开放一朵艺术奇葩?
一、宋代女性文学与酒宿缘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的联系得益于宋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氛围,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男性文化造就了宋代女性文学,也使酒这一华夏民族绵延不绝的饮品成其作品中一道美丽而忧愁的风景线。众所周知,酒在中国有着相当的历史,并承载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情感。而宋代经济的繁荣和特殊的饮酒风气,也使得酒成为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的饮品。在这种机缘巧合下,女性与酒有了充分接触的机会。关于酒的历史,据载: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各代统治者大都喜欢饮酒……尤其夏朝末代帝王桀,每天只知和宫女、侏儒等喝酒玩乐……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的统治者以商纣王酗酒亡国之事为戒,开始实行酒禁政策……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祭祀、会盟用酒和各阶层人们饮酒的礼仪规格与限制越来越松……两汉施行酒禁政策……虽说汉代统治者一再下令禁酒,但是远比不上秦代严格。……魏晋南北朝……人们对酒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虽说时有酒禁,但是总起来看是放纵饮酒的……隋唐的统一,农业的持续发展,为酿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各阶层人们均喜欢饮酒。[1](P6-18)
及至宋代,内忧外患,宋人不再具有唐代人的豪情壮志,他们转而在酒色之乡寻求安慰,及时行乐。于是统治者“对酒采取暗中鼓励的政策,借以多征收酒税以充实国库,所以宋代酒禁是松弛的……除了官僚士大夫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兴盛起来,各种酒肆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1](P27)宋代人也颇懂享受,酒的品种也甚繁多,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的酒名就有玉练槌、思春堂等二十七种。另外,宋代又是一个文化充分发展的时代,宋代的统治者重文轻武,也客观上使得文化发展,为了避祸,人们纷纷转向案头。于是宋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柳永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随之出现。酒也成为士大夫所关照的对象,成为其文学中一个屡见不鲜的意象。在这样的时代,耳濡目染,女性便与酒逐渐走在了一起。女性文学与酒的结合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其次,宋代的礼教未如后世严苛,妇女的束缚尚未达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女性文学与酒的结合提供了客观条件。应该说有宋一代,程朱理学的压抑远没有如明清时那般严厉。尤其在婚姻上程朱理学的影响还未登峰造极,妇女也“并不完全被社会杜绝于所谓的公共领域之外。”[2](P272)在特定
的日子,她们还能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甚至在重大的节日里逛街、饮酒。《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4](P36)
又如《历代词话》卷六记载:宣和间,上元张灯,许士女纵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卫士见之,押至御前。女诵《鹧鸪天》云:“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令卫士送归。[5](P1208)
可见,女性饮酒在当时也是很自然的事,甚至得到统治者的默认,这样酒便自然而然地走进女性的生活中,并发而为文。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女子必须有一定的学养。而宋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尚未形成,所以女子能文并不是件可耻或离经叛道的事。相反,宋代很有一些女作家及其作品传世,如魏夫人、李清照、朱淑真等。对于宋代女性,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培养了作家的创作素质。一些仕宦人家的闺秀从小就有学习文化的机会,受到父母良好的文化教养与熏陶……有的女子家庭不能教以文化,便拜名家为师……一些出身贫贱的下层女子,她们从小没有学习文化的条件,长大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一些青楼女子出入歌楼酒肆,与士子文人交往,学习与吟唱名家诗词,应对达官贵人,久而久之,她们亦能诗词……[6](P6)
由此可见,女性拥有一定受教育的权利,而这种文学素养也使得其能拿起笔,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形诸笔端,作为生活中的酒,自然也成了其笔下的表现物。再次,男性的好尚和文学上的追捧、唱和是促使女性文学与酒结合的又一重
动力。在封建社会,男性的好尚自然成为女子努力的方向。如在歌馆酒楼,青楼女子为了赚得缠头,努力使自己多才多艺,以吸引男性目光。如《能改斋漫录》云:西湖有一卒,闲唱少游《满庭芳》,误举“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在侧云:“‘谯门’,非‘斜阳’也。”卒因戏曰:“尔可改韵否?”琴操即改作“阳”字韵。东坡闻而赏之。[7](P539)后东坡到西湖做官,常叫琴操把酒,作诗词唱和。可见,青楼女子才能的高低对其生涯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作为青楼这一特殊的地方,所进行的一切必在觥筹交错中进行。而在酒精的刺激下,一切就更显得美妙。于是,作为酬唱,酒便很容易作为人们应景之作的对象。而宋代男性的姬妾为了赢得夫君的宠幸也同样注意培养自己的文学造诣,而她们又往往要侍宴,与酒更是不可分割。《苕溪渔隐丛话》云:“陆敦礼藻有侍儿名美奴,善缀词,出侑樽俎,每丐韵于座客,顷刻成章。”[8](P1004)而男性也以女子聪慧而欣喜,并与之唱和,那么酒自然在女性文学中流淌,而女性文学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女性也借由此来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以期得到赏识、认可与心灵相通,并得到心灵的慰藉。或者说男性和女性一起在酒的沉醉中暂时得到了解脱、沟通与心灵相吸。所有这些,使得女性诗酒人生得以成为可能观。
二、酒文化的现实内涵与审美意蕴
女性文学与酒的宿缘使得其在精神世界畅快地遨游,其作品印刻生命的痕迹,流泻一腔情思,无论相思离别还是感伤自悼,都呈现了真实而美丽的女性的生命之重!
(一)悲剧与豪情的交锋
尽管宋代对妇女的束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女性依然是被压迫与受欺
凌的一个群体。尽管陈朱理学对女性的压抑未如后世那么深重,但毕竟较之前代已有了深入,宋代以后,
男子以娶二婚妇为耻,从一而终成为社会对女性的最严酷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子再嫁之路已绝;被休已经意味着生路的断绝。[9](P97)
宋代女性对婚姻的依附性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女性地位的沉沦。尤其到了宋后期,女性的步履越来越艰难。同时宋代又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许多女性纷纷拿起笔,将自己的思想形诸笔端,并有不少女性作品传世便是最好的明证。在爱情上,宋代女性追求的即是与所倾心的男子沟通,两情相悦。而事实上,这种平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现实的束缚却是越来越严重,礼教的枷锁也越来越深重,于是灵魂的觉醒、渴望与黑暗、残酷的现实构成了矛盾,造成了悲剧的色彩。但是女子并不甘就此罢休,相反,她们找到了一种可以略微找到原始豪迈的东西,那即是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她们能够暂时忘却自身的处境,寻回失去的自尊,取得与男子同悦的心境和一种豪迈的情绪。如宋代青楼女子,与其说是在酒中沉沦,还不如说是在酒中找了一种自我与自信,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唯唯诺诺的豪情。尽管这些情绪的获得只是暂时的。如苏琼的词作《西江月》: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情性风流。良辰美景在西楼,敢劝一卮芳酒。记得南宫高第,弟兄争占鳌头。金炉玉殿瑞烟浮,高占甲科第九。
此词咋一看来,颇有男子之气。《复斋漫录》说:
苏琼行第九,蔡元长道过苏州,太守召饮。元长闻琼能词,因命即席为之。乞韵,以“九”字。作《西江月》云云。盖元长奏名第九也。[10](P1016)盖以为此词乃苏琼即席应命之作,有奉承之意。然愚以为,此词也道出了女子心中能如男子般“独占鳌头”、“高占甲科”的美好憧憬,也表现其有如男性
篇二:《答案》高一语文智能检测(一)答案
1..(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色,但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渡”以“野”饰,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因无人才具“野”意,从而回应了“寂寞”二字。“春流平岸草芊芊”,春风送暖,本来是春潮涌动“江平两岸阔”的景象,而诗人却用“春流平岸”,来写春潮,从而使之显得板滞,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在“寂寞”与“野”的氛围里,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春日景色是如此萧衰,人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川晚照人闲立”,原来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闲立之人”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
这首诗以含蓄见长。通篇写景因选材得当,描写有术,所以能既婉曲又真切地表露作者心迹。
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2《1》.①运用叠词。“扰扰”、“悠悠”,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②质朴(通俗易懂)。全诗语言不事雕琢,近而不浅,质而不俗。③率真。全诗议论抒情自然率真,直截爽利,好恶分明。[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如答“对仗(或“对偶”)工整”,并能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亦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或“任情”)人生的思想感情。首联写人生百年世事纷繁,表达对世事的厌倦;颔联以日出日落之随意、河水流淌之任情反衬人生的不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颈联指责“礼乐”囚禁“姬旦”,“诗书”缚住“孔丘”,表达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最后一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其忘怀世俗、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6分;加点的三种情感,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适当的分析,再给1分;如没有按照先总后分的格式答题,只要能结合诗句把其中的情感分析出来,言之成理即可]
3.答案:B解析:差强人意,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容易被错误理解成“表现很差”。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形容人不讲道理,此处应用“不可思议”或“不可理解”;大动干戈:原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现比喻兴师动众大张声势地行事。纲举目张: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4.答案:B解析:A赘余,“悬殊”即是“相差很远”,C关联词位置不当,将“虽然”放在“许多人”之后;D搭配不当或成份残缺,“不利于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后面加“氛围”。
1
5B(尺幅千里: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A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此处是使用对象不当。C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句误以为是“禁止”的意思。D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此处是与语境不合。)
6.D(A残缺主语,去掉“对于„„来说”;B成分赘余,“提出”与“质疑”重复;C主宾搭配不当,“博客”不能成为“博客名人”。)
7.A[B项“置之度外”意为“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用错对象。C项“不堪入耳”意为“形容言语粗俗下流,使人听不下去”,用在此处形容广场舞的噪音,不合语境。D项“目不暇给”意为“形容眼前可看的东西或景色太多,看不过来”,用错对象。]
8.C(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来自星星的你》”之后。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另外,“一项”应放在“由”前面。D项不合逻辑,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应去掉“能否”。)
9D(注意标点符号和句间关系,特别是横线前面和后面的句子的提示作用)
10D.(左右逢源:比喻事情无论怎样进行都得心应手,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A.剖腹藏珠:剖开肚子来藏珍珠,比喻为物伤身,轻重倒置。B.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跟平常一样,不慌不忙。不合语境。C.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者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比喻不会团结人,把本来可以团结的力量赶到敌对一方去。)
11.B(A.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句首“当”。C.搭配不当,“完善”与“发展”不搭配,应改为“促进”。D.主客颠倒,应改为“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对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12D.六句话可以分为两组,这可以从六句话的意思和横线后的标点看出来、分析六句话可以看出,概括性的语句有两个:⑤和⑥。⑤表述的是系统的改进,⑥表述的是界面的改进。分析其余四句话可以看出,①③是解说系统的改进的,②④是解说界面的改进的,再由横线后的“系统……使得操作界面……”可以知道,横线处的内容应先“系统”后“界面”。
13(每个词2分,所改词语不一定与答案一致,三个即可)
①“作品”改为“文章”(或“作文”);②“拜读”改为“审读”或“斧正”;③“赐教”改为“请求”或“求教”;④“欣慰”改为“荣幸”。
14立意参考
角度1:应该改进自己,以活得更有用(即有价值)。人活着贵在有用,为他人、集体、社会所用,这也正是人生的价值、活着的意义。
角度2:坚守本真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玫瑰听从大树的劝说改变了自己,自然令其有了意义或新的价值,然而不改变自身就“没有用”吗?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仍可以提供精神愉悦。人应自信、自主,不能看轻了自己而随波逐流。{以酒消愁怎么解释}.
角度3:综合以上两种立意,不管是改变自我,还是坚守本真,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是最美的人生。
2
3
篇三:《登高公开课教案》登高
单位:民权第一高级中学科目:语文姓名:李静日期:2012年5月{以酒消愁怎么解释}.
登高
杜甫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2.体味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3.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按照诗歌鉴赏的顺序,先分别请同学介绍题目、写作背景、作家。(一)题目《登高》(学生介绍)(二)背景(导学案)
(三)诗人生平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三、朗读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意境。2.个别学生朗读(两位)3.集体朗读
四、赏析
诗歌赏析怎么入手(情或景,学生阐述)(一)前两联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二)朗读{以酒消愁怎么解释}.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三)后两联
颈联:体会作者写了几层悲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4.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以酒消愁怎么解释}.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这种遗憾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5.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以酒消愁怎么解释}.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