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仁孝征文

仁孝征文

详细内容

篇一:《礼孝仁义论文》

礼孝仁义论文

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五常之一是道德标准,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我们作为工作在社会管理一线的人们公仆,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以礼待人、温情执法有助于树立“和谐城管”的形象,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工作中在坚持依法办事,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要注重以礼待人,以情感人。

以礼待人,树立公仆意识。深刻认识到我们手中的行政管理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与被管理者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所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应清醒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在思想上始终与群众紧密连结,我们“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在管理执法时应不忘自己也是百姓,不做脱离群众的“无本之木”;此外还要有真情为民情怀,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放心中,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调解、去服务,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能够促使我们工作时做到位有礼有节,在管理中传递温情。

以情感人,升华职业抱负。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应加入传统道德文化培训课程,以国学尤其是儒家传统道德立身,弘扬中华礼仪“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践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悌”、“泛爱众”等思想。日前,我局组织的感恩孝德教育活动适时给了我们一个提升思想境界的有利契机,通过感恩教育唤醒我们内心柔软、感性的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提倡家国一体的理念,通过此次学习在唤起我们对家人感恩真情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对祖国、人民同样需要感恩。怀着一颗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能够使我们在工作时更有耐心、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管理,使管理少几分生硬,法律减一些冰冷,让被管理者心悦诚服,从而避免不可预测的冲突发生。

温情执法来自于我们每位执法者的内心,外化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举止。让文明有礼的“和谐城管”形象环绕在每一位公民身边,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平等地温暖每一位被管理者。

论三孝理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我单位邀请了长红国学的老师为全体队员讲述一堂崇孝尚德之课,使我们全体干部职工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品格的升华,其中的“三孝”理念最使我有感而发。

所谓小孝治家,即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个人,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好榜样,将孝的文化传承下去,那么就能建立起一个和美完满的家庭。

所谓中孝治企,即要忠于单位,恪尽职守。无论机关或是企业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单位的成绩、效益都是由每一位职员辛勤工作得来的。作为城管单位的一员,必须始终维护好单位的利益,做到“有损单位利益的事不做,有损单位形象的话不说”,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忠于岗位,恪尽职守。只有每一位队员都心存心想单位,我们的城管工作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顺。

所谓大孝治国,即要爱国爱民,善待群众。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百姓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怀着敬天爱人之心,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切的感情去做事。作为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者,在整治社会环境与秩序的同时,总免不了与人民群众产生矛盾、利益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注意自己的态度方式,特别是在遇到比我们年长的相对人时,更要态度温和、语气委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注意对方的情绪变化,以免发生肢体冲突。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心存敬畏,文明执法,人民群众一定会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矛盾与误会也会逐渐化解。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是一种理念,孝是一种文化,孝是一种行为,只有深刻理解孝的涵义,将孝的理念不断内化成为我们的思想,外化成为我们的行为,才能构建幸福美满之家,和谐文明社会,富强繁荣之国。

资料来源:

篇二:《仁孝之星事迹材料》

仁孝之星事迹材料

---八年四班陈莹同学事迹材料---

沙岭中学

2013.12.22{仁孝征文}.

仁孝之星事迹材料

八年四班陈莹

陈莹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她从小就体会着爸爸、妈妈一边上班、一边照看她的不易,懂得了父母养育她的艰辛;看着爸爸、妈妈勤俭持家,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的变化,陈莹也深受感染,学会分担家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不知不觉中,她成了一个善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她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尊老爱幼,经常因为做了好事、帮了别人而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快乐。

她体贴父母,年龄虽小,家里的小主人翁意识很强。妈妈生病时她端茶送水,用稚嫩的小手给妈妈按摩额头,眼神里充满关切和忧伤,问:“妈妈好点了吗?”妈妈中午歪在沙发上睡着了,陈莹会拿上小被子轻轻的给妈妈盖上;爸爸喝醉酒吐了,陈莹忙给爸爸递水,不怕脏打扫卫生;周末时,她有时主动的早起做早餐,用电饼铛煎鸡蛋、烙饼,吃着孩子这么小就给父母做的饭,心中的滋味无语言表。陈莹生病时从不找事,她怕妈妈着急、怕治病花好多钱、怕妈妈和她看病耽误上班„„。

陈莹从不乱花钱,即使是正常开销,也总是说:多少钱够吗?咱家有吗?她尊敬老师,把老师看作亲人。有一次老师带病上课时不停的咳嗽,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放学就对妈妈说:“咱给王老师买点治咳嗽的药吧,老师感冒了。”妈妈说老师有病肯定自己买药了,咱又没什么治病的偏方,要不给老师买点梨吧。就这样,她和妈妈到水果店买了五六个大梨送给了老师。老师很感动,家长也为她和老师这么好的感情而感动。她非常懂得感恩,懂得尊老爱幼。有一次她身体不好,姥爷亲自杀了一只老母鸡,说:“陈莹你吃了老母鸡,病就好了。”陈莹回家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里,并且趴在桌子上大哭了一场,说:“太感动了,咱以后再多给姥爷点东西。”和邻居奶奶一起上楼,主动帮奶奶那东西;坐公共汽车,陈莹会因坐在里边没有给后来上车的人让座而深深自责;谦让年龄比她小的孩子,家长实在看不下去时,她却不温不火的说:哥哥不是要

让负弟弟吗?

陈莹鸣做的令人感动、受人称赞的小事还很多。虽然她还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她这种做了好事、帮了别人而发自内心的高兴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去学习。

篇三:《中华美德优秀作文欣赏---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1/6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仁孝征文}.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2/6

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3/6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4/6

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信,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子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说,国家的根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途,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终被社会抛弃。当今时下,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我认为不会过时。如果一个社会,是非混淆美丑颠倒,撒谎骗人不再丢人;盗版书籍层出不穷,山寨产品即为褒义;假唱替身成为家常便饭,走私贩毒受人景仰尊敬;公平正义受到抑制,5/6

篇四:《以孝为话题的作文》

以“孝”为主题作文——孝行天下

1、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我的错误有三条:年轻的时候因为学习和游历诸侯,把亲人放在第二位,这是第一个错误;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侍奉君主,没有很好地侍奉亲人,这是第二个错误;和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远了亲人,这是第三个错误树想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孩子想好好赡养父母可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时间,走了而不能再见的是亲人我请求从此什么要不干了)

4、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

(一)名言锦集

1、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2、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8、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9、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1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仁孝征文}.

1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3、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14、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15、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16、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

(二)故事锦集

《二十四孝》传为元代郭居敬撰集,也传为郭居业或郭守正撰郭居敬,元代大田人,字义祖《二十四孝》所列榜样十分典型、突出,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有虞、周、汉、魏、晋、唐、宋;从层次地位上看,有帝王、大夫、

书生、百姓;从年龄上看,有老者、成人、儿童;从内容上看,有至贫孝亲的、有危难救亲的、有显贵孝亲的

《二十四孝》今天看来,尽管有愚孝的成分,但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亲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淳朴中蕴涵了真挚个别内容中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戕害人性的说教,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就深刻指出:“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希望读者批评地阅读

01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①,性至孝,父顽母嚣②,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③,妻以二女④,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

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⑤,孝感动天下

[注释]①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瞽瞍(gǔ,sǒu):眼睛没有瞳人的瞎子②顽:愚蠢、迟钝(yín):愚蠢而顽固③事以九男:派了9个人去服侍他④妻以二女: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为妻⑤嗣(sì)继承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解说]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戏彩娱亲

[原文]周,老莱子⑥,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有诗为颂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注释]⑥老莱子:周朝春秋时楚国隐士耕于蒙山下,楚王召而不出[解说]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03鹿乳奉亲

[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⑦,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解释]⑦衣(yì):穿衣

[解说]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仁孝征文}.

04百里负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⑧,为亲负米百里之外⑨亲殁⑩,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也”有诗为颂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注释]⑧藜藿(lí,huò):灰菜和藿香草指野菜⑨负米:背米⑩亲殁(mò):父母死?累茵:车上垫了许多垫子茵:车垫与下句均喻豪华的高官生活?列鼎:摆列了许多烹煮食物的鼎鼎:烹煮食物的器皿?劬(qú)劳:劳苦、劳累

[解说]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啮指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