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外交论文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外交论文》
2015中国周边外交形势与政策分析
作者:星毅
引言
在2014年底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际上,从2009年和2010年开始,周边环境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中菲南沙争端因菲律宾的无理取闹而冲破了以往的外交谈判框架;中日东海争端也因日方违背曾经达成的四项基本共识而完全爆发;印越两国撇开中国单独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近期,美国又要求韩国在填海造地问题上向中国政府施压。
在陆上,缅甸政府军数次火力入侵,导致中国边民死伤数十人。近日,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总之,周边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当前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周边形势,做出合理的分析。
别成为“孤独的大国
把握中美关系大局是核心,美国的主导战略是构筑制约与平衡网,但挑动周边国家对抗中国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是:不破局。历史上没有过一个现存霸权国家与一个崛起大国之间有这么难分难解的利益关系,“不发生大的对抗”是双方的战略底线。中国对美“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的大战略没有必要改变,中国推动构建中美新
型大国关系符合中国的利益,也得到美国积极回应。
日本对华强硬,一是利用中国因素推动国内改革,为政治右倾化、修改和平宪法造势;二是与中国争夺利益与影响力。
“合作又有疑虑”、“防华而非反华”是东盟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战略基线。应加大投入,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菲律宾在南海胡闹是出于现实利益,企图利用外来势力对抗中国,但无力与中国直接对抗。南海涉及我国核心利益,我们应把握时机,利用强大软实力,逐步收回控制权。
中缅边境问题,要保持当前实兵实弹军演的高压态势。同时加大投入发展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发展,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构建好中国-南亚(南盟)对话合作机制。
此外,上合组织是一个稳定器,要加大投入,提升合作水平,加强中俄的战略协商。在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人文合作,把上合组织作为构建新型周边关系的试验田。
要有自信,中国就不会变成一个“孤独的大国”。
做“可亲的大国”
中国儒家思想中对“大”与“小”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大事小曰仁,以小事大曰智”这12个字。“仁”意为仁厚,不以大欺小,同时小国不应因大国仁厚而刁钻油滑或得寸进尺。大国克制,小国识相,是理想的相处之道。
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未来的课题,是中国如何成为一个“大而
可亲”的国家,而非“大而可畏”,即畏惧。
做可亲的大国,首先是不要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其次,亲是亲切。亲切是具体的,它不光体现在高层互访中,更体现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感情之中,比如,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泰国诗琳通公主与中国很亲近,就与她有在中国留学的经历、培养起了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密不可分。第三,愿意倾听。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候可能是刺耳的声音,也很重要。恶意的言论一定存在,但多数言论不属于这种情况。一定要敢于“纳谏”。
“搁置外交”仍不可弃用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后,“搁置外交”依然是中国周边外交中不可弃用的重要策略。
在及时处理好紧迫的外交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将那些可以“搁置”的外交争端恰当地“搁置”起来,绕道而行,先从其他方面做起,尤其是从“共同开发”着手发展双边关系,等以后时机成熟时再来处理争执问题。
诸如领土、领海、界河的争端,涉及国家重要利益,如中日钓鱼岛争执、东海划界问题争执、南海争执等等,在双方分歧尖锐的情况下,企图希望实现“单赢”目标,是不现实的。即便付诸武力,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还需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
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谈判来缓解矛盾,寻求“搁置”。等待双方关系
全面改善,才有可能心平气和、互谅互让地讨论和解决问题。并且,中国在周边外交实践中,已经有中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越解决陆地边界以及北部湾划界等成功案例。
但“搁置外交”是有原则的,在“搁置”外交争端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搁置外交”也是有选择的,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搁置外交”还是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应积极寻找、创造和抓住历史机遇,推动争端得到合理的解决。
未来“更加奋发有为”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在周边外交上应表现出更为强劲和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进取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改变某些问题上被动应对、隐忍待机的做法。
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崛起极具挑战性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完全依赖“柔性”的手段,对所有问题都单纯采取“温和”的方式去应对,不足以解决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
在若干强大的障碍与阻力面前,我们需保持更加高度的坚定性。在必须坚持的问题上,不受“众说纷纭”的拖累而产生“举棋不定”的犹疑和行为上的“中途半端”,同时避免向外部世界传递出混淆不清的信息。
参考文献:《理论探索》部分和平发展与积极作为的中国外交——基于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
篇二:《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是“内政优先”,其重心是推进国内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全球发展整体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因此,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合作,将是中国较长一段时期内外战略的核心。并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和大局。在这一大局中,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大战略的三个支柱,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紧紧围绕和服务的中心任务。
中国外交的新特点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把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个特点。
我国的国力并不算太弱,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空间很大,更应积极进取,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所以我国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预测未来的变数,增强忧患意识,调整外交策略,我相信我们祖国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篇三:《关于中国外交新走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学号:222014331022008
姓名:周朗
专业班级:2014级蚕学2班
成绩:
教师签名:
浅谈中国外交政策{2015年中国外交论文}.
周朗
蚕学专业2014年级02班,学号222014331022008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外交对一个
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于有着特殊国情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交
在我国的发展中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动我国的发展,又能阻碍发展,因此,处理好我国的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外交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开放
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首先从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来说起。中国自古为强国在唐代宋代外交十分频繁。成为亚洲乃至欧洲所向往的伟大过度。而今的中国在近代风雨以后到现在已经恢复了外交的繁荣景象——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相等,最鲜明的特点是“合作双赢”。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双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喘息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存在许多不同,但合作双赢是最大公约数。中国
在自己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路,也愿和世界各国一道,再走出一条合作双赢的新路。中国的外交,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前行,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可见我们的国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总之中国的外交特点就是:“合作双赢”。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
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战略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目标。
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2009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制造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已不仅把外交看作一种业务性工作,而将其看作一种使命、责任和事业,贯穿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外交部门的事务,也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务,而是党、政、军、民共同参与的总体外交事业,它的目标是“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要求,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核心是把中国定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
务,无论在心态、原则和姿态上,还是在理念和行动上,都集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将强化战略导向,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面对中国实力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疑虑,担心中国走“国强必霸”、“冲突战争”的老路。面对国外舆论的种种猜测和怀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以否定式的思维对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主张,明确了一切外交事务的是非标准,比如中国外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十八大报告也以肯定式的思维表达了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态度,比如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可见,十八大报告在对外事务上改变以前只强调不要什么的战略思维,从过去“反对什么”和“不干什么”转向“支持什么”和“干什么”,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使得外交战略更具操作性和务实性。
不可否认,动力型外交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中,我们要善于从挑战中捕捉和运用特殊机遇,推行外交新政,实施新的外交布局,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以便为未来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
篇四:《中国外交小论文》中国与日本外交
学院专业:信管学院软件工程学号:1010107056姓名:袁向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作为东亚两个重要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有着长期的互相往来,在文化价值观有着许多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本身很多传言都说日本是中国人的后代。据传,秦始皇时期,噌派徐福带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东渡寻蓬莱仙岛以求长生药。长生药自然是没找到,不过却找到一座还算比较大的群岛,就是今天的小日本。没法给皇帝交差的徐福就留在了日本,也许今天的日本人,可能真的也有中国的血统。
此后日本一直与中国有往来,而且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每年向天朝上贡。到了唐朝,中国的政治经济达到了当时的顶峰,中日之间的来往就更多了。日本的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此后,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还邀请大量中土佛教人士前往传教,比如鉴真,曽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蒙古来袭后,日本和元一直没有邦交,但贸易却很兴旺。明代倭寇的祸根,在这时已经萌生了。明嘉靖时期,倭寇大规模劫掠沿海,浙江、福建告急,引起明政府的重视。后被我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队“戚家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