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解决
详细内容
篇一:《期末课程论文:当代中国信任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的根源与解决之道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显赫,但让人忧心忡忡的是社会信任却未得到同步发展。人们一方面赞叹着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一方面也感叹着中国社会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食品造假、政府失信等触目惊心的事件也使民众对中国各界的社会信任度降到极点。针对当前中国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从现实出发,剖析社会信任缺失的种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信任危机根源在于国人信仰的缺失,并提出解决信任危机的关键在于建立国人的信仰。本文并不涉及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论和对比,仅是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上提出笔者的个人看法,文中观点难免有所疏漏,作为一家之言盼望对读者稍有启示。
[关键词]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信仰权威契约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颇为耐人寻味。漫画中画的是一位香烟店的老板与一位正在买烟的顾客,顾客手中拿着老板递给他的香烟,老板手中拿着顾客递给他的一张百元大钞。他们此时都想着同一句话:“他给我的不会是假的吧?”店家明显已经怀着对顾客的不信任,担心手中的是假钞,而顾客对店家也不信任,害怕买到的烟是假货。
这不禁也让我想起2008年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事件”。作为国内知名企业的三鹿集团利用消费者对自身长期的信任,丧心病狂地往奶粉里加入三聚氰胺,使多名婴儿深受其害,事态之严重令人震慑!此案一曝,舆论哗然,民众更是人心惶惶,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三月不知奶味”的奶粉销售零记录。无独有偶,事隔两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也东窗事发。双汇,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肉质加工食品公司,多年来在全国占有行业巨头的地位,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超市的火腿肠供应市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充当着国人衣食父母的企业却把有毒猪肉投入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此事一出,立刻造成了民众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
任,甚至演变成行业“地震”。所以,现在的老百姓常无奈地调侃道,“在中国,还有什么能吃啊!”
如果你现在走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栽倒,你可能会发现过了多少分钟也不会有人去扶,路人只是匆匆路过,因为他们害怕被赖上,害怕这个场景是老人早已计划好的阴谋。如果你在菜市场发现一个小偷正明目张胆地扒窃身边的妇女,你会看到没有一个人敢叫喊出来,因为不是他们不愿见义勇为,而是怕自己主动做好事却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最后被歹徒当场毙命。如果你现在看到新闻联播不断播放着的“农民致富事迹”,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笑而不语,因为他们不再相信政府的舆论声音。如果你任意问一个当代的中国大学生“你现在到底还信任什么”,他可能会迟疑一会儿,然后告诉你“除了钱和权力,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
这种种骇人听闻而又匪夷所思的现象让人不禁要问:中国到底怎么了?国人到底得了什么怪病?是的,我们不得不说以上的现象都是我们当今真实看到而无法回避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状况?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在作怪,那就是“信任”。
一、问题的提出
信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的普遍存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对人持信任还是怀疑态度,尽管表现形式极不相同,却是对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文化、宗教、社会和政治行为的精髓”。[1]人际之间的不信任逐渐泛化便会导致对制度、政府的怀疑,使得人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都大大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下降,构成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信任是维护社会关系的前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成员间及公民与政府间的相互信任既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然而,正如本文开篇谈到的那样,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信任缺失,基于个体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无视社会整体利益的短期行为比比皆是。
此番论调并非空穴来风,一些学者的研究观察可以说明中国当前的确存在着信任危机。福山在其《信任》一书中指出,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社会中的信任度[1]李晨光:“中国当代社会信任失范及其矫治”,载《消费导刊》,2008年8月,第25页。
相差很大。美、日、德属于高信任度社会,而中国与意大利、法国等属于低信任度社会。韦伯也曾写道:“所有到过中国的观察家都证实,中国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信任,这与基督教文化中人们普遍的信任和诚实构成鲜明的对比。”高伟定在其《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华人家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家族以外的其他人存在极度不信任。[2]除了理论上的支持外,来自现实的挑战更是无法回避,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相当严重的信任危机。假冒伪劣泛滥、官员腐败、政府失信、青少年价值观滑坡等现象均在揭示着这一不争的事实。这些严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就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成就可能恰恰会因为这心灵上的“蚁穴”而付诸东流。
二、信任危机的根源
面对信任危机愈演愈烈的局面,对信任危机的根源分析也是多种多样,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社会角度、文化角度等方面的分析不一而足。不过笔者认为,必须透过当前信任危机的现象,同时抓住产生信任危机的本质原因来分析,既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也要从互不关联的案例中找到共性,这样就既可以发现信任危机的特殊原因,也能够发现其普遍性原因。
英国著名作家C.S.路易斯提出,“我们相信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九来自权威。相信权威的意思是你之所以相信某事,是因为说话者是一个你认为可以信赖的人。”[3]细数信任的对象来源可以发现,我们所信任的有某种物质、文字、影像、某个人及其言论、某个组织及其行为等,形式多样,但是归结到一点,在这信任的背后其实信的是对象背后的一种“权威”。正如对于言论的信任一样,人们倾向于信任某个专家的言论强于信任非专家的言论,信任年长的强如信任年幼的。无论是专家还是长者,背后都是权威的力量导致人信任感的产生。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一些人或组织是代表这种权威性力量的主体,当人们丧失了对这些“权威”的信任时,信任危机就会泛滥。笔者认为,当前人们接触到的最多的“权威”是来自政府、企业、专家这三类对象,所以就主要以这三类主体作为切入点,剖析各自领域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以求能找出全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2]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54页。
[3][英]C.S.路易斯:《返璞归真》,2007年3月第1版,华东师大学出版社,第73页。
(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来自民众对政府方面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政府行为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严重。评价一个政府是否获得公众的信任主要有透明度、受托责任和诚信三个要素,而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又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4]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地方政府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政府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行政责任机制的缺乏,使得政府官员可以免受行政责任,造成其缺乏行政责任感。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即使已有的赔偿法律,其赔的范围和额度都非常有限。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使得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所以大量的政府不作为现象就频频出现,政府公信力下降自是必然。
第三,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政府能不能迅速解决危机不仅是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责任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府的基本信誉。如果危机爆发后,政府不是全力解决危机,而是先掩盖问题,隐瞒基本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更使民众对政府信任度大大降低,名噪一时的温州动车事件即是最好的例子。
(二)企业信任危机的原因
民众之所以广泛地对中国的企业不信任最大的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唯利是图,为了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无论是三鹿奶粉事件,还是双汇瘦肉精的曝光,都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量而在生产过程中做手脚,以起到蒙蔽消费者的效果,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毒物品的受害者。试问,这种置消费者生命于不顾的禽兽行径又怎能换回民众的信任?
其次,企业间恶性竞争也造成了民众对其信任进一步降低。著名的腾讯、360与金山的“3Q”大战就充分说明了这点。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行业竞争自无可厚非,但是其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使消费者夹在企业之间无所适从成为直接的利益受损者的行径却大大中伤了善良的民众,使人们再也无法信任企业各种活动[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7月,第21页。
的动机。
(三)专家信任危机的原因
专家代表一个国家在文化、科学领域最有发言权的一类人,其言行甚至能指引国家的进步,理当受到普通民众的尊重。但是,当前被国人冠之以“专家”的这类人在现实中却遭遇了尴尬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与学术功利化。当越来越多的“学术流氓”占据着本来就稀少的舆论话语权,当越来越多的所谓专家拿着冒牌的学历到处游说,当越来越多的假论文、假数据被揭露,“专家”这个原本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形象便一去不复返。学术造假看似与普通老百姓相隔遥远,但它却加深了老百姓对专家的不信任。
(四)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
从以上政府、企业、专家这三大微观主体中,我们大概可以窥到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界的宏观信任危机状况。无论在哪个领域,一个主体失信于民的共性在于,起点都是先有一个恶行为的引入,即没有对其要取信的对象负责。原本这三大主体都是各自领域中的权威,但当其行为不再忠于所要服务的对象时即失去了应有的由权威带来的信任。这里面有个契约的观念。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专家,其权威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人民从自己的权利中让渡出来的一部分赋予所谓的“权威”,这就是契约观念的内核。所以,从根本上说,权威存在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私权,当权威滥用自身的地位危害到民众利益时,最初的因契约而来的信任就不复存在,这也是违约必然会带来的惩罚。
如果本文仅是论到这个“恶行为”以及这个“契约”被恶行为破坏的话,其实并无用处,信任危机的真正根源还是抽象,所以,必须进一步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个“恶行为”以及这个“契约”背后真正的权威是谁。我们说“人们相信权威是因为权威值得人们相信”,但是如果“权威”也会犯罪行恶,这个信任的根基也就不复存在,可见信任危机的根基在于“权威的犯罪”。那么为什么说“权威”会犯罪以致违背了当初与人民立下的“契约”呢?这个问题也是历来人类社会常常叩问的终极问题。但是,无论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这些人类的知识中间都很难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个世界以及人类精神的反应,只能告诉人各种问题“是什么”,该“怎么办”,但却不能解答问题背后的来源是什么。
篇二:《夫妻之间出现信任危机该如何解决》于2012-11-0311:21:56提交:夫妻之间出现信任危机该如何解决?
1、遇到问题客观的描述:(描述问题发生过程、自己的感受)
10月28日,爱人在晚饭后对我说:既然加入真正好,那就要做好,就家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和我谈一谈,主要内容是一直以来,家庭出现的问题不是孩子不上进的问题,而是夫妻之间对家庭事务处理所产生的分歧而导致她对我产生了不信任的想法,围绕这个话题,就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情做了具体描述,例如:1、我有小金库;(虽然这些钱最终花在了家庭中,但这种做法不好)2、背着她给兄长给钱;3、对她在生活中有些漠视,未能使她感受到爱人的温暖(具体表现在她生病打针从不陪护和嘘寒问暖);4、从不主动干家务;5、上一代家庭生活的影响,使我在生活中存在大男子主义等等。通过这些事情的描述,把这个家庭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拥有的一切,并把她自己这些年在家中的所作所为也说了一下,还说之前她早都意识到问题所在,也和我就这些问题做过一些交流,但都未引起我的重视。爱人在委屈的讲,我在仔细的听,我没想到这些在我认为不是大问题的问题正改变着我和爱人、孩子之间的关系,引起我的家庭的不和谐。
2、遇到问题悦纳情绪了吗?((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
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和谐,问题不重要,怎么处理问题最重要,首先自己对待问题一定要以静心对待,静能生慧。首先自己能够安静的听爱人将心中所想说出来,没有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说明自己在静心上做得较好;其次对于爱人对自己的看法,能够做到静心对待,悦纳了情绪。
3、谁的问题谁解决:(分清问题的责任)
问题的原因:自认为心中坦然,压根就没想到会出什么问题。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4、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1、问题中出现的信任问题,自己以前做的一些事情,做法欠妥;2、自以为是的
想法在作怪;3、盯着别人,盯自己不够。
客观原因:1、给家中给钱没和爱人商量确实存在,她认为是不尊重她也对,我们是一个整
体,象郑老师说的:夫妻不分你我,孩子要分你我,这就在分你我;2、对爱
人在生活中陪护较少,一方面是工作太忙的原因;另外觉得工资卡都是她在管,
上街买东西、买衣服之类事,自己去看没意义,疏忽了何为“女为悦己者荣”
这句话的真正意义,疏忽了爱人所说的:要你陪我逛街和能不能买到衣服是两
码事,不管有没有收获,有老公陪,心情好就行了。其实女人上街买东西更多
的是一种心理补偿,想着为家付出了这么多,就该有实惠的答谢一下;3、在
家不主动承担家务,爱人说一下动一下,有时让干活还不愿意,心里有“男主
外,女主内”的想法。实际上是没有重视爱人的劳动和感受,也就是大男子主
义在作怪了;4、自以为是的想,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自律,自爱这些方
面做得很好,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发生,家庭也不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夫
妻之间不会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出现。
5、智慧解决:(根据分析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写出解决问题的1-2-3-4-5具体流程)
通过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以下几点:
1、多沟通,善于倾听,这样舒缓了爱人的情绪,又更多的明白了家庭出现不和谐的问
题所在;
2、对夫妻之间沟通中出现的问题静心梳理,逐步解决;
3、多站在对方的觉度考虑问题;
4、在生活中逐步消除不信任因素的产生,通过以后为人处事重新建立夫妻之间的信任
感。{“信任危机”,,解决}.
5、从自身找原因,明白了家庭是要用心来经营的,不光有物质上的拥有,精神上的更
重要。自己用心了爱人也会用心感受到,女人是感性的,女人是通过一件件细小的事情来感受你对她的重视及爱心,要把对家庭的爱,通过语言交流,行动落实体现出来,让她时刻感受到我的改变,化解家庭危机。
6、盯着落实:(写出我是这么落实1-2-3-4-5的?)
具体落实:
1、用语言表达尊重和重视,多问候,遇事多协商;{“信任危机”,,解决}.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身作则;
3、双方大家庭的事通过协商解决,交流想法及做法;
4、不光悦纳自身,更要悦纳爱人,悦纳孩子.
7、总结提高:(我做对的地方,还需要提高的地方)
通过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我做到了每天的问候语,并能够发短信打电话对爱人、孩子表示生活中的关心,日常生活中做到洗袜子、刷池子,洗碗,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自己。在夫妻沟通上多下功夫,理解双方的努力,都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巩固已有成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篇三:《洞悉人性特点有效解决保健品信任危机》洞悉人性特点有效解决保健品信任危机编者按:
2006年,在市场已经风光了10年的脑白金销售额达到历史上新高。自1998年脑白金在江阴上市,脑白金每年都保持了10个亿的销售额。2006年的数据则达到历史最高,接近15个亿。
这个事实充分佐证:保健品在中国仍是需求趋旺的行业。
无庸置疑,保健品仍然是朝阳产业。然而,在这样一个公认的趋求趋旺的行业中,为什么市场难做、坚冰难破、销售低迷成了太多人的感慨?!
笔者以为:不信任,才是中国保健品市场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消费者信任度,成功打开消费者心门,成为众多厂家和营销人士关心的问题。本文期望总结在一线实战中得出一些体会,能够在有效解决消费者的信任度方面提供值得借鉴的解决之道。
洞悉人性特点:有效解决保健品信任危机{“信任危机”,,解决}.
安蓝
仍然让人激奋的保健品业
无庸置疑,保健品仍然是朝阳产业,我深信。因为疾病和死亡是始终是人生最大的威胁,无人不惧怕。
只要生命不停歇,健康就永远是人类头等大事——保健品就以被需求的姿态存在。资料显示:全球保健食品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上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相当速度增长。
美国目前的保健食品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日本近两年的保健品销售额为15000亿日元,年产保健品3000多种;欧洲的保健食品也有2000余种,销售额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
综观我国,保健品在我国人民中的销售比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意味着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说我国保健品上升空间巨大,绝非空穴来风。脑白金在2006年的销售状况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上市10年,这个老产品在全国的销售达到历年来最高。销售接近15个亿。其利好势头,已经在2006年中秋节的市场销售中即已初显端倪:2006年7月,我应邀脑白金公司黄总之邀,为其江苏和浙江市场的提升捉笔。在开车去无锡灵山脚下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生产基地时,黄总和我们聊到了中秋市场上升的情况,我们的观点一致:保健品在中国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产业。作为一个10年的老产品,脑白金之所以仍然有这么大的攀升幅度,是因为保健品需求处于迅猛上升的态势,同时因为其他产品没有起来,因此消费者只能选择知名度高的老产品,脑白金销量上升情理之中,没有什么故事,并不突兀。
可是为什么在一个需求趋旺的行业中,新产品难以起来?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这些产品都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突破消费者心中信任的防线。
不信任,才是中国保健品市场最大的危机
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导致的不符合科学的夸大宣传、粗俗的过分恐吓导致信任感丧失、极尽吹嘘之能事的广告轮番轰炸使人退避三舍。这些最终都导致了这个朝阳产业目前所呈现出的极大信任危机。表现为:
消费者对广告不信任;
消费者对厂家不信任;
消费者对功能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