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

详细内容

【篇一】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   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田绘冉

【篇二】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复习题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复习题及答案

一、解释加点字:

1.伯牙善鼓琴善:擅长

2.伯牙善鼓琴鼓:敲击、弹奏

3.志在流水志:志趣、心意。

4.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好

5.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峨峨:高耸的样子。

6.洋洋兮若江河洋洋:宽广的样子。

7.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念:想。

8.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得:领会,听得出。

9.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山的北面。

10.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卒:通“猝”,突然。

11.卒逢暴雨,止于岩下止:.停住不动

12.乃援琴而鼓之援:拿,拿过来。

13.初为霖雨之操操:琴曲。

14.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放下

15、更造《崩山》之音造:创作。

16、钟子期辄穷其趣。辄,就

17、穷其趣穷:穷尽。

18、吾于何逃声哉逃声:逃:隐藏。

二、问答题

1、本文选自《列子》

2、伯牙是传说中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伯牙善鼓琴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5、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写出一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篇三】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伯牙善鼓琴

文学常识及注释:

本文选自《》,相传为时期所著。

伯牙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志().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

初为霖雨之操....(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

吾于何逃声..哉(

乃援.琴而鼓之(),霖雨..(),操.()穷.()趣.()),逃.()))))

理解题:

1.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下文对二人善谈善听的具体描写。

2.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3.“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伯牙终于遇到能真正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时有何表现?

伯牙停止弹琴慨叹道:“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4.言为心声,曲亦传情。请说说伯牙“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的原因。并谈谈伯牙所说的“吾于何逃声哉”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伯牙到泰山游玩时,突遇暴雨,不禁心中失落悲伤。所以“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言外之意是赞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朵。

5.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读了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伯牙善鼓琴

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荡。伯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

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知音”一词的理解。

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准确领会。真正的知音就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7.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篇四】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琴)复习资料

《列子》(伯牙善鼓琴)复习资料

一、【内容】(掌握课文重点字词)

伯牙善(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弹奏)琴,志(志趣、心意)在高山。钟子期...

曰:“善哉(好啊),峨峨(高耸的样子)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洋洋(宽广的样子)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心中想到的),钟子期必得(领会,.....

听得出)之(代词,伯牙的心意)。伯牙游于(在)泰山之阴(山的北面),卒(通“猝”,突....

然)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拿,拿过来)琴而鼓之(调节音节,无实意)。初为霖...雨(连绵大雨)之操(琴曲名),更(又)造(创作)崩山之(的)音。曲每奏,钟子期辄(就,......

总是)穷(穷尽)其趣(旨趣,意旨)。伯牙乃舍(停止)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到)何逃(隐藏)声哉?”..

二、巩固:【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攀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意念(出现)流动地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三、文学常识: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四、通假字:

卒逢暴雨(通“猝”,突然)伯牙善鼓琴

五、一词多义

伯牙善鼓琴(善于、擅长).

⑴善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

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

游于泰山之阴(介词,在).

⑵于止于岩下(介词,在).

吾于何逃声哉(介词,到).

钟子期必得之(代词,代伯牙的心意).

乃援琴而鼓之(代词,代琴).

⑶之游于泰山之阴.

初为霖雨之操(结构助词,“的”).

更造崩山之音.

子之听夫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志在登高山(志趣,心意).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停止).

舍太丘舍去(舍弃).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住所).

屋舍俨然(房屋).

六、句子翻译: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

(3)钟子期辄穷其趣。

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伯牙善鼓琴

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

七、合作探究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⑵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体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语的含义。

意思是,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5、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6、简要说说作者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有直接描写古琴的效果,又有通过钟子期听琴的感受来突出琴技的高超。

7、概括中心:通过讲述伯牙鼓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故事,表现朋友之间心灵相通的深情厚谊。

【篇五】伯牙善鼓琴初中-文言文-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

荫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鼓:念:阴:于:

2.翻译文中划线句。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3.选出与“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中的“而”相同的一项()

A蔚然而深秀B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夺而杀尉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4.从本文中引申的成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