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毛泽东青年故事

毛泽东青年故事

详细内容

第一篇:《毛泽东青少年故事》

(一)取名寓志

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共生育五男二女,前两个都不幸夭亡,毛泽东是第三个儿子,父母百般疼爱,唯恐其夭折,于是便为他起了一个讨吉祥的乳名——石山,寓意他像石头一样结实,象大山一样魁伟。少年时代,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书时,在期考作文《述志》里给自己取的笔名叫“子任”,述发了他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曾在一幅招友广告中自称“二十八画生”,寻找知音广交天下有志之士。(繁体“毛泽东”三字正好二十八画)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人们很少称他的大名,而叫他“润芝”,“润芝”是毛泽东的字,寓意润泽东方。(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但在意义上却是有联系的。所谓“字以表德”,就是说“字”是对“名”的意思的阐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转战陕北,曾给自己取名“李德胜”,谐音“理得胜”,寓意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道义上是必胜的。

(二)巧对塾师

12岁那年,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书。他迷上了《三国》和《水浒》,温习功课时,他常把古诗书竖起来挡住老师的视线,私下里却对《水浒》看得津津有味,并且深为林教头鸣不平。突然被老师发现了,叫他站起来背一段《离骚》。毛泽东竟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老师存心要整他:“你给我对‘牛皮菜’,对不上别想坐下!”毛泽东神若无事地望望窗外,大声说“马齿苋!”

(三)作诗抒怀

1910年,18岁的毛泽东长成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他一米八二的个头,爱吃辣椒,操一口浓厚的湖南方言口音,一件青布长衫,一双麻帮草鞋,一把油纸雨伞,一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开始用他那坚实有力的脚步,度量中国的山山水水。他雄心勃勃,有着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当时,毛泽东欣然命笔,作诗一首,抒发了伟大的胸怀和志向: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四)清苦自学

1912年,毛泽东离开学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了半年清苦的自学生活。省图书馆距他借宿的湘乡会馆有三里之远,然而每天进馆的第一个读者却是毛泽东。他借了书刊就埋头攻读,只有中午上街买饼充饥的时间,才算是一天中唯一的休息。下午,图书馆要关门时,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五)一幅挽联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但学习好,而且很重视体育锻炼。他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当时的学校不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不重视体育锻炼。1917年,在学友们为因病死亡的七名学生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怀着悲愤、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幅挽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六)嗜好读报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一生嗜好读报。他认为报纸是活的历史,通过读报可以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毛泽东读报时,常常随身带着“三件宝”:笔记本、英汉字典、世界地图。凡遇到报纸上刊载的世界各国城市、港口、海洋、江河、山岳的名称,他就用中文写出,再查出英文记上。还把一些重要的消息、地名、人名记下来,随时翻看,加以熟悉。他总结这样读报的好处,可以明了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一举三得。

第二篇:《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

一是赵化南在2006年第7期《唯实》讲的。1957年,毛泽东在写给《诗刊》的一封信中,将“贻误青年”的“贻”误写为“遗”。这封信的手迹发表后,北大一位学生写信给毛泽东,直言指出“遗误青年的“遗”应为“贻”。毛泽东欣然接受这个意见,并专门给《诗刊》编辑部打招呼,请予

更正。

二是练洪洋在10月20日《南国早报》上讲的。1941年6月3日,雷电交加,雷电劈死了一个县长,这妇女就借题大骂:“咋不叫这雷劈死毛泽东呢!”基层干部们立即抓了这妇女,并声称要枪毙她。消息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立即约见这位妇女,问明原因。该妇女声泪俱下,陈述了缘由:公粮任务太重,又逢3年旱灾,交了公粮,已颗粒无存。主席得悉后,非但没有责怪她、报复她,临行时,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和自养的一头奶羊送给了她,以解燃眉之急。接着,党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三是在元涛先生的博客里看到的,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毛泽东的一幅诗词手书:“主席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顶峰。例如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然而这幅字写得多么生动,多么潇洒,多么磊落。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都充满了豪放不羁的革命气韵。在这里给我们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人,乃至从事任何工作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第一的原则,极其灵活地,极其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有关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

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第三篇:《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

写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

题记:1、请同学们在故事的文字之间批注自己的感受。

2、搜集匆忙难免有错误,请用红笔纠正。

目录

人民群众的疾苦决非小事......................................................................................................................................................................1

狠刹吃喝风..............................................................................................................................................................................................2

亲审女死犯..............................................................................................................................................................................................2

一张老照片..............................................................................................................................................................................................3

青年毛泽东的故事..................................................................................................................................................................................4

“积久而成学”.......................................................................................................................................................................................4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5

读“无字之书”..................................................................................................................................................................................6

毛泽东的面子..........................................................................................................................................................................................6

人民群众的疾苦决非小事

毛泽东之所以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是因为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时时处处都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解放后为国是日理万机,他都没有忘记这一点。

1944年的一天,毛泽东用加急件通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到自己办公室来。张汉武以为是毛泽东为布置大生产等要事,就急忙跑到毛泽东办公室。谁知一见面,毛泽东问他:你知不知道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为什么不生娃子?张汉武被问得张口结舌地说:不知道!毛泽东马上把脸一沉,严肃地说:“市委书记连人民群众不生娃子的大事都不关心,算不上是人民的好公仆。对于我们共产党来说,人民群众的疾苦决非小事。我听说是用的水不干净造成的。我马上打电话请中央医院派人去化验,请你带路,并将化验结果告诉我。”经化验检查,果然是饮水里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造成的。后来,医院又在毛泽东的亲自布置下,帮助人民群众对饮水进行了彻底消毒,并建起了防污染设施。10个月后,那两个村子纷纷喜添贵子,毛泽东得知后高兴得合不拢嘴。

1950年大约7月份,毛泽东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乃堂堂的教授却被不公平地安排成看大门的,每月工资仅12元。他要求对口安排工作,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毛泽东看完信后,当即给徐悲鸿院长写了一封信,请他务必亲自解决此事。毛泽东还派自己的秘书田家英,代表自己向李苦禅表示歉意:国家刚建立,对美术工作者关心不够,请他多多谅解。李苦禅对此终身难忘,逢人就讲,他的国画成就是毛泽东关怀的结果。

狠刹吃喝风

1950年2月28日,辽宁省的领导同志为了给访苏归来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洗尘,准备了最丰盛的美味佳肴来款待中央首长。谁知竟弄巧成拙:进餐时,当毛泽东走进餐厅一看到大桌子上放满的各式各样的酒和菜后,马上把脸一沉,只因当时陪同进餐的还有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外宾,毛泽东不好当面责怪,于是来了一个消极的罢宴,他除了劝胡志明等外宾多吃一点外,自己只吃了一些空心菜之类的青菜,喝了几口葡萄酒,不到半个小时就放下了筷子。

晚上,毛泽东借开座谈会的机会,当众批评开了:“今晚的菜太多了,这比我一贯主张的四菜一汤的标准超得太多了,我看这就是大吃大喝。别忘了,我们的国家刚解放,家底还很薄,现在还有不少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的,我们却在这里大吃大喝,如果像这样一层一层仿效下去,不但会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我们的国家还可能会吃穷、吃垮。”

第二天在领导干部大会上,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说:“我和恩来路过东北主要是想看看东北的工业,不是为吃喝而来的。在哈尔滨我就说了饭菜不要搞得太多太好,谁知来到沈阳,比哈尔滨还多还好,比北京开全国政协大会还搞得丰盛,这就是比吃喝的苗头,这个风气很不好。中央对吃喝风已三令五申,我看要坚决刹住,可有的领导同志就是听不进去。我们国家的建设还刚刚起步,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不能丢,特别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同志首先要作好表率,我们要做刘宗敏,不能当李自成啊!"

50年代,由于毛泽东带头狠刹吃喝风,终于把这股坏风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了。

亲审女死犯

1941年6月中旬,毛泽东从中央保卫部门送来的一份报告上得知保卫部门要枪毙当地一名妇女,罪名是:她骂了毛泽东。毛泽东把报告翻来复去地看了好几遍,总觉得一位农村妇女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骂自己,他当即叫来了保卫处长钱益民,让他把那位妇女带来,要亲自问问。不一会,钱处长将一位名叫伍兰花的中年妇女带到了毛泽布的办公室。毛泽东一看,是一位十足的农村妇女,虽说只有30多岁,但看上去好像50多岁的人。这使毛泽东更加产生了怀疑。于是走上前去亲自替她松了绑,并请她坐下,面带笑容地把一杯开水送到伍兰花手上,然后和蔼地问:“你为什么说要让雷打死我呢?”怒不可竭的伍兰花误认为是保卫部门在枪毙之前押她到毛泽东面前认罪,气愤地嚷道:“枪毙我也要骂,反正咱活着也是饿死,不如早死痛快。”毛泽东接着问:“为什么活着也是饿死呢?”伍兰花看到毛泽东比其他干部都和气,略微平静了一点说:“你们培养出来的好村干部,只知道逼我们老百姓交公粮,不管我们的死活,我不是不拥护你们八路军。我家确实交不起公粮,我男人得了呆傻症,家中还有年老多病的婆婆和3个只会吃不会干活的小孩子。今年又遇上天旱,我一人忙死忙活,才收了一点儿粮食,还不够全家人混上10天半个月的。我跟收公粮的村干部求情,请把公粮推到明年一块交,不但不行,他们还把我家惟一一小袋粮食没收充公了,我想我们全家都活不成了,一气之下,就骂了毛主席。”听到此,毛泽东大步走出屋外,把钱处长叫进来,当着伍兰花的面大声而又严肃地说:“你们保卫部门在搞什么名堂?连这简单的案子都断不明白?中央对交公粮的政策规定得非常清楚,要在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前提下,

自觉地交公粮,怎能没收老百姓的口粮呢?这位妇女敢讲真话,是位好同志,不但没有死罪,我们还要接受她的意见,赶快改正工作中的缺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正的拥护。伍兰花同志现在就释放,你亲自护送她回家,还要代表我跟村政府讲讲,不但要把没收的粮食退还她家,还要好好照顾,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可直接找我,总之不准饿死一个人。”伍兰花听了,感动得“扑咚”一声跪在毛泽东面前,连连大声呼道:“毛主席真是人民的大救星!”事后,毛泽东为了确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不仅重申了征收公粮的有关规定,坚决禁止强行征收等违法行为,还下令从原预定征收公粮的总数中,减少了4万担征收任务。

一张老照片

“要是早几天或者晚几天,我都见不到毛主席了,也不会有这张照片。”甘肃天水213机床电器厂退休职工苏玉春指着一幅毛泽东与一位年轻女工合影的大照片,讲起了4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1958年2月13日这天,沈阳机床电器厂装配车间女装配工苏玉春和同事们一起被车间主任叫到一起开会。主任严肃而又有些神秘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打扫卫生,是因为有重要首长来厂视察,如果到我们车间来,大家要认真干活,一定要原地不动。”他停了一下,又高声强调说:“宣布几条纪律,不准乱走动,不准抬头看,不准和首长说话!”

苏玉春当时怀着第一个孩子,很快就要生产了。别人告诉她、多活动有好处,她就一直坚持上班,准备再过几天就休息的。

约8点巧分,参观的人果真来了。苏玉春的位置在车间靠里,但正面对着门,门那边的动静看得很清楚。

“哎,毛主席来了!”她一眼看见人群里的毛泽东,便兴奋地对旁边的工友说。

“你别逗了,毛主席来这里干嘛呀!”工友头都没抬。

苏玉春怕看错,又揉了揉眼睛,再看:“真的,真是的,没错,是毛主席!你看。”旁边的工友也瞄了一眼,又赶紧把头低下,并捣了苏玉春一把,两个人又低下头继续干活。但苏玉春不甘心,不时地向毛泽东那边看。

毛泽东向车间里走,边走边不时地停在工人身旁问话。但领导交待过的,没人敢抬头,也不敢答话,只是低着头干着手里的活。在离苏玉春不远处一个工人面前,她听毛泽东问:“你们厂长是谁了”那个工人还是没有答话。苏玉春急了,心里想:“怎么这样,真不礼貌!人家毛主席是打老远的地方来这里的。”

忽然,毛泽东向苏玉春走过来,到她跟前还停下了脚步。苏玉春激动得早把领导交待过的那几条“纪律”给忘得一干二净,她腾地一下站起来,大声说:“毛主席您好!”

这时,听见有人低声地喊:“苏玉春,坐下!”

毛泽东很高兴地向苏玉春伸出手来,苏玉春忙握住了毛泽东的手,忘了手上还沾着螺钉上的油污。苏玉春只是笑,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幸福。

毛泽东亲切地示意苏玉春坐下说话,他站在旁边又问:“你干的是什么活哟?”

“我在给铆工配料〕”她一边回答,一边不放过机会地掉转头向上看毛泽东,抑制不住幸福地一个劲地笑,一点儿也没有胆怯。

“车间里有些闷,光线也好像不好,通风设备怎么样?”{毛泽东青年故事}.

“有窗户,热了,就打开,没事的,请毛主席放心!”

当时,看到这情景,突然过来几个摄影记者,咔嚓咔嚓直拍照。有个女记者跑到她和毛泽东对面,一个劲地闪光,照了好几张。

毛泽东在苏玉春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也是惟一听到答话的地方。他显得很高兴,偶而还回头向别人说句什么,也许是在夸赞这个女工懂事大胆吧!毛泽东又问了几句就向前走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车间。

事后,苏玉春说:“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就站起来了,我觉得很自然,毛主席跟俺说话,俺坐着不吭气,多不礼貌!”

毛泽东视察之后,沈阳机床电器厂就改名为“沈阳213机床电器厂”,以纪念这个日子。后来,这个厂迁至甘肃,成为今天的“甘肃天水213机床电器厂”。

毛泽东视察这个厂时,只是在和苏玉春说话的时候照了相,所以那次的照片对这个厂显得十分珍贵。(选自《人民政协报》等,作者高士振、顾炳枢,标题系本刊所拟)

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1913年春,志在“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的青年毛泽东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同年秋·,四师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同志在这里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刻苦求学,探索真理,寻找救国的道路,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积久而成学”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投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间,是在一

娜建立了荃础。一师是一个好学校。,当时的一师,有良好的学习空气,有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谁、攀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思想进步、‘学识渊协的好老师。青年毛泽东在这里以其勤奋好学的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短短五年半的时间里,毛泽东写的笔记、日记装有了一大网篮。有个现在还保存着的笔记本,大约写于1913-1914年间,通7页,一万多宇。前13页是乎抄的《离骚》、《九歌》全文,字字工整,一笔不荀。后面是《心讲堂录》,记载着治学和为人的道现、对历史和人物的评论和自然科学知识。笔记

里有一处这样写道:“„„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劝资期合此理想。,要“实意做事,真心求学。”于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在一师,徐特立同志提出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对青年毛泽东影响很深,他运用

裕特别好。在读德国哲学家鲍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毛泽东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批语,有评论,有提要,有注释,成对比,或分析,成批到,联系中国历史和实际写下的许多见解,往往独到而深翔。令人惊叹的是,原书十万字,毛泽东写下的批注竟达一万二千余字,书上除逐字逐句目点外,还有大杠杠、小杠杠、单杠、双杠等各种扮号。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是何等刻苦啊!有次,一个两学要毛泽东

在笔记本仁题词,毛泽东同志写道“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琦,由是而兰石、四石以至万石焉。学向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这些精辟的话,正是毛泽东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在一师读书期间,青年毛泽东的生活非常俭朴,一套旧呢制服还穿了好多年。由于当时膳宿费

由学校供给,毛泽东平时的生活费几乎都花在订阅书报杂志上。有个数字很能说明间题。据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共花了160元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订报,余下的钱也大多买了书籍和杂志。当时长沙出版的《公言》杂志经常刊登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他期期细读。学校阅报室的报纸,他每天要看一两个小时。看报时带上地图、字典、笔记,看看报纸,查查地图,翻翻字典,有时记下城市、港口,河流的中文名称,再查英文。他认为,这种读报方法可以了解时事,熟悉地理,学习英文,一举三得。因为他对国内外大事了解得多,他是同学中出名的“时事通”。他常给同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提醒大家莫忘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宣

传青年要担负起救国的责任,讲话很有鼓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关心国家大事,把全副精力用在勤奋学习和改造社会上,毛泽东在同学中大力提倡“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在校不谈男女恋爱间题。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