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长征中是如何在夹缝中成长的
详细内容
第一篇:《《红军长征》《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练习题》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练习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4分)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敌人的力量强大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C.远离基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2、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行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
A.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抢渡大渡河C.四渡赤水河——抢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D.抢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3、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
A.毛泽东同朱德的军队会师范B.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D.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4、红军连续取得反抗国民党的“围剿”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红军力量强大A.①②③④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裂C.红军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D.毛泽东
5、领导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指挥者有:①毛泽东②朱德③周恩来④博古6、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A.1933年秋
B.1934年10月
7、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会宁会师8、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事实上被确立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是:A.周恩来B.朱德C.邓小平9、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A.攻占遵义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C.陕北吴起镇会师D.甘肃会宁会师
10、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性事件是:A.强渡大渡河
B.巧渡金沙江
11、长征宣告胜利结束是在: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8年10月1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的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D.党中央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13、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北上抗日
B.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B.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4、下列哪一项是遵义会议的最大成果:A.红军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C.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路线
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5、一个美国知名学才在谈到长征时说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
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蒋介石的魔爪”具体是指: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北伐战争
C.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D.马日事变
16、“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摘自《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
主要目的是: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一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1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①井冈山②瑞金③遵义④南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泸定桥
D.会宁
18、为了纪念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72周年,某校组织共青团团员开展以“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他们不
可能经过的地点是:A.广州A.①②③④A.①②③④
B.遵义
19、红军长征途中,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①乌江②赤水③金沙江④大渡河
B.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
20、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①遵义会议②飞夺泸定桥③会宁会师④吴起镇会师21、八一建军节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纪念: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22、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井冈山B.海陆丰C.湘赣D.赣南、闽西23、领导部队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的是:A.朱德、陈毅B.周恩来、叶挺C.周恩来、陈毅D.朱德、叶挺
24、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的突出特点是: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B.开始了中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
C.以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D.余部转向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
25、中央革命根据地在:A.江西、福建B.湖北、湖南C.广西D.广东26、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是指: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陕甘革命根据地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D.中央革命根据地
27、下列史实与南昌有关的是:A.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D.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二、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1分)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红军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
闹得湘南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齐功。”
请回答: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4分)材料中有“八一历史长”,计算一下“八一历史”至今有多长?(1分)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1分)诗歌是为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所作?(1分)这次远征胜利结束有何意义?(3分)
(2)诗的后半部涉及到课文中的哪些事?(4分)
(3)在诗句中描写的哪件事之后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分)
(4)诗中的“三军”是指哪三军?(3分)
(5)这首诗反映了红军的什么精神?(3分)
三、看右图回答问题:(本大题共14分)
(1)此图是哪一次会议的会场与会址?(1分)
(2)此会议召开是在哪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中?(1分)召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2分)
(3)请列举出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人物四位。(4分)
(4)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内容。(3分)
(5)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重大历史意义?(3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11分)
(1)南昌起义和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4分)
(2)列举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4分)
(3)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谁在什么地方创立的?(2分)到1930年全国共建立了多少个根据地?(1分)
第13课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基础练习
一、选择1.B2.A3.A4.D5.A
二、列举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2.彭德怀方志敏徐向前贺龙邓小平
三、问答:答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综合运用
一、①毛泽东井冈山②中央革命根据地15个③毛泽东找到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忠实地实践了建立农村根据地,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二、材料解析
1.(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2007—1927=80年
2.(1)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保持着高涨的革命乐观态度;井冈山的物产比较的丰富。(2)体现了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需要我们有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
第二篇:《《红军长征》教案》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1-
-3-
-4-
第三篇:《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红军在长征中是如何在夹缝中成长的。红军在长征中是如何在夹缝中成长的。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红军在长征中是如何在夹缝中成长的。
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
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
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副军长徐海东在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这位英雄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再次身先士卒地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红军在长征中是如何在夹缝中成长的。
徐占权说,主要领导人一死数伤,部队却能最后胜利,纵观世界军事史,这实在悲壮,也实属罕见。
万里征战,人数不减反增,红25军到达陕北,让当地军民耳目一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刘煜研究员说,指战员都戴着八角帽,上面缀着红五星,服装整齐,枪支弹药充足,每个连队甚至都有6挺轻机枪,
俨然一支正规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超出了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20余万人,结束时仅剩5万多人。而红25军由一支弱小的红军队伍,却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打越强。
为何能创造这一奇迹?
‚25军每个同志都是一副铁腿铜脚。‛李天忠说,‚因为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就连后勤保障单位都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战斗力强,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
‚进攻时突然、勇猛,防御时敢于和敌人白刃格斗,转移时迅速持久,使敌人追不上,堵不住……‛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新生研究员指出,靠这种成熟的战术素养,国民党军队虽然常常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红25军,却总是被各个击破。
‚红25军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王新生说,‚从军领导到普通战士,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宣传员,部队每到一地都能发动起一片群众。1934年底进至秦岭以南时,全军只剩2500人,但照样派出大量干部到群众中。‛此后的半年中,红25军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招收数千青年参加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仅此一例。
这支打不垮的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他先后调动驻河南、湖北、陕西的41个团,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围剿‛。
第一次‚围剿‛结束,红25军增至3700人;第二次‚围剿‛,红25军诱敌进至根据地中心区,全歼敌整旅1700余人……刘煜指出: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歼灭装备精良的整团整旅之敌,标志着红25军在军事指挥方面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再度远征。沿陕甘边界行军时,整个部队断粮已经几天,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倒在地……
‚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李天忠回忆,‚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小鬼们经常枕在军首长的腿上就睡着了。共同的革命理想,情似手足的氛围——这,给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完成长征。这时全军共3400多人,还在陕南留下了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
5000大洋救急中央
长征中,25军军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两个师,不如缴获一部电台。
长征中,红25军曾长期与中央失去联系,独立作战、艰苦卓绝。曾走访过多位历史见证人的王远德说,直到1935年7月,红25军才从国民党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动向。7月15日又接到交通员带来的几个月前的中央文件,确认了此消息。
‚当晚吴焕先就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第二天部队就迅速行动。‛王远德说,红25军一度袭占了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一下子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
蒋介石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
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徐海东曾这样动员部队。
8月14日,红25军逼近静宁县城,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被切断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25军。
‚更可贵的是,红25军能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事实证明这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中央红军经过宁夏回族聚居区时,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地热烈欢迎,当毛泽东知道是因为红25军之前经过这里时赢得了群众信任,连夸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长征出发时,红25军即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臶,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徐焰指出,张学良正是因为最初与红25军的数度交手,得出了‚和红军打仗没法打‛的结论。与陕北红军会合后,他们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则下令把军中积蓄的7000银元拿出5000元交给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
1967年,正当林彪加紧迫害徐海东的时候,毛泽东亲自提名徐
第四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观影片《我的长征》有感(转载)》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先进的光辉篇章。70年岁月流逝,但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都参加了长征,可是残酷的战争相继夺去了他父亲、姐姐和姐夫的生命,痛苦和艰险磨砺着少年的心,一直关心着他的毛主席用长辈般的慈爱抚慰和激励着他,使少不更事的王瑞在炮火和硝烟中真正成长了起来。整部影片充斥着苦难与抉择、充斥着光荣与牺牲,并借助王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了红军长征这段神奇的历史。
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气势磅礴的影像却历历在目。其中,最能体现红军精神的,是那气贯长虹的“飞夺泸定桥”。
当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的那一刻,我震惊了,红军战士们在那样险峻与艰难的环境下,竟还能以血肉之身搏以敌人的那数以千计的武器,那是一种怎样伟大的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血无情”的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