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贡
详细内容
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最多的要数吝啬鬼形象,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最为典型。 夏洛克、阿巴贡 、 葛朗台、泼留希金 也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形象。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一)夏洛克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 “ 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像 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 “ 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 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二)、葛朗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 “巴尔扎克曾对各色各样的贪婪做了透彻的研究。”确实是这样,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出色的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葛朗台就是其中的一个。无限的贪欲和极端的吝啬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他就是金钱的化身,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追逐金钱和积累金钱,他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玩弄金钱,除了对金钱的痴情外,他没有任何别的感情。他除了占有金钱,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他像只老虎,张着血盆大口,随时准备鲸吞别人的财富。在索漠城中,人人都被他“钢铁的利爪”抓过。这种贪得无厌的拜金主义,使他变成一个毫无感情,毫无心肝的冷酷无情的怪物。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大手笔,他笔下的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典型性是"执着狂",尤其是一个"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
但葛朗台毕竟是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 “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 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
(三)、泼留希金
像 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一样,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在他的名著《死魂灵》中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泼留希金。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 “ 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 。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 四)、阿巴贡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阿巴贡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稍嫌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 “ 扁形人物 ” 。莫里哀的喜剧大多遵循古典主义的 “ 三一律 ” 原则,冲突集中,结构严谨。莫里哀常用 “ 闹剧 ” 手法来营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像文学史上许多不朽的典型一样, 四 个守财奴都不是性格单一的类型化、定型化的人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侧面和主导性格方面的统一。莎士比亚无意于把夏洛克写成一个十足的魔鬼,他虽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他的肩头同样承受着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若干世纪以来所承受的种族的和宗教的迫害。他不免在稠人广众之中被人骂作异教徒和杀人的狗,长袍和胡须上被人吐上唾沫,甚至像野狗一样被人踢来踢去。这未尝不能博得观众和读者的一点恻隐之心。巴尔扎克则把撒旦一般恶魔的力赋予了笔下的葛朗台老头。他纵横捭阖,在黄金的巨流中左右逢源,可是必要时却又会耳聋口吃,装愚守拙。他不仅把索漠人玩于掌上,而且“开巴黎人的玩笑”。他干预亡弟的破产案,是因为“想把巴黎人捏成齑粉,非得找些材料让他施展一下狡狯的本领不可”。作为资产阶级的暴发户,葛朗台是从劳动人民中分化出来的一员。从他身上似乎还能隐约窥见昔日箍桶匠的影子,他可以修理楼梯,看侄儿钉几口很好的箱子,“凡是不用花钱的地方他都很阔气”。相形之下,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则带有更多的否定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必须予以全盘否定的。
艺术典型作为主客观的统一,除了上述的“再现”因素之外,必定还有“表现”的因素,它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渗透着作家的情感和理想。对于人文主义理想在“快乐的英国”的实现,莎士比亚是充满信心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与这一理想相悖的丑恶和污秽,却又是一个艺术家的敏锐直觉越来越难于回避的。他在安东尼奥和鲍细霞身上倾注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而夏洛克的冷酷、自私、吝啬和对金钱的贪欲,则处处显示出与这一理想的格格不入。因此全剧的基本冲突,就是“人性”与“非人性”的冲突。然而夏洛克终于在法庭上败诉,有情人亦终成眷属,人文主义原则胜利了。夏洛克的出现像一个不和谐音,但人文主义理想在不和谐中获得和谐,保持了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中乐观愉快的主旋律。
巴尔扎克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云诡波谲的政局和光怪陆离的世相,简单地归结为人们毫无节制的“情欲”,而一切情欲之中对金钱的贪欲,则始终是他最得意的题材。我们在葛朗台身上感觉到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法则的冷酷无情,正是巴尔扎克“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通过典型化所形成的强烈艺术效果。
果戈理以其辉煌的文学活动,在文坛上树起了“自然派”亦即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泼留希金及其所代表的那种制度,既然自身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这个昔日的主角,已经蜕变为今天的丑角,这就正应该是从审美上加以嘲笑的对象。果戈理所特有的“含泪的笑”,亦即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揉合,“被深沉的悲哀和忧郁的感情所压倒的谐趣”,恰好是历史的客观进程“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时最后一个阶级上的必然产物。
毋庸置疑,夏洛克、阿巴贡、 葛朗台、泼留希金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人物,可是他们一旦到了伟大艺术家手里,便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倾向,鞭笞丑的,歌颂美的,受到罗丹所说的“点金术”的点化,变丑为美,成为文学史册上的艺术典型了 朱忠军
第二课时
1、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相信同学们都听说过,他创作了很多非常著名的戏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等。这样一位文豪怎么能放过吝啬鬼这样一个绝好的创作机会,于是在他的《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名叫“夏洛克”的人物,还留下一个经典的关于“一磅肉”的故事。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地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2、 莫里哀《悭吝人》——阿巴贡
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阿巴贡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稍嫌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大多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冲突集中,结构严谨。莫里哀常用“闹剧”手法来营造喜剧气氛,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阿巴贡是莫里哀喜剧《吝啬鬼》(又名《悭吝人》)中的主人公。他生性多疑,视钱如命,就连赠你一个早安也舍不得说,而说借你一个早安。 阿巴贡是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之一。
人物形象特点
吝啬
嗜钱如命,极端吝啬是阿巴贡形象的典型特征。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是“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脏六腑。为了不花一文钱,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儿嫁给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自己也打算娶一个年轻可爱的姑娘而分文不费。他不给儿子钱花,逼得儿子不得不去借高利贷。为了省几个菜钱,他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倍,让厨师用八个人的饭菜招待十个客人。为了省一点马料,他半夜亲自去偷喂马的荞麦而遭到马夫的痛打。他总是为自己一万银币的安全担心,怀疑所有的人都想偷他。作者用了酣畅淋漓的艺术夸张手法突出了阿巴贡种种变态心理,绝妙而逼真地勾画了他极端吝啬的性格特点。
积累欲和享受欲
喜剧真实地描写了阿巴贡身上“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冲突。阿巴贡是要求享受的,他不仅需要马车夫、厨师、女仆,也要请客喝酒,而且年逾花甲,仍希图女色,看中了年轻美貌的玛丽亚娜。但是这一切享受都不能威胁到他的积累。所以,他让厨师兼做马车夫,在酒中掺水,一心要娶不用花钱的女人。因此,当他的儿子克雷央特以一万银币要挟他,让阿巴贡在要玛丽亚娜还是要一万银币之间进行选择时,阿巴贡宁可放弃玛丽亚娜。
贪婪
喜剧尖锐地揭露与鞭笞了阿巴贡重利盘剥的贪婪本质,他放债手段狡黠,心肠狠毒。在法定利率为五厘的当时,他却把高利贷的利率提高到二分五厘,而且乘人之危,用一大堆破旧的家具与破铜烂铁来顶替三千法郎的现金。这些破旧东西显然是债户们被逼得倾家荡产时被阿巴贡攫为己有的。
喜剧的故事曲折,情节复杂,矛盾集中,结构巧妙,富有情趣。四幕七场阿巴贡的著名独白,是吝啬鬼的心理的绝妙写照。阿巴贡的形象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的典型。[1]
张含光
1.俄国剧作家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生平
1823年4月12日出生在莫斯科小奥尔顿卡街(现改名为奥斯特洛夫斯基街)。父亲是法官,退休后,从事商业活动,家中来往的大多是商人。184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入莫斯科大学攻法律,1843年肄业,1843~1851年先后在“良心法院”和商务法院任书记官。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开始写作。1847年发表剧本《破产者》的片断,引起文坛注意。全剧写成后,用《自家人好算帐》的剧名于1850年正式发表在《莫斯科人》杂志上,受到进步文坛的赞美,但警察厅却禁止上演,到1861年才得以公演。从此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或几部作品问世。
奥斯特洛夫斯基除了进行创作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剧本,其中有莎士比亚,W.、戈齐,C.、哥尔多尼,C.、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de等人的作品。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865年,他发起成立了莫斯科演员联社。1870年,由他倡议组织了俄国剧作家协会。经他和鲁宾斯坦多方努力,于同年创办了演员训练班,培养了萨陀夫斯基、萨陀夫斯卡雅、马克歇耶夫等一群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在他的倡议下还创办了模范人民剧院。
1886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各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管理人。但还未能充分展开他对于剧院制度的改革和戏剧艺术的提高,便于6月14日在谢雷科沃(现为柯斯特罗姆州奥斯特洛夫斯基区)逝世。
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年代,正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他自己曾说,他是遵循果戈理,..的创作道路的。他坚持揭露社会的不良风气,用讽刺的笔触来描绘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于是初露头角的商人阶层的粗暴和幼稚,新兴资产阶级和蜕化中的农奴主、地主的虚伪奸诈、残酷无情,贵族和官僚的愚昧、堕落等等,都成为他剧中人物的特点。早期的作品,如《各守本分》(1852)、《贫非罪》(1853)、《切勿随心所欲》(1854)等,在思想上带有美化俄国宗法制的倾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对这些作品提出过批评。随着19世纪50、60年代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创作进入新的阶段。从1856年起,几乎所有的新作都发表在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这时期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大雷雨》,具有较明显的暴露社会和暗示革命的倾向,因而受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得不暂时放下迫切的社会题材,转而写作历史剧。从19世纪60年代末起,又重新面对现实,并出现了创作的高潮。从1868年一直到80年代初,他的作品大都在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包括讽刺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内的一系列剧本,对农奴制残余中蜕化出来的新型实业家和欧化商人进行了嘲讽。稍后的诗剧《雪女》(1873),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没有陪嫁的女人》等几个剧本描绘了才能卓越的俄罗斯妇女在当时虚伪、自私的社会中备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剧作,按其内容的性质和人物所属的阶层,大体可以分5大类。
描写商人生活的剧本:《全家福》(1847)、《自家人好算帐》(1850)、《非己之长,勿充内行》(1853)、《贫非罪》(1854)、《他人饮酒自己醉》(1856)、《节日好梦饭前应验》(1857)、《大雷雨》(1860)、《一知己胜两新交》(1860)、《莫管闲事》(186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61)、《孰能无过,孰能免祸》(1863)、《艰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炽热的心》(1869)、《人无千日好》(1871)、《真理固好,幸福更佳》(1877)、《最后的牺牲》(1878)、《心非铁石》(1880)等。这些剧本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用否定的态度描绘了商人。
关于人民生活的剧本:《切勿随心所欲》(1834)、《闹市》(1865)等。在这些剧本中,作者描写的是从农民转变为小商人、小市民的一些人。他们保持着民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剧本有些类似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歌风味,曾被改编为歌剧。
描写小官吏生活的剧本:《穷新娘》(1852)、《肥缺》(1857)、《深渊》(1866)、《贫人暴富》(1872)、《富新娘》(1876)等。
表现所谓“社会头面人物”的剧本:《意外事》(1851)、《女弟子》(1851)、《性格不合》(185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来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血饭》(1874)、《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1879)、《名伶与捧角》(1882)、《美男子》(1883)、《无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这些剧本揭露了贵族地主和社会名流们的丑恶灵魂。
历史剧:《柯兹玛‧扎哈罗维奇‧米宁苏霍鲁克》(1862)、《僭主德米特里与瓦西利‧隋斯基》(1866)、《土辛诺》(1867)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历史剧是逃避现实,抵御迫害,但主题是积极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与索洛维约夫合写的《别鲁根的婚事》(1878)、《蛮女人》(1880)、《有光无热》(1881),与聂维仁合写的《妄想》(1881)。
戏剧观点和写作方法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剧本应该是为全体人民而写的”。戏剧比其它一切文学作品更接近广大人民。舞台上演出的戏,要写得强而有力,要有巨大的戏剧性和热烈的真诚的感情,要有生动而有力的人物。在所有俄国古典作家中,他的剧本占演出剧目的绝大多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写人民的生活,为人民写作,丝毫不会降低戏剧文学的价值,相反,“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使它不致庸俗和堕落;只有那真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永垂不朽。这样的作品,迟早总会被别的民族,而最后被全世界所理解和欣赏”。
奥斯特洛夫斯基每写一部剧本,都要对他所描写的事物作深刻的观察和周密的思考,并搜集充分的资料。他写剧本之前,不仅开列剧中人物名单,而且还开列谁适合扮演什么角色的名单。他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的惯用的语言都有活的模特。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更换扮演者,使之更相适合,从而使特定的演员最能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妇女形象,使女演员们能发挥各自的特点并取得成功,使她们拥有自己的剧目,因此许多女演员特别爱戴这位剧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重视台词的表现力。他的剧本对白清晰动听,语言优美。他能掌握舞台上的位置和调度,能恰到好处地安排演员上下场,这就使他的剧本演出具有很高的戏剧性。
奥斯特洛夫斯基常把西欧名家的剧中人写进自己的剧作,使之更易于为俄国演员和观众所接受。例如,把莫里哀《吝啬鬼》(一译《悭吝人》)中的守财奴阿巴贡写进他的《贫人暴富》;把小仲马《私生子》中的女裁缝的儿子写进《无辜的罪人》,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排戏过程中,他经常听取演员的意见,修改自己的剧本。《大雷雨》中卡杰林娜关于自己少年生活的独白,就是根据第一个扮演卡杰林娜的女演员柯西茨卡雅的自述补写进去的。
评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和戏剧中具有珍贵的美学价值。俄国的重要评论家和作家,如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奥斯特洛夫斯基以高度的评价。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熟悉俄国生活的人,是人类心理的天才描绘者,性格描写的巨匠。他说,奥斯特洛夫斯基能抓着生活的实质、时代的脉搏。他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大雷雨》之前的许多剧本中所描绘的俄国生活,称作黑暗王国的形形色色。把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题名为《黑暗王国》,这是俄国社会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大雷雨》一出现,杜勃罗留波夫就立即写出一篇新的文献性论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他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来的先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曾在俄国舞台上广泛上演,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俄国演员。莫斯科小剧院曾以演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而闻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26年导演他的《火热的心》,梅耶荷德,..在1924年导演他的《森林》,都成了重大的戏剧事件。直到20世纪80年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些名剧还是苏联剧院的保留剧目。奥斯特洛夫斯基剧作最早介绍到中国的是《大雷雨》。1921年出版了耿济之翻译的《雷雨》,1937年改名《大雷雨》,在上海演出。到80年代中,在中国已有20多家剧院、剧团和戏剧院校演出此剧。除《大雷雨》之外,1922年出版了郑振铎译的《贫非罪》和柯一岑译的《罪与愁》(即《孰能无过,孰能免祸》)。《罪与愁》曾由钱颖和张庚改编为《爱与恨》于1936年在上海演出。《没有陪嫁的女人》(冰夷译)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林陵译)于抗战胜利后相继在上海出版。后者于1962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还有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或改编为中国形式的戏(如陈白尘根据《没有陪嫁的女人》改编的《悬崖之恋》,又名《卖油郎》),或搬上银幕(如《无辜的罪人》改编为电影《母与子》),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阿巴贡
阿巴贡,一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感情可言,他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牺牲儿子和女儿的终生幸福„„
影片中的阿巴贡有一个儿子克莱昂特和一个女儿爱莉丝,他们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妙龄少年,然而,他们却并未像其他的年轻人那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父亲拥有万贯的家财,而他们,作为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父亲的儿子,却完全不像公子哥抑或是千金小姐,他们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过着最清淡的生活,而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不肯拿出一分钱来替他们购置新的衣物,而他自己也是如此,每天穿着同一件衣服,就连最后儿子和女儿的结婚礼服也是由对方所出。
他很想让别人为其做事情,然而却不愿意掏一分钱,就拿他喜欢上玛丽雅娜来说吧。他虽然是一个吝啬鬼,但他首先是一个男人,男人都是喜欢漂亮的姑娘的,而他也不例外,他委托别人帮其说媒,起初说的好好的,可是一提到钱,他就像是发疯了似的,对人如老虎般凶恶,简直就是变色狼转世,令人“敬而远之”,觉得他不可理喻!
在对待他的家人的问题上,就更加显得他的吝啬与小气!为了节省开销,他雇佣了一个人既当厨子,又当马夫;为了节省开销,他终日不给马喂食物,以至于最后只剩下皮包骨头,令人不禁心生怜悯之心„„
不仅对待旁人如此,更令人不可思仪的是他对待他的儿子和女儿亦是如此。儿子克莱昂特为了生存起见,竟然另外出去借钱,而债主竟然是喜欢放高利贷的父亲阿巴贡,这一看似滑稽荒诞的情节正刻划了阿巴贡的自私及爱财如命的一个吸血鬼的丑陋形象!在对待他们的婚姻问题上,唯一可以左右他的决断的便是:儿子的结婚对象有没有大量的嫁妆带来,女儿的结婚对象是否不要嫁妆,而他为他们择偶的标准亦是如此,谁不要嫁妆就将女儿嫁给谁,当然最好是还能从中涝到好处;对儿子,则是谁给女儿配备的嫁妆丰厚就让儿子同谁结婚,看到这样的父亲,我们不得不说,这整个是一老顽固、老变态!真的是不可理喻!!
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吝啬鬼阿巴贡的生活点滴,但是却从不同曾面反映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性质,刻划了一个活生生的吸血鬼、吝啬鬼的形象,也反映了在旧时封建时代的父母包办婚姻的恶劣风气,最后影片以阿巴贡的全部积蓄被盗为尾,以其强烈的反映更生动的刻画了他的为人,在箱子下落明了的情况下,他为了避免付法官的口供费,竟然要处死说谎话的仆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噬财如命,认为金钱高于一切,没有了金钱,人生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在金钱面前,他丧失了人性、失去了爱情以及对儿子和女儿的亲情、对仆人及其他人的友情、对穷人的怜悯之情、对牲畜的关爱之情„„好象人世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已经不复存在,甚至包括他自己,在他的信念中,只剩下了金钱,金钱就是他生命的唯一!
片尾以阿巴贡拖着他那沉重的装满了金钱的箱子踏上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而请求获得布施的老婆婆依旧在后面追寻着他收尾,使得本文更加具有讽刺性,看似荒诞的结尾,实则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莫里哀的名作《吝啬鬼》,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与无情的嘲笑,书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切笑料的来源,也是无数批评矛头的指向。因为他的吝啬,让生活在他圈子里的人痛苦无比,他是这些人生活矛盾的纠结点,也是他们追求新生的绊脚石。但是看完这部作品后,我却认为阿巴贡吝啬得不彻底,不完全。他将钱财看得比亲情、友情、爱情更重要,但却没有因钱财而完全丧失亲情、友情、爱情。他精于算计,尽力刮钱,努力省钱,却没有达到彻彻底底的地步。他的吝啬仅限于他一个人,也没有超出道德的底线,他无情却不是无恶不作,他冷酷却不是残暴残忍。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一切围绕他而产生的笑料。
阿巴贡虽然吝啬,却没有将儿女变为赚钱的机器。他的女儿艾丽丝温柔大方,对爱情坚贞,对新的生活充满渴望。他的儿子克莱昂特,大胆奔放,坚强执着,敢于与阿巴贡正面抗争,指责父亲的不光彩的高利贷行为。这些都表明了阿巴贡虽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也没有因金钱物质而无情到将儿子女儿变为金钱的奴隶,他的一双儿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这也为作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我觉得金钱与物质虽然扭曲了阿巴贡的人生,但是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他也追求爱情,也追求名誉,也想做一个体面的,让人喜爱的人。为此他想娶妻,与儿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形成了故事的高潮。为此他想方设法精心着装,期望得到到未婚妻的喜爱,结果弄巧成拙,手上的钻戒还被儿子夺去送人。为此他请客吃饭却又舍不得花钱,结果上演了一出闹剧„„像阿巴贡这样的人只要满足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对金钱的占有欲,他就还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比如,只要儿女的婚礼他不用出一分钱,他也就无所畏谁娶谁,谁嫁谁;只要给他免费做一套新衣服,他就能高高兴兴的参加婚礼。我想这样的事是不可发生在葛朗台身上的,他比阿巴贡比起来更多的是悲剧而不是喜剧。
七嘴八舌:
(1)对于阿巴贡的极端吝啬,电影是怎么样用极度夸张手法来表现的?
答:阿巴贡守财如命,钱就是他的一切。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可是仍是穿的破破烂烂的,衣服补了又补,而且“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就像一个铁公鸡。
<1>在片头,阿巴贡刚刚得到了放贷回来的10000埃居鬼鬼祟祟地埋藏在花园里,还把箱子五花大绑地,锁上一层又一层的铁链,深深埋在坑里,最可笑的是,他还在铁箱的上边放了捕兽夹,深怕被人发现。他仿佛觉得所有人都在打听他藏钱的地方,而当自己仆人在花园里做事时候,他连忙把仆人支开,深怕被发现。阿巴贡
<2>阿巴贡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要交一点点礼拜钱的时候,他恐惧,他颤抖,不断躲避,在他心里,修女一直追赶着他,向他催促着礼拜钱,他只能仓皇而逃,非常狼狈,而这礼拜钱是必须交的,是信仰的必需品,而他为了小小的钱还是选择逃避。
<3>为了不花一文钱,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儿嫁给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自己也打算娶一个年轻可爱的姑娘而分文不费。
<4>阿巴贡自己不花钱,把钱都拿出去放贷了,国家规定只能五分钱,他却提高了五倍,他不给自己儿子钱花,逼得儿子要出去借,而且乘人之危,用一大堆破旧的家具与破铜烂铁来顶替三千法郎的现金,而这些东西也许只是值600法郎。
<5>为了省钱,他偷偷跑去偷掉喂马的粮草而遭马夫毒打,误以为是偷马贼。最后他的马饿死了,就厚着脸皮去找邻居借马车,这样就可以省下养马的钱。
<6>在预备结婚圣殿食物的时候,他要厨师用八人的饭菜招待十个人,而且还要在汤里加水。
<7>当他的儿子克雷央特以一万银币要挟他,让阿巴贡在要玛丽亚娜还是要一万银币之间进行选择时,阿巴贡宁可放弃玛丽亚娜而选择了一万币。
<8>当他看到儿子身上的丝带,头上的假发时,估计这两项至少值20个比斯托时就教导儿子说:“20个比斯托,就按十二分之一放出去生利的话,一年就可以得到18个利物儿6个索儿8个德涅。”
(2)电影首尾出现的钱箱,表达了什么含义?
答:钱箱代表着财富和金钱,代表着阿巴贡的生命和信仰。电影开场就描写了阿巴贡鬼鬼祟祟地把别人刚归还他的1万埃居埋藏在花园里。片头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巨大的箱子,但是箱子里面的东西并不为人所知。但是这个箱子一直是电影的中心,直到片尾的时候,钱箱里的内容才完完全全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闪闪发光的金币。它找到钱箱的时候欣喜若狂,比自己孩子的婚礼还要兴奋开心。在影片后部分,阿巴贡藏在花园里的钱箱被拉弗莱斯偷了出来,给阿巴贡的儿子。在得知阿巴贡最珍爱的钱箱被偷了的时候,的阿巴贡歇斯底里,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叫法官,叫天老爷,濒临崩溃:“我那可怜的钱啊!”“我的亲爱的朋友啊!”“我要死啦”。它生动地表明阿巴贡爱钱已超过爱惜生命,也超过了所有的家人。。最后,他的儿子拿这只箱子要挟他,阿巴贡在金钱和爱情的抉择中,放弃了玛丽亚娜,选取了金钱。他正是那个年代贪婪贵族的代表,讽刺了贵族只有金钱和利益而丧失了良心的丑陋现状,同时也揭穿了贵族内心的自私和虚伪,曝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也是对拜金主义者嘲哄和无情的批判。阿巴贡在找到钱箱的时候,变得十分警惕,连画上的人物都要怀疑,最后的他拖着钱箱,弃儿子和女儿的婚礼而不顾,独自带着钱箱远走高飞,他慢慢带着钱箱走向沙漠,正是在讽
喻着当时的贵族们一心只有钱,为了钱,就是为了一个钱箱,他们走向了堕落,逐渐走向了人性的荒漠。
(3)对于阿巴贡的特点,你想起了其他哪些相似的著名作品中的文学形象?
答:还有就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而中国的名著的有《围城》里的李梅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徐复祚的《一文钱》的卢至还有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监河侯。
(4)对于饰演阿巴贡的演员,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答:
<1>演员整体演的非常好,可是总的来说,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还不是太夸张,应该要用更加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阿巴贡嫉妒扭曲的内心。
<2>演员的眼神交流不够,眼神变化不够丰富,阿巴贡贪婪、胆小、自私、谨慎等特性,都是应该要从心里表现出来,因为阿巴贡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传达是非常重要的。
<3>阿巴贡的演员应该要选择尖嘴猴腮类型的,更能够现实出他的刻薄,因为外形容易让观众有一个影响,因此化妆时候要好好注意这一点。
<4>阿巴贡气急败坏的时候应该要暴跳如雷,但是演员过于平静了,而且,演员走路的步子太大了,作为一个贵族应该要小碎步,但是又走得很急,这样更现实出一个猴急的糟老头非常可爱又令人无奈的形象。
<5>阿巴贡生气的时候应该是要涨红了脸的,演员的脸色却一直没有变化,他应该要尝试憋气,一口气讲完台词,涨红脸更能显示阿巴贡的气愤。
阿巴贡——扁平人物的胜利
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经典形象——阿巴贡,这一人物也成为了欧洲文学中四大吝啬鬼之一。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采用了三种并列而又关联的艺术手段:集中、夸张、巧合,这使得人物典型的吝啬性格得到充分刻画和大胆表现,从而经久不衰。
一、集中化
莫里哀十分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常常将某一类的性格特征极度浓缩,然后集中表现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并使之达到顶端。阿巴贡身上集中表现的一个典型性格就是:吝啬。在他的世界中,钱财是最重要的,它压倒一切、决定一切,是他的上帝、是他的命根。
对待他人,他极尽克扣之能事。他教仆人用荞麦杆儿的帽子放在制服前来遮盖上面的油渍,并让他们想办法背朝墙,总拿前脸儿冲人,只为掩盖后面破了窟窿的灯笼裤。甚至家里来了客人,他也要求要花最少的钱做出好吃的菜,要用八个人的饭菜款待十个人。他还告诉仆人不能轻易给客人倒酒,客人第一次要酒的时候别理睬,要多等一等,千万不能忘记大量掺水,他千叮万嘱厨师:“得预备一些人家不太爱吃,可一吃就饱的东西。”他家里的车夫除了要驾车之外,还要带上围裙、拿起勺子做厨师。
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他全然不顾他们自身的想法和往后的幸福,只求能从中捞点钱或省点钱。他给儿子看中一个寡妇,因为这是一个有钱的寡妇,这样一来儿子娶妻不仅不会花很多钱,反而能够大赚一笔。他将女儿许配给将近五十岁的昂赛末爵爷。他考虑的只是对方不要嫁妆,这是他对女儿婚事的唯一要求。但是自己又想分文不花地取回年轻漂亮的姑娘,甚至还赚些嫁妆。于是花言巧语地指使媒人对玛丽亚娜的母亲讲:“总得从自己身上出点血,因为一个女孩子一点嫁妆都不带过来,是没有人要的。”
当然,即使是对自己,他的吝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省几个菜钱,他自己制作了一本日历,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半。他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自己的马棚偷吃荞麦,还被马夫棒打了一顿。
莫里哀巧妙地将阿巴贡的吝啬贯穿到各种事件的方方面面,再由各个细枝末节的事件汇聚到一起集中表现他的吝啬。让读者感到可笑的同时不得不感叹他的可悲。
二、夸张化
夸张化是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对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艺术手法,它能使塑造的形象典型化、深刻化、喜剧化,极具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外貌上看阿巴贡,“像一只扎了口的钱袋的嘴”、“疑神疑鬼的眼睛”、“一件磨得发亮的铁灰色的上衣”、“腰上束着一根小细绳”(正常情况下是三根)„„这一系列夸张的外貌描写将人物形象客观而真实地展现出来。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关于阿巴贡丢失钱匣后的语言和心理结合的夸张化的描写:“哎哟,我那可怜的钱啊,我那可怜的钱啊,我的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一被抢走,我的依靠、我的安慰、我的快乐就全没有了,我算是整个完蛋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没有你,我简直活不了啦。
全完啦,我实在受不了啦,我要死,我死啦,我死啦,我已经入土啦。”这段有名的独白把丢失钱匣这件事对一个人的影响夸张化,夸张到没有这些钱整个人都要死掉,如此把一个守财奴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钱就是他的生命。
三、巧合化
巧合化是戏剧结构布局和安排情节的技巧手段,用来刻画、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时,能起到影响人物性格发展的微妙作用,最能造成讽刺的效果。
在《悭吝人》中,人物关系到处充斥着巧合。例如:阿尔巴贡的情敌是儿子,而债户也是儿子,莫里哀把阿巴贡和克莱昂特设置为“父与子”关系的同时,也巧妙地把金钱和爱情的矛盾扭结在这种关系上;阿巴贡准备娶的姑娘碰巧是儿子的梦中情人,他逼迫女儿嫁的年过半百的老头恰恰正是女儿情人和儿子情人失散多年的父亲„„这些都是十分巧合、颇具偶然性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阿巴贡身上的个性和喜剧性表露无遗。
通过以上三点的简要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阿巴贡这个人物的特点用两个字来概括——吝啬。虽然有批评家指出,莫里哀笔下的这位吝啬鬼阿巴贡是一种“扁形人物”,因为只用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很好地概括人物了。但我认为“扁形人物”这个词不是批评,反而可以算作是一种褒扬。首先,人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复杂性格,每个人都可能有邪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超脱的一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私的一面„„人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矛盾的动物,如果每个人都去塑造“圆形人物”,刻画人物全面的性格特点的话,文学作品里都将是大同小异的形象,何来能够被世人铭记万世的经典、个性的人物呢?其次,人物典型化、高度概括化,并不代表人物特征的浅薄,缺乏丰富内涵,缺乏再思考、再创造的空间。反而,将某一种典型性格演绎到极致,才能发掘这种性格中蕴含的更深更广的东西,使读者深刻铭记这一形象的同时能透过人物对其典型性格有更深入、透彻的认识,引发更多的思考。所以,总的说来,阿巴贡这一人物形象实际上宣告了“扁平人物”的胜利。
《吝啬鬼》第三场第一幕阿巴贡
阿巴贡瓦赖尔,过来帮我一下。雅克厨师,过来,我最后来分配你的任务。雅克师傅敢问老爷,我目前具有双重身份,您是要跟您的马车夫说话,还是厨师说话,我干两份差事。
阿巴贡我两个都说。
雅克师傅那您先跟谁说?
阿巴贡(捶桌子)先和厨师说。
雅克师傅那您等会儿啊。(他把车夫制服脱去,剩下一套厨师的衣服)
阿巴贡你哪来的这么多臭规矩!
雅克师傅吩咐吧。
阿巴贡雅克厨师,我答应今天晚上请人来吃饭。
雅克师傅这可是一件稀奇事儿!
阿巴贡你跟我说说,你能够做点什么吃的吗?
雅克师傅可以,只要您给我钱。
阿巴贡噢,真见鬼!你总是要钱!(捶桌子、握拳)他们不会说别的,一天到晚就只知道要钱,钱,钱,啊!他们就会说钱,钱就是他们的防身武器,没完没了的要钱,钱!
瓦赖尔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无知的回答,要花很多的钱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哦,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了。你听好了,这连笨蛋都能够做得到。可是,做为一个有本事的人,应该能用最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阿巴贡是的呀。
雅克师傅用很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瓦赖尔那当然了。
雅克师傅我的天哪,说实话,总管先生,如果你要能把这个秘诀教给我的话,你来做厨师,我就太感谢你了,这没你不管的事。
阿巴贡你闭嘴!我们该做些什么吃的?
雅克师傅您的总管先生,他能用很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阿巴贡(捶桌)啊啊啊!我是要你来回答我!
雅克师傅您想要多少人来吃饭?
阿巴贡嘘!(双手平放)
雅克师傅(放低声音)您想要多少人来吃饭?
阿巴贡大概十到八个人,不过有八个人就够了,八个人的饭菜足够十个人吃的了。
瓦赖尔那是自然。阿巴贡
雅克师傅那好吧!四大盆汤,五大盆菜,先上汤,然后再上菜。
阿巴贡(惊讶)见鬼!这已经足够全城人吃的了!
雅克师傅还有烤肉······
阿巴贡(急忙捂住了他的嘴)我的天!你这混账,你想让我倾家荡产吗?雅克师傅还有甜食······
阿巴贡还有?
瓦赖尔难道你想把大家都撑死吗?难道先生请客,是为了让他们拼命吃东西而杀死他们吗?你去看一看有关健康的劝告吧!你去问一问大夫吧!再也没有比暴饮暴食,对身体更有害的了。
阿巴贡他说得对!(指瓦赖尔)
瓦赖尔雅克先生,你和你的同行要记住,摆满菜肴的宴席是会要人命的。要想对邀请的客人表示友好,就得用最俭朴的饭菜来招待他们。因为古人曾经说过,“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阿巴贡(音乐,怔住,双手向上聆听福音)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过来,我要为这句话拥抱你,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了!“活着是为了吃饭,而吃饭不是为了……”不,不是这样的,你是怎么说的?
瓦赖尔“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阿巴贡(双手向上)是的,(对雅克)听见了吗?(对瓦赖尔)这个话是哪个文人说的?
瓦赖尔我也不记得他的名字了。
阿巴贡别忘了把这句话写下来,我要用金字把这句话刻在客厅的壁炉上面。瓦赖尔我一定做到。至于你的晚餐就交给我来办吧!我会把一切办得恰如其分的。
阿巴贡去办吧。
雅克师傅太好了,我就不用操心了!
阿巴贡(对雅克)要准备客人不能多吃的东西,比如说那种肥腻的豌豆羊肉,不,还有,再做上一大碗肉酱,肉酱,不,再多放一些栗子,越密越好。
瓦赖尔就交给我来办吧!
阿巴贡(拍掌)现在,雅克师傅,你要把我的马车清洗干净。
雅克师傅等一下,这是对车夫发话,我先换上车夫的衣服,您说呢?(他又穿上了他的罩褂)说吧„„
阿巴贡(生气,握拳)你必须把我的马车冲洗干净!把马配好,我要去集市!雅克师傅您的马?老爷,您指的是那些吗?您过来看看您的马吧,它们根本走不了路了。我不是说它们倒在了干草垛上,因为那些可怜的马,它们根本没吃的。可是您呢,还这么严厉的让它们节食,它们现在已经变成了幻影,或者是幽灵,已经徒有其名了。
阿巴贡它们没干什么怎么会病得这么厉害?
雅克师傅就因为没干什么就不给它们吃的了?您看看这些可怜的牲口,最好是干得多吃得也多。您看它们现在饿得这个样子,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心疼这几匹马,就好像看见我自己在消瘦,我每天从自己的嘴里省下吃的来喂它们。老爷,对近邻都没有半点同情心,心肠太狠了。
阿巴贡(走向雅克)去一趟集市并不是很累的活。
雅克师傅不,老爷,我没有勇气,没有勇气使唤它们,它们变成这个样子,我不忍心用鞭子去抽它们,您让它们拉车,它们连自己都拉不动。
瓦赖尔先生,我会请邻居皮卡尔先生来赶马车的。
雅克师傅好吧,我宁愿马死在别人手里也别死在我的手里。
瓦赖尔噢,雅克先生也讲大道理了。
雅克师傅噢,总管先生还真会讲话。
阿巴贡(握拳,生气)住嘴!
雅克师傅不!先生!
阿巴贡(拍掌)住嘴!
雅克师傅不不不,我受不了溜须拍马的人。不不,我每天看见他干事我就生气。他没完没了的检查面包、油、木柴、盐,还有蜡烛,这些都是为了拍您的马屁!他为了讨您的喜欢,我就是受不了!我生气每天听到别人对您的评价,因为我对您还是有感情的,尽管我也说过您,但是除了那几匹马,您是我最喜欢的人了。阿巴贡(对瓦赖尔挥手)去。
阿巴贡雅克师傅,你能告诉我,别人都说我些什么吗?
雅克师傅可以,老爷,只要您不生气我就告诉您。
阿巴贡不,绝对不会!不会的。
雅克师傅请原谅,先生,我知道您肯定会发火的。
阿巴贡绝对不会!相反我会很高兴的,我会很高兴,我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评论我的?
雅克师傅老爷,既然您愿意听,那么我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您好了。他们从各方面挖苦您、讥笑您,他们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说您的坏话。没完没了的编造您吝啬的故事。有人说,您让人印刷了一个很特别的日历,把每个季节的守斋期延长了一倍,为的是强迫您的家人多吃几天斋;有人说,在年底发赏金的时候,或者您要辞退仆人的时候,总是要跟仆人找碴吵一架,为的是找个理由,不给他们一分钱;还有人说,您曾经把邻居的一只猫告上了法庭,那是因为这只猫偷吃了您家里未吃完的一块羊腿肉;还有人撞见您,在半夜跑到自家的马厩里,偷吃自己家马的燕麦,结果被在我之前的那个车夫痛打了一顿,而您在黑夜里只得自认倒霉,自讨苦吃。您还让我说吗?您愿意听我说吗?您想让我说吗?不管到什么地方,您都成了大家的笑料和话柄。大家说您的时候都用您的外号,什么吝啬鬼,守财奴,刻薄鬼,还有吸血鬼。
阿巴贡(狠狠地揍他)你这个蠢货!笨蛋!下流坯!
雅克师傅得!得!我早就知道,您不愿意相信我的话,我早就说过您听了一定会发脾气。
阿巴贡我要让你学会说话。
电影《吝啬鬼》观后感
世界名著中有四个吝啬鬼及其著名,他们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课堂上观看了《悭吝人》的电影,实在是有话可说,在此说说我的观后感。
阿巴贡,一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感情可言,他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牺牲儿子和女儿的终生幸福……
一般人有多余的钱都是放在自己家里的保险箱里的,而阿巴贡说:保险箱是最不安全的,是赤裸裸地引诱小偷的工具。
电影以其埋藏别人还给他的一万金币在花园里开始,埋藏的整个过程其动作表情都是尽其所能地表现其对金钱的迷恋,和使其装金币的箱子不被发现,不被小偷惦记。
影片中的阿巴贡有一个儿子克莱昂特和一个女儿爱莉丝,他们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妙龄少年,然而,他们却并未像其他的年轻人那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父亲拥有万贯的家财,而他们,作为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父亲的儿子,却完全不像公子哥抑或是千金小姐,他们穿着最朴素的衣服,过着最清淡的生活,而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不肯拿出一分钱来替他们购置新的衣物,而他自己也是如此,每天穿着同一件衣服,就连最后儿子和女儿的结婚礼服也是由对方所出。
他很想让别人为其做事情,然而却不愿意掏一分钱,就拿他喜欢上玛丽雅娜来说吧。他虽然是一个吝啬鬼,但他首先是一个男人,男人都是喜欢漂亮的姑娘的,而他也不例外,他委托别人帮其说媒,起初说的好好的,可是一提到钱,他就像是发疯了似的,对人如老虎般凶恶,简直就是变色狼转世,令人“敬而远之”,觉得他不可理喻!就算是在礼堂中当所有人都往请求获得布施的老婆婆的钱袋中放入钱的时候,他却一再改变他祈祷的位置,甚至为躲避请求获得布施的老婆婆,在没有礼拜还没做完的情况下急匆匆地回家。
在对待他的家人的问题上,就更加显得他的吝啬与小气!为了节省开销,他雇佣了一个人既当厨子,又当马夫;为了节省开销,他终日不给马喂食物,以至于最后只剩下皮包骨头,令人不禁心生怜悯之心;电影中,从他儿子口中知道,为了节省开销,他甚至节省口粮,要求家人不吃饭……
不仅对待旁人如此,更令人不可思仪的是他对待他的儿子和女儿亦是如此。儿子克莱昂特为了生存起见,竟然另外出去借钱,而债主竟然是喜欢放
高利贷的父亲阿巴贡,这一看似滑稽荒诞的情节正刻划了阿巴贡的自私及爱财如命的一个吸血鬼的丑陋形象!在对待他们的婚姻问题上,唯一可以左右他的决断的便是:儿子的结婚对象有没有大量的嫁妆带来,女儿的结婚对象是否不要嫁妆,而他为他们择偶的标准亦是如此,谁不要嫁妆就将女儿嫁给谁,当然最好是还能从中涝到好处;对儿子,则是谁给女儿配备的嫁妆丰厚就让儿子同谁结婚,看到这样的父亲,我们不得不说,这整个是一老顽固、老变态!真的是不可理喻!!
这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吝啬鬼阿巴贡的生活点滴,但是却从不同曾面反映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性质,刻划了一个活生生的吸血鬼、吝啬鬼的形象,也反映了在旧时封建时代的父母包办婚姻的恶劣风气,最后影片以阿巴贡的全部积蓄被盗为尾,以其强烈的反映更生动的刻画了他的为人,在箱子下落明了的情况下,他为了避免付法官的口供费,竟然要处死说谎话的仆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噬财如命,认为金钱高于一切,没有了金钱,人生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在金钱面前,他丧失了人性、失去了爱情以及对儿子和女儿的亲情、对仆人及其他人的友情、对穷人的怜悯之情、对牲畜的关爱之情……好象人世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已经不复存在,甚至包括他自己,在他的信念中,只剩下了金钱,金钱就是他生命的唯一!
片尾以阿巴贡拖着他那沉重的装满了金钱的箱子踏上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而请求获得布施的老婆婆依旧在后面追寻着他收尾,使得本文更加具有讽刺性,看似荒诞的结尾,实则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这部电影以阿巴贡丰富的心里描述,滑稽的动作,夸张的面部特写,形象地表现了阿巴贡这个吝啬鬼的品行,讽刺了那些像阿巴贡一样的人,最后的结局预示着吝啬鬼注定会孤独。
数计学院计科本123班李国钢1204402330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