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关雎散文600字

关雎散文6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关雎实录》

《关雎》教学实录

1.题目:《关雎》教学实录

2.说明:该课获2012年(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3.署名:郭致顺/执教郭致顺/整理

4.课堂实录正文: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投影:“四书五经”)同学们好,请坐。先给大家说个故事,一位中国学

生去美国留学,学习的是美国文学。没想到美国的一位教授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感兴趣,他问中国的这位留学生:“听说你们国家有一本书,叫《周易》,这本书很神奇,读懂了它就可以懂得乾坤大道,就可以预知未来。你读过没有?”这个学生说:“I’msorry!没读过。”教授又问:“你们国家还有一本书,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据说读完了它,人就变得‘温柔敦厚’,这本书你读过没有?”这个学生说:“I’msorry!没读全。”“你们国家的武圣人关云长深明大义,那是因为他熟读《春秋》,这本书你读过没有?”这个学生继续说:“I’msorry!”这时候教授就说:“那我建议你还是回国去吧,文学的源头在你们那儿,(指屏幕)‘四书五经’,最经典的东西你都没读完,跑到这里研究别国的文学,那是舍本逐末。”

这个故事其实是我编的,大家觉得合理吗?

生:合理。

师:我也觉得合理。现在好多学生所读的经典太少了,有的学生干脆没有读过。

咱们现在已经是初三了,我知道再过一段时间,有些同学基本就告别学校了,他们以后读书的机会就少了,更不读这些书了。现在有些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了,把传统文化丢了,素质也低了——其实好东西在这里,只是我们都让它死在图书馆里了,现实中没有很好的继承。

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们换个话题。换个轻松一点的,你们班有没有谈

恋爱的?

生:(七嘴八舌)没有——有。

师:从有些同学的笑容上我就看出来了,肯定有。而且还不少。那你们老师提倡

吗?

生:不。

师:魏老师,刘老师给你们讲不讲爱情?(指屏幕)这些好东西里面,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篇就是讲爱情的。这一篇叫什么呢?

生:关雎。

师:(板书:关雎。)最好的东西在这里,它就是讲爱情的。现在同学们把课本翻开,看一看。

第一遍一定要自己读,千万别让别人替你读了。第一次,很重要,读对读错,关系不大,自己的体会最重要。自己试着读一遍。

生:(各自读《关雎》)

师:读出它的美了吗?

生:没有。

师:先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读准确再说。

(投影《关雎》全诗,指正字音。略。)

师:首先要读得正确,下面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有两个问题。(指屏幕)这是“寤寐”,两个字都是四声,刚才有的同学读成“wǔmèi”了。还有一个字“好”,读“hǎo”还是“hào”?

生:hǎo.

师:后面一个字是“逑”,是配偶的意思,前面的“好”是修饰“配偶”的,应该读三声,“hǎo逑”。君子hǎo逑,君子的好配偶。

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读正确。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大家读得有点快。读诗,要按它的节奏来读。一般五言诗,我们采用“二一二”或者“二三”的断法。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诗一般都是“二二三”的断法。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四言诗怎么断呢?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读慢一点,节奏读准确,字音读准确,再来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个词(寤寐)还有人读的是““wǔmèi”,应是“wùmèi”。再一个问题,当大家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语速就普遍快起来了,越读越快了。

我们要越读越好,还要注意诗所表达的意思。比如这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想啊,想啊,晚上都睡不觉了。(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再比如这首诗一开始的时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说好看上了一位好姑娘,心情是欣喜的;到后来(琴瑟友之),他弹着琴共同娱乐的时候,就是比较高兴的了,甚至是激动的。

再来一遍,读正确,注意节奏,注意情感的表达。开始。

生:(齐读)

师:这次语速把握得较好,但是情感表达依然不到位。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解诗的意思。不着急,慢慢来。现在同学们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诗句意思。有难点,相互之间可以讨论。

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意,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师:好了,停,现在给大家一个提问的机会。你有问题,你就问,我来答。你没有问题,那就我来提问,你来答。谁来提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是知也。

生1:“参差”是什么意思?

生2:长短不齐的意思。

„„

师:还有吗?——没有。看来这首诗不难。下面该我来提问了,检查一下你们究竟弄懂了没有。

那我们就从这一组开始,一人翻译一句。开始。

生3:在水中的陆地上,雎鸠鸟在关关地鸣叫。

师:洲,在水中的陆地上。(画篆字“州”),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字就是兰州的州,中间的点就代表陆地,所以这个字的本义就指水中的陆地。后来呢,因为这个字太忙了,所以造了“洲”这个字来表示水中的陆地。

“关关”是像声词,类似于鸭子的呱、呱的叫声。整句的意思就是在水中的陆地上,雎鸠鸟在关关地鸣叫。第二句,下一位同学。

生4:善良美丽的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窈窕是什么意思?

生:文静美好的。

师:文静美好的淑女,就是君子的好配偶。第三句——

生5: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两边去捞取。

师:谁在捞取?

生:那个姑娘。

师:可见这是位勤劳的姑娘。后面——

生6:文静美好的淑女啊,日夜追求她。

生7:追求没有得到,就日夜思念。

生8:想啊,想啊,翻来覆去睡不着。

生9:长短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生10: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生11:长短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生12:善良美丽的淑女,敲钟打鼓使她快乐。

师:同学们翻译得不错。既然意思理解了,我们就应该把它读得更好。注意,不管是朗读诗歌还是朗读散文,一般起句要平一些。如果起句太高,后面就没办法表现。如(老师示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面就要有变化,该强调的就要重读,随着情感的变化就要读出不同的语调。如“琴瑟友之”的“友”字就要加重。因为从此句来看,小伙子把姑娘追到手了,他们谈恋爱了,小伙子弹琴给姑娘听,所以这个字就要加重,或者以拖长的方法来表现。(老师示范)再比如“钟鼓乐之”的“乐”也是需要强调的一个字。像这一句(指屏幕“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小伙子没有追到,肯定心情有点沮丧,我们就读低一点、慢一点。

来,同学们再表现一下。开始读——

生:(齐读)

师:可以听得出,有些同学已经注意刚讲过的朗读技巧了,也努力地在表现诗歌

所表达的感情。但还有一些同学表现得不太好。看来朗读也是要下功夫练习的。课后同学们还要好好琢磨,不断地练习才能朗诵得更好。

现在同学们看我投影的诗,不看左面的部分,只看右半部分。这几句: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把这些变为红色字体)

“君子好逑”是说小伙子看上这个姑娘了,认准了她可以给我当媳妇。看上了怎么办?

生:追。

师:对,看上了就追呗。“寤寐求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不仅要追求,而且

是日夜追求。追到了没?

生:没有。

师:没追到,小伙子“辗转反侧”睡不着,或者在想办法。

再往下看,“琴瑟友之”,好上了,就像现代社会年轻人谈恋爱一样,

坐在河边,弹着吉它,唱着歌。

最后呢,“钟鼓乐之”,敲钟打鼓,这是很热闹的场面,意味着什么?生:好像是结婚的场面。

师:对,就是敲钟打鼓,热热闹闹把那姑娘娶回来了。

这时候我们的思路就很清楚了。先是看上了,“君子好逑”;看上了就

追,“寤寐求之”;没追到睡不着,“辗转反侧”;经过努力追上了,开始谈恋爱了,“琴瑟友之”;终于把她娶回家了,“钟鼓乐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首诗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记叙(板书:赋记叙)。我们单看后面几句,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几句,记住了没有?

生:„„

师:只要想想这个故事就记住了——先是看上了——

生:君子好逑。

师:看上了就追——{关雎散文600字}.

生:寤寐求之。

师:没追到——

篇二:《诗经-关雎》

2015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诗经-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一、课文阅读题(40分)

(一)《关雎》(8分)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分)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二)《蒹葭》(6分)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三)《黄鹤楼》(7分)

1.本诗选自,作者。(2分)

2.本文用典的句子:,。(2分)

3.写景的两句诗是,。(2分)

4.唐代诗人见到这首诗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1分)

(四)《钱塘湖春行》(5分)

1.本文写了几种早春的景象?(3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2分)

(五)《相见欢》(5分)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3分)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六)《江城子?密州出猎》(9分)

1.这首词巧用典故的句子:。(3分)

2.本词的作者是,我们曾学过他的中秋吟月的词是。(3分)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3分)

答案:(一)1.雎鸠荇菜2.窈窕淑女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点拨:深入体会诗歌,不要写错别字。

(二)1.《诗经?秦风》爱情2.蒹葭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点拨: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考虑。

(三)1.《崔颢集》崔颢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李白

(四)1.水面初平云脚低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马蹄

2.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点拨:深入体会诗歌,概括要准确。{关雎散文600字}.

(五)1.剪不断理还乱

2.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点拨: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六)1.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挽”“雕”。

二、类文阅读题(23分)

(一)(5分)

行经华阴崔颢

岧绕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词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睛。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1.本诗从体裁上说,属于。(1分)

2.你知道“咸京”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2分)

3.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赏析:《行经华阴》和《黄鹤楼》都是崔颢的七言绝句。两首诗都是咏景抒情之作。《行经华阴》通过描写华阴奇险的景物,高峻的山峰,表达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黄鹤楼》中,通过对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相比而言,《行经华阴》中的对仗句子没有黄鹤楼中的自然、妥帖。

(二)(7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毕竟

(2)别样

2.本诗是一首(体裁)诗。(1分)

3.这首诗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2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赏析:此诗和《钱塘湖春行》都是描绘西湖景色的名篇。两首诗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不同之处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的西湖。《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早春的西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抓住了荷花一种景物进行描绘,而《钱塘湖春行》既有对静景“水面”“云脚”“乱花”“浅草”的描绘,也有对“早莺”“春燕”的动态刻画。

(三)(6分)

浪淘沙空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潺潺:

(2)一晌:

篇三:《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关雎散文600字}.

四、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关雎》,篇幅非常短小。我们先来读一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明确:诗中写一个年轻小伙子爱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姑娘,他朝思暮想、执着追求,然而求之不得,进而相思成梦,梦中与这位姑娘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歌抒发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着带着感情读一遍诗歌。或喜悦,或悲伤,要把它读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见“淑女”,一见钟情,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爱慕之情,心旷到难以自抑。(读出心旷、激动、难以自抑的情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咏唱,来说明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读出淑女之美)

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读出长夜漫漫的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虑、苦闷的心情)

一个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想象着拥有。“君子”追求不到“淑女”,情极生幻,梦中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情景,君子陶醉在愉悦中,沉浸在幸福里。(读出君子的喜悦之情)

5、五读,读出韵味

看着同学们在那里一本正经的读,我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那个教书的老先生,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时候的老先生,一定是和文章融为一体了。我现在看你们,面无表情,正襟危坐,读出来的东西硬邦邦的,一点让人陶醉的美感也没有。怎么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那种美?要先认识到诗歌美在哪里,然后把自己融进去。这首《关雎》美在哪里?你先思考一下,然后我找同学起来说一说。

并不是说摇头晃脑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听听播音员的《关雎》。

五、拓展延伸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千年后的今天,在空气中有着丁香花味的雨巷中,有一位诗人逢着了一个和丁香一样的女孩,清澈的双眸中含着淡淡愁怨,在擦肩而过的时候,驻足停留„„他就是诗人戴望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戴望舒的《雨巷》,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这首《雨巷》都有《关雎》的影子。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完全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这种写法,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六、课堂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是初生天地的源泉,简单、洁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情去诵读,用心去传唱,让这古老的歌谣在祖国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熠熠闪光。

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所见:在河之洲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所思: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所愿:君子好逑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篇四:《中考作文:语言的典雅》

典雅:让作文语言更具文化韵味

——作文语言出彩方法之一

什么是语言的“典雅”或是典雅的语言?所谓“典雅的语言”指的是我们的作文语言具有优美而不粗俗的特点,“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语言要求我们的文字要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

我们的同学在作文时,常常感到自己的语言比较枯燥,显得味同嚼蜡,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怎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典雅起来呢?

我们先来看两篇文章:

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

王开林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爱情的旋律呵,我依旧熟悉,如同她往日琅琅的笑声,那金玉相振的音乐,我听了无数遍,有一种感动如潮起,如雪落,飞涌于天际,漫舞于山崖,有一种刻镂心肺的感动源自亘古的记忆。

我的追求在三千年前不曾落空。春秋;她给我的灯烛,使人逾越了三千年的黑暗津渡。

让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一枚果实,光亮如经天不息的日月吧,爱过还要爱,更炽热的爱,更持久的爱,熔铸人生极乐的爱情,才是这寂寥天地里最精

彩的部分。不受压抑的心灵呵,它的羽翼能飞渡一切时空,它的视野能超越所有疆界。人世间最深的把握,你可知晓,它并非来自荣名、重权和巨富,它来自心心相印的爱情。

曾寻找过的脚步还在寻找,曾瞩望过的目光还在瞩望,古典的美人呵,时至今日,我纵然走得出小小的地球村,却仍然走不出她温香的怀抱!且听,我的情歌,在林中飞绕;且看,她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去日苦多,红颜易老啊,我小心翼翼地翻开《诗经》第一页,如今,只见她惊鸿一瞥,三千年的天光水影就如雪而消。

感悟苏轼

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经历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去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苏轼,永垂不朽。

上面两篇文章一是名家名作,一是中学生作文。散文作家王开林的散文《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发表后受到了散文爱好者的喜爱,其原因在于它典雅的语言和文中散发出的对往古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诗经《关雎》里“窈窕淑女”的悬想,语言上的黑体部分,是构成文字典雅的重要因素。而第二篇是一篇中学生习作,虽不及王开林先生的灵动传神,但也因文字具有典雅的某些特点而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两篇文章语言的出彩技巧。

1、王开林的散文语言少直接引用,多巧妙化用。比如,“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则化用了《诗经关雎》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而第二篇则更多直接引用。无论属于哪一类,都使得文章有古朴之味。

2、两位作者都喜欢采用古代散文的常用句式,比如偶句,“她给我的霖露,使我挨过了三千年的大旱春秋;她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