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的作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历史文化类作文导写》
历史文化类作文导写
供稿: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
一、标题作文
在中国人的格言中,有很多是关于读书的。如:
①书中自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④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联系现实,以“读书与时尚”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倡导读书,淡化时尚。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来谈读书对于成才、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性,读书就是一种时尚,倡导人们淡出电视和网络。
2.让读书成为时尚。针对人们已经不会读书或不再读书的现状,倡导: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提高生活的品位,让读书成为生活追求的目标,让读书成为人类心灵的按摩场。如果从怎么做的角度谈,可以论述如何利用网络读书,如何利用学习和工作之余的时间读书,以及主要读什么、偶尔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等。
3.读书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时尚。从古代读书的传统说起,阐明历代中国人对读书的态度,读书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此说明读书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时尚,也是一种传统。
4.让读书与时尚同步。今天的人们将读书作为当今时尚非常必要,可行。读书可以提高时尚的层次,时尚可以丰富读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研发时尚的图书,研究时尚的读法,把承载传统文化的书与进步的时尚结合起来。
二、话题作文
关于“传统节日”有专家发表以下的意见:
王易: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强势冲击,传统节日在“争夺”青年方面,渐渐败在洋节手里。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假如青年一代一味地崇尚洋节而漠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他们与文化传统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韩晓东: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
郝麦收: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大量“失真”和“缩水”,即使没有“洋节”的入侵,我国传统节日同样会走向没落。传统节日日渐势微不是洋节入侵的必然结果,而是我国对传统文
化的保护与发掘还远远不够。
根据上面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以“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1.发扬与借鉴。“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民族精神的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坚决保持并发扬自己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主体独立性,同时又注意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元素,洋为中用。
2.让传统文化走进新时代。在中西文化日益交流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兼容并包的积极心态对待外来节日,在保持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的同时,不断丰富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使“传统节日”成为老幼皆宜的文化盛宴。
3.让“年味”浓起来。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全中国人最喜爱的节日,但人们普遍感觉“年味”淡了。这个“年味”就是民族文化在人们内心的投影,如何发掘出这个味,是中国人普遍困惑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几条建议,也可以阐说“年”是什么,为什么要发掘“年味”,有了“年味”会怎么样等。
3.洋节也让它过出中国味。用中国文化同化洋节,这是一条重要的出路。过洋节,内容中国化,形式中国化,味道中国化等。
在四川宝光寺有一尊大肚子弥勒佛,旁边有一副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事无所不容。
这副对联的中心是什么?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展开议论,抒发感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三、材料作文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有几步,他忽然觉得不妥,连忙返回来,说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以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走到这位商人跟前,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了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这则材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你感悟和实际生活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发扬的一种精神财富。
因为是谈自己的启示,所以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从材料整体思考,可以议论细节与命运,如激励重在细节,大悟起于细节,做事关注细节等。从商人的角度,可以议论尊重、鼓励,如给人尊重,给人鼓励;尊重、鼓励是赠人玫瑰;让尊重和鼓励照亮他人等。从推销员的角度,可以议论“自尊、自信、自强”或“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要注意的是,写作时必须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写法上最大的不同。我们在文章开头,可以先概括地叙述材料的大意(叙述的重点应放在突出自己要提出论点的那部分),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如:一位铅笔推销员,在一位商人郑重其事地“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的尊重和鼓励下,一改自卑的心态,树立起自尊和自信,一年以后,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推销商。(第一种思路)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帮助一个困难中的人,方法很多,而尊重和鼓励是最好的办法。(分论点)因为“尊重和鼓励”可以强壮人的精神。因为“尊重和鼓励”可以增强人的斗志。因为“尊重和鼓励”改变人的思想。(第二种思路)他的成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尊、自信、自强”的心态。(分论点)自尊是精神的独立。自信是意志的坚定。自强是行动的不懈。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为什么你这么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的回答,让你感悟到了什么?请你结合感悟和实际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肯定的立意:发扬谦虚,继承美德;张扬内涵,克服浮躁;谦逊,让人际关系更和谐;成人之美,养我之美;深藏,是一种自我保护,含蓄,是一种心灵之安„„
2.否定的立意:“谦逊”是虚伪的外壳;过份谦虚伤人害己;谦逊,让人后诲让人忧;张扬才能促发展;谦虚也看情况;勿求虚名,讲求实效;让名与实副„„
3.求异的角意:拒绝物欲,追求美德;该出手时就出手;追求清名、美名、高尚之名;求取平衡的月亮;精神的疗伤„„
不论选择那个角度,写作都要有针对性,针对社会现象,针对具体问题,思人之未思,深入人之未深入。
第二篇:《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篇]》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三)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
●作家档案
韩愈:768年—824年
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时代:唐代
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陈出新。
▲突出成就儒学
韩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在文学主张与创作理论上提出:
1、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道合一,以道为主。
2、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作品。
3、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5、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评论资料
柳宗元《答韦中立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裴度《寄李翱书》说:“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称其文章“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苏东坡云:“欧阳文忠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叶燮《原诗》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其端。”
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为古文运动树立了
典范。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作品读思
选文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晚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心人总是触景感世,并能一叶知秋。所感之世,多是历史的脉动;所知之秋,不乏社会的时事。感怀者必是心有所系,知秋者总会事有所忧。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若非大贤笃志,孰能如此?也只有平时感时忧国者,才有不同常人的眼光,不同常人的见识,才能在花草、车马、时曲、习俗之中,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体会出政治得失和时事迁变的大道理。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晚春》二首,看似只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色,但其中深意却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关于历史文化的作文}.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快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想看个仔细时,地上却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