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观后感,范文30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央视“黄金档”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来巨大反响。该剧讲述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本以为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是像我们五六十年代的这茬人,因为这段“历史转折”我们都经历过,有过切身的感受。意想不到的是,许多80后也爱看,碰到一起,还和我们这些过来人聊起有关这部电视剧的许多很有意义的话题。类似这样“无代沟”,是很少见的审美现象。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史诗性质的电视剧,写的是伟人,出场的很多是曾经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级干部。但是剧中有一种务实的精神,抓住历史事件、历史场面,在细节上入手。第一集中,领袖们先后去世,被批判的邓小平赋闲在家,为儿子擦身,鼓励子女靠真本事吃饭。出门为国家,在家为父母,这些细节写出了邓小平朴实、平凡而伟大的情怀。在中央与“四人帮”搏击的关键夜晚,邓小平淡定地吩咐给孩子们分家产:每人留下一张照片。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平、廉洁和艰苦奋斗的写照。第二集中,粉碎了“四人帮”,老百姓家家户户吃螃蟹,邓小平一家也吃螃蟹,面对针对他的两种社会舆论,邓小平处变不惊,要大家继续吃螃蟹。这反映出邓小平关心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走向,而没有把个人荣辱放在心上。第三集中邓小平得急病住院,高级干部纷纷前往探望,尤其是出院后他和叶帅的热情拥抱,反映了民心党心,表现了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的真挚情怀。邓小平主动请求抓科技和教育,也是他一贯务实作风
的体现,要做具体的实事,而不是空谈!
关于邓小平的影视剧拍过不少,而写这段“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却是第一次。观看此剧,有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邓小平复出。当初中央安排他抓全面工作,但是邓小平却选择了分管教育和科技。教育与科技乃是事关祖国前途的大计。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剧中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及邓小平与应邀进京的苏步青等科学家共同参加科学座谈会的故事。其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著名学者马寅初看到这个特殊的班级,既有叔侄同班的,也有夫妻同班的,于是笑着对同学们说,这真是世界奇观。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一次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二是,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匮乏,更体现在思想上的教条和僵化。该剧重点描写了《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节,这些鲜见的内容首次在荧屏上呈现,而这篇文章引发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入了深水区,突破利益藩篱,动自己的奶酪,还是要有当年小平同志坚持改革的勇气、解放思想的锐气和责任担当的正气。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三是,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小平同志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油田的时候,问一名生产能手、劳动模范月收入是多少。职工回答:45元2角。小平同志感慨地说,收入太低了,再不能搞平均主义了,要按劳取酬。小平同志心怀人民,尊重群众,他推动的改革开放,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在举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坚信“中国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篇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演讲》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暑假的时候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将要播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高中是文科生,本来特别喜欢历史,尤其喜欢那些风云人物,所以来到学校后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看了这部电视剧。
我的感觉是这部电视剧是通过两个大的角度来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孕育、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
第一个角度是从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中央的工作人员在面对历史转折机遇的时候的思想动态,行为,来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况。
另一个角度是从田源,夏建国,刘金锁,陆大洲等农村、兵团的知青来客观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困难情况,以及中央在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下做出政策的改动对像他们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改革发展的进程比如刘金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源-私营企业、女友对香港的政策。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只能用三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敬佩、感动和惊讶。
首选我想说的是敬佩,在这部电视剧的开头,8341部队紧急出动,给我带来了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因为8341部队很多人还是知道的,这是毛主席的护卫队,他们的出动肯定有不平凡的事情要发生,接下来邓小平在家里给自己的孩子擦洗身子一幕,让我觉得这位老人是这么的坦然和和蔼,在面对不明情况的局面下,依然镇定自若。到
后来,四人帮被粉碎,而国家还处于困境,人们的思想还被禁锢的时候他给中央写信想要出来工作,从那一刻起我的内心里充满了敬佩之情,因为当时的邓小平已经是73岁的高龄了,并且在天安门45事件的时候第三次被打倒,党内外一切职务被开除,只保留了党籍,难以想象这对一个忧国忧民的革命前辈有着怎样的打击,他的内心到底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但是他仍然选择了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生活做贡献,我敬佩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也敬佩他那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到后来,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学教育事业,在第一次科学大会上,他把被打倒,被遗弃的李国豪教授,陈景润先生等一批受到迫害的老知识分子和学者请来北京开会,在会上邓小平一一和他们握了手,先表达对他们亲切的问候和深深地歉意,并和他们商讨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很多人对恢复高考提出了顾虑和担忧,但是邓小平勇敢的站了出来,并说了这样的话,延迟两个月,就从今年起恢复高考,出了什么问题,我邓小平负责。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和担当,这让我的敬佩之情更加的深厚了,因为这句话,无数的知识青年命运得到了改变,试想如果没有邓小平勇于提出恢复高考,今天的我们能在这美丽大学校园里学习吗?可能现在还在农村里参加集体生产。而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邓小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敢于直视错误的这种精神,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有大量的冤假错案,而且很多都是中央专案组专办,比如刘少奇案,陶铸案这在当时都是铁案而且牵扯的面非常的广,没有人敢翻,没有人敢碰,最后还是邓小平和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进行了{历史转折中的邓观后感,范文3000字}.
一次谈话,在那次谈话中邓小平说:我们十几岁就参加革命了,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富国强民,对于一些人和事,做错了我们当然应该平反。
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觉得邓小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面对过去党和国家所犯的一些错误的时候,有勇气有胆识去面对而不是逃避、遮掩,这种精神深深让我由衷的敬佩。
接下来想说的是感动,在这部电视剧中无处不充满着感动,从邓小平的家庭生活里充满着真挚的感情让我感动,从田源,刘金锁,建红这些知青们的艰苦爱情和努力为事业的拼搏中充满了温馨和感动。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小平那一句简单的话语。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总共有一千六百万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和边疆锻炼,经受了长时期的艰苦劳动锻炼和生活上的磨难,为开发祖国的不发达地区,为发展农村的生产事业、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时无刻不渴望回到城市中去照顾他们家中的老人,去陪伴他们的爱人。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的困难,就业岗位的缺乏,和人事制度的不完善,他们回到城市的愿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难以想象他们当时心中的苦闷和委屈。当他们派出代表去北京请愿的时候,就业部以一下子回来这么的人无法就业生活为由拒绝了他们,知道他们给小平同志写信,小平同志看了信后和负责人说了一句简短而有力的话:不管多艰苦,让孩子们回来吧。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多少关爱和理解,也正是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当时,国家是如此的困难,但他没有牺牲孩子们的幸福去换取短暂{历史转折中的邓观后感,范文3000字}.
的安逸,而是让孩子回到了自己心中想去的地方,让大家共同分担这份艰苦。
最后想说的是惊讶,为什么说到惊讶呢?我惊讶的事邓小平的睿智。首先他的睿智体现在上面提到过的恢复高考上,果断的从现实状况出发,实事求是,宣布恢复高考,他认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就在这一批知识青年中,实践证明了现在祖国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很多都是当初的知青。其次,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上体现了邓小平的睿智,当时中国还处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困惑很多人,他们不敢跨出禁区,把社会主义简单的认为就只能发展公有制集体经济,而邓小平却高瞻远瞩,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资金,学习技术和管理,他聘请了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负责与外国的资本家打交道,他接受了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外国商人-美国的石油大亨哈里斯来北京的参观交流并破例允许他乘坐私人专机直飞北京,到后来他接受了习仲勋同志的建议在深圳蛇口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让深圳在短短的几年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城市,这种远见和大智慧让我惊讶。最富有智慧的创举还是体现在邓小平对港澳台的政策上,他没有武力收回港澳台,而是采取了一国两制,在大陆发展社会主义,在港澳台采取资本主义,这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他做到了,既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又稳定了香港、澳门的繁荣与发展。这种大智慧真的让我非常的惊讶。
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表达我内心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
功盖千秋,福泽万世。小平您好,您好小平。
篇三:《《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自今年8月初开播以来,已连续播出二十几集,本剧对“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等历史事件进行了情景再现,主要描述了1976-1984年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高层处于复杂情景的几年,包括粉碎四人帮、华国锋上台,邓小平在政治博弈中如何胜出,在片中毫不回避。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一生充满传奇。他有担当,充满革命热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他带领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部戏也是作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献礼大片,邓小平生活化的内容,也在剧中多有体现。
篇四:《《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1976年三月底四月初,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民众运动,邓小平因此受到了波及,被扣上了“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的帽子,根据毛主席的提议,政治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不久,四人帮被逮捕,全社会的积怨一下子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天安门事件和邓小平命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叶剑英等中央元老的强烈要求下,邓小平同志恢复三副一正职务,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邓小平同志复出,主动要求抓科学与教育两个方面,因为历史上的好多次变革都是从这两方面开始的,所以当时就有人猜测邓小平同志是想先从这两个方面打开突破口,从而开始一次社会主义的大变革。邓小平同志先是寻找一些老科学家与教育家,召开科学与教育座谈会,因为当时好多科学家和教育家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有的在扫厕所,有的还在坐牢,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所以邀请他们来北京是很困难的事情,邓小平同志诚心邀请,并为哪些在文革当中受到迫害的科学家们平反,让他们安心投入教育与科学当中。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让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一次教育界乱反正的伟大创举,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当时,两个“凡是”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打破两个凡是成为了当时最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打破思想枷锁。出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引发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志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了大讨论,最终否定了两个凡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早日实现现代化。三中全会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文化大革命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还是遗留下来很多问题,其中一些老革命家门被冤枉,强扣了一些帽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刘少奇走资派,判国案,薄一波61人等判国案和陶铸案,邓小平强烈要求重新审查当时的案件,为文化大革命当时受到迫害的人平反,在胡耀邦和陈云两位同志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的调查下,逐步地为哪些遭到迫害的同志平反,这些冤假错案的平反,深深的鼓舞了老革命家门,使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整部剧中,让我映像最深的是田园,夏建国他们那一带知青的命运,由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以本该是学习的大好时期,他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农村,投入到农村生产建设当中,一小部分人参加高考,考上大学顺利的离开了农村,但是大部分的知青还是留在农村,所以当时大量的知青要求返城,他们连名的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并且进京请愿。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王震接待了知青们,并给他们分析了当时国家的状况,田源被他的一番话所感动,知青们理解了国家的困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都决定返回农场,投身生产。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大家都为自己失去的青春,爱情,美好的明天干杯。建国也站起来,表示他们都在续写历史的篇章,没有遗憾。可是回到云南,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官僚主义的严重压迫,他们没办法,再次写信给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成立专案组调查,调查完后,邓小平知道了知青们生活的苦状,说了一句让千万人潸然泪下的话,让孩子们回来吧。大量知青回城,因为没有工作,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解决知青们的工作,便成为了当时最紧要的任务,有些知青做起了摆摊的生意,可是那时候中国是不许有私营方式产生的,这些知青也受到了很多阻碍,邓小平知道这些情况后,听了同志们的意见,便把同志们召集到一起,有人就提出中央放开政策,鼓励知青自谋职业,改革经济体制。邓小平觉得可行,这一改,不是死了,而是活了。自此,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私营经济,田园也和他的哪些知青们开了食品厂,好多待业的青年也找到了工作,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清楚的知道了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由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很差,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充分的利用那个时期,快速的发展经济,致使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有着巨大的差距。邓小平通过访问各个国家,观察其他国家的发展,他深深的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明白中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当时国家很穷,根本就拿不出钱来搞经济建设。而外国的资本过剩,正在寻求海外市场的投资,邓小平同志再通过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可是中国范围太大,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建设。然而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自己想要中央给自己权力,他希望让广东先走一步。立刻就有人表示了赞同,广东毗邻香港,澳门,这是个很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优势搞出口加工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办工业,但是也有人存在异议,他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做法,如果这样做,大陆不就乱了,公有制经济不就乱了?万一失败了,那中国该何去何从,不仅如此,这还牵涉到关税,法律问题,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大问题。邓小平听了大家的意见,他觉得广东在中国还是个很特殊的地方,所以不需要有太多顾虑。他鼓励习仲勋大胆地尝试,但是这样毕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经过一番思虑,邓小平决定把广东设立成经济特区。他还要习仲勋赶紧拟出计划书,吸取新加坡那些国家的经验,先富带动后富,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久,深圳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成功,邓小平同志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逐步开放沿海城市,打造经济繁荣圈,彻底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
电视剧最后,邓小平家人为他庆祝八十岁生日,吃饭的时候,邓小平表示自己很感谢家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妻子卓琳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邓小平也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为了工作,他对这个家的关心并不够。家人们都很感动,他们知道邓小平工作很累压力很大,他们以他为荣,虽然邓小平平时很少过问家里的事情,但是大家都知道他对家里的关心不比任何一个人少。
看到这里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邓小平一个平凡的人,他也有着平凡人的情感,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就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伟大的事情,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篇五:《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从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这段重要历史时期下,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历程。
邓小平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人为的编撰,这就是邓小平真实的故事。
特别是剧中,贺平在得知“四人帮”被粉碎后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邓小平家里。邓小平当时还处在被“软禁”状态,预感有大事发生的他立即召集家人去“老地方”。在厕所里,关上门打开水龙头后,贺平开始讲述粉碎“四人帮”的经过。听完这个消息后,邓小平为自己点燃了一根烟,欣慰地说:“我可以再干二十年”。那一刻无数的观众为之动容。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他从不消沉,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奋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在经历了如此坎坷的突变后,如何还能够继续站起来呢?邓小平做到了,在受到最沉重的打击时,他韬光养晦,一直在等待着机会,而祖国也没有忘记他,让他成功复出,大展才能。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其中的艰难和险阻只会化成前进的动力,他的每次“落”,都因为坚持了真理,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每次的“起”,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重温伟人的风采,就是要让我们每位共产党人更加了解今天中国所取得成绩来之不易,正如小平同志自己所讲过的一样,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在已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新时期,我们只有更加依靠人民群众,以集体的智慧去克服改革中所要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学习邓小平,就要学习他赤诚爱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我们他赤诚为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观念,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标准。
阮志吕
2014年12月10日
篇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一)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内幕,以前都是听人讲有多么惊心动魄,现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鲜又真实。另外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四五事件'、'两个凡是'等来龙去脉搞得清楚了。这个片子还通过另外一种讲>故事的风格讲述了当时的年轻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在那么一转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们发出无限感慨。如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当时还没有公开亮相,就召开了全国科技座谈会,提出恢复全国高考。他提出:在高考报名上,只看本人表现和考试成绩,不看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