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吾乡
详细内容
篇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事多变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似乎过得都很苦。
小雨的家人不接受她的男友,她选择了分手,没想到男友天天吵着要吃安眠药自杀,希望自己能回到他的身边。小雨左右为难,却无从选择。
高中毕业的张平在北京打拼了八年,月薪过万,日子却依然过得捉襟见肘,妻子一直念叨买房的事情,孩子又要上幼儿园。他每天都焦虑万分,夜夜难眠。
丽莎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老公是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家人和睦相处,事业一帆风顺,丽莎却感觉缺了点什么,郁郁寡欢,愁思不断。
亚鹏年届三十,却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他对异性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后来发展到见了陌生人就浑身发抖,每天不敢出门,只能做啃老族,靠父母来养活自己。
各种各样的痛苦悲伤,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即使有凤姐的“惊天神雷”,小月月的“神马浮云”,我们好像依然感受不到快乐,体味的更多是苍凉。
我做心理咨询接待工作,每天都会遇到不速之客,没有预约一头闯进咨询室里来,急冲冲地要找心理咨询师调整自己,每个人眼中都充满了焦虑、抑郁和怀
疑,怀疑自己,怀疑亲人,怀疑社会,怀疑理想。每个人都在说,我想好好活下去,可是每个人都过得那样痛苦。
我们的预约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电话那头迫不及待地描述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甘和苦闷。失业的,失恋的,失眠的,失身的,嫌自己命苦的,怪别人多事的,恨世界不公的„„人世间的悲惊怒恐,通过不同的形式演绎着,唯独没有欢和喜。
我们的在线QQ每天没有停歇过,“嘀嘀”声听得多了,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父母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同学之间,爱恨情愁纠缠不休,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各种情绪纷乱掺杂。
百态万象,真可谓苦海无边;四处挣扎,看不到何处是岸。为何那么多人堕入其中不可自拔呢?我们的生活真的这般苦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间接导致了“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苏东坡因言获罪,被捕入狱。他的好友王巩受到牵连被贬谪至岭南荒僻之地宾州,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
元丰六年,王巩北归,与苏轼把酒言欢,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受感动,作词一首: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是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才是我们的最优选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中充满了痛苦,看到的就不会是享受;心中弥漫着喜悦,举目都是友好善良。
我心即世界,世界即我心!
当年释迦摩尼在修行的时候,一群强盗要来杀他,他用手指掌一接触地面,一下就把这群强盗全部震翻,这是佛祖一结触地印,群魔皆倒的典故。为什么是触地印呢?因为大地为力量之源,是根基之所在。失去根基,无从依托,一切都是空谈。
同样,心不安的时候,茫然四顾,只会自乱阵脚。就像装在玻璃瓶里的苍蝇,东飞西突只能处处碰壁,明明光明就在眼前,却偏偏找不到出口。
人人都希望前方的路一马平川,偶有山陵起伏正好减却单调添加风景。但现在一切都颠倒过来了,仿佛人生就是在翻山越岭,刚开始爬得还挺努力,结果翻过一座山发现还有,翻过一座山前面还是山,慢慢的就“山重水复疑无路”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果必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事情真的如我们口中所述的那般不堪吗?包括重度神经症和有其他严重心理障碍的朋友们,我们的痛苦真的无力回天了吗?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因为一句话或某一个场景而会心一笑?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因普通朋友的一声招呼而感觉到一丝的温馨?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在古典音乐的意境中品味到安宁?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突然间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不要小看了那一时一刻,那一瞬间的选择,脚下却是两条截然相反的路——一边是快乐的生活,一边是沉沦的愁绪。
这些都是文化的生活,是生活的文化。“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大道自然,不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是清风明月,盈虚消长,又如水之厚德,随方就圆。每一种生物都想享受生命,并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这种状态,问题就在于,得道容易,持道难!
那些被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障碍困扰的朋友只是暂时迷失了自我本来的面目,遇到问题就退缩至自以为安全的角落,处处设防,结果却处处受伤。但只要我们能找回迷失的自我,安心处之,就能摆脱心理困扰,自由的享受美好生活!
工作中看到,曾接待过的一个个失落的心重新焕发出活力和朝气,这让我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即心之吾乡,无论外界如何,此处即吾乡!{便是吾乡}.
美龄老师更是经常教导我们,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做心理调整,不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而是以心内外的恬淡美好、安然享受生活的态度去影响对方,感染对方,与他们会谈、游戏,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一种难到名状的愉悦,好像什么也没得到,自己就走出来了。
就像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此心安,彼心安,心安处皆为吾乡,那份心之恬然安之,犹如定海神针,让一颗颗躁动、迷茫、失落的心灵重新回归吾乡。
人生壮美当如此,江山如画,皆入我心!
作者:韩美龄
篇二:《此心安处是吾乡语文阅读答案》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便是吾乡}.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⑾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⑿“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与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
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
2.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3.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
4.“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8分)
参考答案:
1.C(作者猜想的,未必是实际情况),E(不是消极,是从容淡定)
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2分);(2)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1分);(3)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1分)。(4分。意思对即可)
3.结构上:(1)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92)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内容上: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2分)。(4分。意思对即可)
4.(1)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要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
(2)联系实际(略)。{便是吾乡}.
(3)应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恒定的目标和追求,有健康的精神寄托;真诚地与人交流,坦然地看待人生和社会。(8分。要在概括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再阐发个人的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篇三:《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窗外,寂静无声。远处人家的点点灯光,像是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夜深了。此时,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夏天,虫子的叫声时隐时现。声响还有,是来自手指断断续续敲击键鼠声。
尤其喜欢这样的时光,一个星期的忙碌结束,只有这个时段,时间才仿佛真正属于自己。也只有在这时候,外面所有的声嚣被夜色融入,思绪在这个时候没有一点重量,自由的游荡。看着灯下袅袅升起的茶烟,想到一个词语:安然。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传苏东坡乌台诗案发,受牵连者甚多,其中王巩被贬岭南,歌女柔奴点酥同行。三年后北返,苏轼见二人在那穷乡僻壤间竟毫无岁月侵蚀的衰老变化,柔奴反而越长越年轻,越长越漂亮,不由疑问:岭南的风土好吗?象故乡吗?柔奴却微微笑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大喜且悟,便写了这首【定风波】赞美歌女柔奴的美好心灵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少读此词,并不觉美,甚至腹腓;如今重温此词,颇有听雨僧庐下的沧桑喜悦,千万思绪纷涌沓来。
我的家园在江南丘陵的一环小山洼里:四周围绕的是山,山上生长的是竹子,竹子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脚下就是村落。村落被竹山如大海碧波般层层箍得铁紧,独留东北一个缺口,让清淩淩的河水缓缓地穿流出去,消失在山峦起伏之中。
而我是在七十年代初出生在那儿的。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一些时光皆在那青山绿水的家园里度过。记忆中最温馨的部分便印在那“家”上,并盈盛着满满的思念。那旋转风车上飞奔的童影;那崎岖山道间飞转的自行车轮;那搪瓷碗里风尘剥落的母亲笑容和父亲古铜色的背脊,以及山间的青竹、山头的落日等等,无不揭示故乡曾经的真实存在,及关于那个家的温暖。但有时夜半醒来,一切之于我又似乎倏然缥缈且已遥不可及。
不知从何时起,故乡遂变成了客栈、旅馆。分明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家,望见了那一轮山里明月,听见了子规的啼声,却忽然竟生出一种“此生不知身是客”的淡淡伤感。尚未罗缕细思那份久别重逢的喜悦;尽享一分原汁原味的故园美食;或者操着未改的乡音唠叨那些从前故事,欲从记忆的深处掘一点现实的光景,而行装却早已打点妥当,转身留下一条日薄黄昏中渐行渐远的背影,用汗与泪承载再次奔徙的命运,走向天地廓大的昏暗沉沉。
七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在历史的潮涌中,依稀注定要背负宿命的悲哀,一批一批又一批的被赶逐到城市,背井离乡。忽然有一天,故园和家不见了!钢筋、混凝土陆陆续续演示着盛世繁华。在富裕的光环下,乡野间十户九空,门锁生锈,荒草摇风侵窗,鸡犬不相闻声;田地里兔癸燕麦,荒草萋萋,时有蛇虺行于道间。而此刻奔走城市的乡下人,租凭着条件极恶劣的蜗居生存,尽管干着极卑贱且清苦的生活,但仍只能拿取极微薄的工薪,在繁华下呻吟,无可奈何的苟延残喘。寄居的避所便成了仰人鼻息的家。其实遥远的家园依旧存在,只是人回不去了。
那些随父母一同飘泊的孩童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故乡与家的概念已荡然无存。去年在上海,
上海便是家,吃着甜食,家好似甜的滋味;今年在常州,常州便是家,吃着酸食,家宛如酸的滋味;明年若去重庆,重庆便是家,吃着辣食,那么家又变成辣的滋味了。在流徙辗转中长大的孩童,尝够了酸甜苦辣之种种,至于渴盼家的宁静与温馨已是一种奢望。注定一群乡下的孩子将失去故乡与家。在无数次往返家园的人流中,他们满脸茫然的表情,没有一丝欣喜与失落。而将来的“家”在他们手掌中攥紧的诠释已少了许多历史渊源的注脚,而多了些血泪与冷漠的思绪。
我与无数乡下人一样如浮萍般飘泊着,但依旧怀念曾经拥有过的真实家园。那里不仅有许多叔伯妯娌、兄弟姐妹、宗族祠堂,和一座座后山的古老碑墓,而且生长着无数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俱是我依恋不舍的乡思归处。但在物质构造的家园渐次坍塌,面目全非时,心灵的家园亦将飘无定所。我每思及这历史的车轮重重碾碎的人生,钻进骨髓般的痛出苦来,苦出痛来,难以安宁似魔餍。
那一日偶重读苏轼的【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句时,不禁慕羡起那纤柔女子的坦然超尘的人生态度;醐醍灌顶,却正如【兰亭集序】文中云:“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意。关于人生一些微小的彻悟也必要经历偌长时光的打磨和沉淀,且只在一个契机时心生灵犀如佛祖菩提树下的开悟。此番总算明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心若安了,家也便抵达了。
篇四:《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杂记》0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诗词札记
2012-06-0322:50:12
浏览67次|评论0条
1.“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苏东坡不知道多少回告诉乡亲:“我今年一定回家!”结果还是没有回。那思念和愧疚岂不正是“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日前师妹从上海打电话问:“师兄,周杰伦的歌为啥叫个‘东风破’?”我哑口无言。现在可以用“东风吹破千行泪”搪塞了。“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故乡是不会分手的情人。
2.受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朋友王定国被流放广西,其歌女柔奴颇有才,当东坡问曰“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时,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因此填《定风波》一阕,末句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别传就是自传。表扬歌女实在不过是自况甚至是后来身世的预言。而此句化用了白居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和“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以前颇有几位学生问我“心安是归处”的出处,只说仿佛记得是白乐天,这回忘不了了。而从中亦可见古人“偷”的功夫司空见惯,歌女都随手拈来,何况大学士。又如他的“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江城子》)稿费至少一半应该发给钱起。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满庭芳》)这后二句恰是其《行香子》的收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